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药膳中式烹调的新阶段

药膳中式烹调的新阶段

时间:2022-10-21 20:0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药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与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药膳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药食同源、食养同理的原则,研究药物如何更有效地与食物结合,运用营养学、营养卫生学和烹饪学等相关知识,使之达到防病于未然,养生康复,延年益寿。

一、药膳的形成

1.蒙昧时期(远古:这一期充饥是饮食的主要目的)

《孟子》曰:“民以食为天”,揭示了人类生存“填饱肚子”的重要性。“神农尝百草,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记述了先民寻找食物,避开有毒食物的过程。

2.药膳的萌芽时期(夏至春秋: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了药食同源)

《吕氏春秋;木味篇》记载“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即姜和桂都是辛温之品,有抵御风寒的功效,又是烹调中常用的调味品。以此烹出的汤液,既是食品又是汤药,进而认识到了有些食物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从而萌芽了药膳。

“药膳”一词也相继见于书中,东汉《后汉书.烈女传》曰“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

3.药膳奠基时期(战国至汉,这一时期揭示了食物的自然属性,与养生的关系)

《黄帝内经》的问世,为药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书中阐述了食物的自然属性和性味,即“四性、五味”。把中药的性味理论运用到饮食中,对药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的食物归经理论对药膳食疗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此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多种食物综合运用的食疗观念已深入发展。

4.药膳的形成时期(晋至唐)

以东晋中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为代表,标志着药膳的初步形成,书中记载了许多食疗方例,如治咳嗽“生梨汁”治腹水的“小豆汁”,治脚气的“酒浸豆豉”等。此时期,百花齐放,各抒己见,其中以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的问世,标志着药膳食疗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5.全面发展时期(宋到清)

北宋王朝的帝王,为延年益寿,对食疗养生颇为重视。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太平惠民和剂局”等。此间食疗作为独立的学科,得到了重视和长足的发展。

这一期间,我国第一部营养专著,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应运而生,它超越了药膳食疗的传统概念,从营养的观点出发,使食疗养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治未病”“大健康”产业需要药膳

当前,中国的药膳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亳州药膳养生协会会长作为安徽代表出席了大会,他转述了习主席会上的讲话:“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肉丝、肉片解决了,血脂血糖上来了怎么办?”

2015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明确列入了“开展药膳食疗”。今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在《纲要》“重点任务”的“大力发展中医保健养生服务”中,再次明确提出“系统开展中医治未病标准、药膳制作标准等。

2015年7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药膳制作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成为国家正式工种。这些对宏扬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药膳文化,普及药膳制作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药膳是一门交叉学科,萌芽于春秋,奠基于秦汉,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清。源于“药食同源”,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重要物质基础,是打开中华文明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药膳既是传承的文化也是与时代同呼吸同发展的科学。

随着人们对药膳的不断深入认识,如何理解运用药膳这一古老的民族瑰宝,使之服务于现代,是药膳面临的而且必须完善的新课题。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药膳视为中医治疗学的一部分。是以医生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食疗食补的作用的膳食,所以药膳禁区多误区多,且相对小众,客观地说发展也是相对缓慢的……

药膳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与烹饪文化的结晶,是在中医养生理论和现代营养学指导下的烹饪实践活动。是以美味为基础、养生为目的美味佳肴。它辅助于中医治疗,更是烹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烹饪角度看,药膳的本质是健康美味,是烹饪发展的高级阶段。“药”代表的是健康,“膳”是美味 。同根于养生文化 ,从远古的“茹毛饮血”到“熟食”,从“裹腹即安”到追求美味。从追求奢华到饮食过盛导致疾病,如今以食养生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不可逆转的饮食潮流。

三、药膳的两大组成部分:处方药膳和大众药膳

1.处方药膳

处方药膳即辩证药膳,因人而异,主要服务于个体,由具有处方权的医生开方,厨师的任务是将药味变成美味,这种药膳适用于医院、疗养院、康复中心等针对个体的康复治疗。

2.大众药膳(包含四季药膳、平衡药膳、科学配伍药膳)

(1)“四季药膳”,根据季节不同,利用食物本身的食养作用,辅以“药食同源”的药材,而配制的药膳。即春养肝、夏养心、秋季滋阴润肺、冬季补肾、长夏与四季健脾,四季药膳是利用食物本身的食性和功用进行顺势疗法的膳食,是可广泛推广的绿色药膳。四季药膳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节气与养生关系密切,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暮去朝来,花开花落,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无时无刻不在受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季气候的影响。无论是从传统医学还是现代营养学都证明了,养生要顺从自然,正如道家所云“损有余,而补不足”,饮食五味与天相映。

(2)平衡药膳

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进行合理搭配的药膳。如“涮羊肉”,由于羊肉食性偏热,故其是冬季食用佳品,但为满足夏季喜食羊肉的食客,我们把汤中配以淡竹叶、麦冬等凉性药材,再佐以冬瓜、凉瓜等凉性食物使整个食物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中医养生观念有“热则寒之”“寒则热之”,恰是对食用反季节食品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以此理论推出“四季烤鸭”“四季烤肉”等合理膳食。

(3)科学配伍药膳

科学配伍药膳,即利用食物本身相互制约的特点合理配伍的药膳。

如蟹粉狮子头,口味鲜美,入口即化,口感颇佳,是著名的国宴传统名菜之一,然而其胆固醇含量偏高。有营养专家做过实验,将三只小白鼠分别放入笼中,一只吃杂粮,一只吃蛋黄(蛋黄中胆固醇含量极高),另一只吃用黄茶浸泡过的鸡蛋黄,三个月后,只有吃纯蛋黄的白鼠血液中产生了斑块,可见黄茶对消除胆固醇具有很好的作用。于是药膳做狮子头的方法用茶汤来取代鸡汤。

又如炖“筋头巴脑”是老北京的一道清真名菜,是用牛筋等炖制而成的,其色泽红润、软烂可口、香气扑鼻,但容易吃至过量,产生肉积,而山楂正是消除肉积的良好食物,于是药膳便有了二者同烹的一道新菜“筋头巴脑山里红”,以此理论我们可以对八大菜系的众多菜点加以改良。

烹饪界有这样的说法,日本人是用眼睛吃饭的,讲究好看。中国人是用舌头吃饭,讲究味道。欧洲人是用脑子吃饭,讲究的是营养。不可否认传统中餐行业,注重口味,胜于注重营养。而药膳,恰恰是以养生为目的。它从根本上改善了中餐重口味,轻营养的不足。

美味是发展药膳的关键,膳食,好吃是首要因素,作为烹饪的新阶段,药膳是建立在高水平烹饪基础上的量化、科学化。

食疗养生,不只限于一菜一点,而是综合考量,是在“四季五补”大框架下的膳食平衡。药膳不仅是药材加食材,也不仅是“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简单叠加,而是中医养生文化与中国烹饪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闻药香、品药饮、尝药膳等综合体系。

我们提倡的药膳是烹饪高起点上的进化,是在享受美味中健体强身。积淀了数千年的中医养生文化,在当今这个崇尚“食养”的时代里,必将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梦做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贡献。

推荐访问: 药膳 烹调 中式 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