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校民主化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

学校民主化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

时间:2022-10-20 15: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学校管理者应有民主建设的时代意识和紧迫感,明确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条件,调动各种力量,不断提升民主办学水平,形成自身办学的特色和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特征。使生活于校园中的每个人都有追求,都能自主、积极地学习和工作,使生命的质量不断提升。在具体的事务管理过程中,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让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指向于“人”。在课程设置上,动脑筋,想点子,为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提供一切体验幸福、发展能力的可能,使管理从行政命令走向协商、合作,建立多元的、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关键词】民主化 管理 自主何谓“民主”?“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并且政府必须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和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

以上是从百度词条中摘录出的关于“民主”的重要的阐释性文字。从中不难看出,实施民主化管理,首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平等的;其次,管理者是由被管理者自由选出来行使权力和责任,并且要对被管理者最大程度地敞开,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

令人忧虑的学校民主化管理现状

几乎所有学校的法人代表都是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选定并任命的。上级行政机构仅来到相关学校宣读任命决定,稍做一点解释与说明,这是否构成对民主化管理源头的破坏?

相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民主权利被剥夺,只能被迫接受陌生人的领导。

即使在本校选拔副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是早已按内定人选,设定条件,走一下“群众评议表决”的过场,事先通知各位教师,选举时集中在某人名字下按要求打上同意的记号即可。

所有教师成为行使“虚假民主“的木偶。

几乎所有学校的工会组织除了每年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学校工作报告和财政报告,组织一些文娱体育、旅游活动,发放一点生活福利之外,对学校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几乎没有知情与表决的权利。

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感觉不到个人权利被尊重,没有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和通道。不愿周末、节假日加班加点,不愿上晚自习,但无人理会他们的“不愿”。学校环境被非民主化气氛笼罩。

为什么在培养人的民主意识的学校会是这样一种现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情况的发生?

首先,问题出在认识上。

现行体制导致上自领导下到群众漠视自由与民主对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意义。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每个人都有从事所有他想做的事情的自由,假如他并不侵犯任何别人平等的自由。”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完整地采用这个平等自由的规律,作为正确的公平制度所根据的规律。”

斯宾塞所言是实施民主的前提,即认同并最大程度地保证个人所应享有的这种自由,人人形成这样共同的认识,尊重才可能出现,个人才可能有自主发展的空间。也只有个人主动发展了,学校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会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在教育领域或其他领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很多人并不把这一点视为建设民主、实施民主化管理的先决条件,管理者以个人意志为尊、为大者放眼即是,被管理者以服从集体利益、唯领导意志是从为荣,以此获得更大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者也从不少见,致使自由与民主在现实生活中愈行愈远。

歪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行为在学校大行其道。正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杨林珂老师在《栅栏后的教育絮语》中所言,现在的校园,其核心价值并不是他们吹嘘的那些动听言辞,而是工具理性。教师以学生为工具,希望实现功利;学生以教师为工具,希望提升成绩;家长以学校为工具,希望孩子升学;学校以教师为工具,希望提升影响力,进而实现利益。

虽然杨老师的言辞过激,但在有些学校却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立人,是塑造人格,是把学生当成人来培养,引导其懂得尊重与理解、自治与合作,而非管制与利诱,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具有独立的精神与人格。

缺少自由民主氛围的教育环境,导致教育缺失了宽容、同情与理解,致使人心变得冷漠,行事变得被动。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好像只为糊口而存在,为人上人而存在,为强国而存在,就是忘记了,教育当为生命而存在,国家产生出一批又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何来国际竞争力?

其次,问题出在民主制度的建立与遵守上。

应该说,学校实施民主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制度,让民主化思想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完善、遵守制度推进学校民主化建设的进程。

现实情况是,权本位的工作作风肆意横行,时时伤害着师生的感情。现在的学校,考完试就用成绩排队,不仅给学生排名次,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一同考试、排名次,部分管理者更是形成了一些奇特的逻辑:你教师搞不好成绩就没资格说话,甚至被调离教师工作岗位。试问:成绩和说话资格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成绩不好就只是教师的原因?说话是天赋人权,思想本来就是人所特有,也是任何人不能剥夺的全部尊严,成绩怎么能和人的尊严形成因果关系?把学生成绩和教师尊严视为因果关系者,无异于让教师把学生问题、家长问题、社会问题全部背负起来,并把知识学习等同于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教学权利是国家赋予的,受法律保护,管理者如此判断与行事,只会破坏民主制度,导致专制、霸权甚至违法行为产生,更遑论对民主制度的建设与遵守了。

最后,问题出在教师、学生群体不懂、不敢维护自身权益上。

当学校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不尊重、不信任,甚至制定出损害被管理者的权益的措施时,学校中鲜有出头露面者能代表大部分人的利益,和管理者据理力争,要求管理者更改相关措施,使之臻于完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尤其是学生,维权意识缺乏,也被严格控制。还有很大部分原因是中国因袭已久的“明哲保身”思想在作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给领导留下“刺猬头”的坏印象,也怕领导给自己难堪。试问:当个人应该享有的自由被剥夺,只是出于自身保护的需要,不懂、不敢发声去争取时,民主从何谈起?

在艰难和希望中探索民主化管理之路

实施民主化管理的道路艰难,不仅因为我们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不断损害着并不健全的民主制度,缺少民主意识,更深层的原因是整个社会权本位意识严重。学校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已被侵蚀得体无完肤,要从意识上剔除它,从制度和措施上防范它,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决的意志、超常的智慧,才有可能行进在这条能带领我们走向曙光的道路上。说其充满希望,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已看到中国教育深重的“痼疾”,已经在用思考呼吁,在用行动摸索,在用生命践行。

在学校生活中,践行民主化管理的带路人——管理者,理应在管理之先,思考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到底要以什么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能为师生的自主发展搭建怎样的平台?学校管理者应有民主建设的时代意识和紧迫感,明确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条件,调动各种力量,不断提升民主办学水平,形成自身办学的特色和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特征,使生活于校园中的每个人都有追求,都能自主、积极地学习、工作,使生命的质量不断提高。

其次,管理者,在具体的事务管理过程中,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譬如:有的学校就把育人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丰富生命力的人”,把学校的办学理念表述为“为每一个教师、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无限空间”。有了这样的定位和理念,在学校生活民主化、人文化的氛围中,师生就会共同努力,学校就会呈现出百花盛放的态势。内涵上自觉,课业上自主,生活上自强,生涯规划上自我实现,人与人之间尊重、信任、对自己及他人负责。

学校生活的主要形式是课程。如果“心中有人”,管理者就会在课程设置上动脑筋、想点子,为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提供一切体验幸福、发展能力的可能,使管理从行政命令走向协商、合作,建立多元的、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譬如有学校就建立了针对学校管理的民主评议团、校长助理团。在课程选择上遵循自主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特点。为全校师生提供团队训练、心理辅导、生涯辅导、家庭辅导、升学辅导、营养膳食指导等。

只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践行了民主化管理,民主才能像一面旗帜,吸引人们走向民主。

学校民主化管理的践行者、推进者应该是每位教师。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认为:民主的教学态度,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并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样在求知道路上的同志和朋友。只有用心灵去体贴心灵,用尊严去赢得尊严,并以一颗赤诚的童心去感受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把学生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地,才能使学生勇于探求真理,敢于发表不同看法,敢于公开指出老师的错误,敢于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建议……民主的教育实践,教师收获的是教学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学质量理所当然的大面积的提升;学生收获的是,除了终身受用的素养,还有平等的观念、民主意识的日益增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绝不是教育者居高临下的“亲切关怀”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个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教学艺术设计”,而是教师民主精神与教育人道主义的真诚流露: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实施民主化管理的根基是尊重并满足“每个人都有从事所有他想做的事情却又不侵犯别人平等的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信任。实施民主化管理需要面对真实的勇气和包容、接纳不同观念与行为的胸襟,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的智慧。只有实施民主化管理,我们的教育才能办成学生生命成长所需要的教育。

国际视野下,学校民主化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许多西欧国家,在实施民主化管理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思考,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借鉴与学习。

旅居芬兰的专栏作家陈之华女士在她的著作《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一书中,多有呈现芬兰教育民主化、人本化的一面,她写道:“芬兰教育很人性、很务本。她不矫揉,不做作,不为了要去‘赢’而教,不为了要‘争’而争,不去分化孩子,不把孩子‘贴标签’,不做无谓的较劲,这之中包括老师、孩子,更包括了学校。”

在芬兰,教育是给每个孩子的。教育不是去加深、强化孩子们的弱点,引出教育的不平等,而是想办法改进个人的弱点,展现个人的优点,给每个孩子均等的机会。

在芬兰,品格的培养贯穿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在任何阶段都不失衡,一切都尊重孩子,不对考试推波助澜,协助孩子选择未来,让每个孩子都明白优秀不只有功课好,医师和厨师同样伟大……

在北欧,公平与正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建立是从小在社会、家庭中耳濡目染的结果,更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学校教育如果要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尊重,获得鼓励,就必须让孩子们了解社会责任与遵守规范、法律的重要性,而不能以人情、考试成绩甚至“市场绩效”为导向来影响教育的评判。

不难看出,民主化,它既是人人平等的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又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自然而然的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它涵盖了学校工作与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能够促使我们的教育从狭隘功利的价值观向多元的价值观转化,使教育过程更正常,使学生的养成生涯与求学过程更快乐、更富有弹性。

民主化最终带来的远不止这些,她不强调要学生去竞争,而是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教导学生拥有足够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在人生适当与必要的时候,与他人相互合作和自我保护。

……

很多人也许会说:学校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它会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秩序的制约,对教育理念和制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实现民主化很难。学校是进步思想的发源地,是促成人发育成长的摇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与上一代在看待事物上有所不同的人,进而引领出更美好的社会风气。岂能有违这样的基本责任,因循过去的恶习,甚至让学生从小就被教育体制制约、驯化,往恶性循环的路上继续走下去呢?

我们必须思考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如果没有民主,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教育应该强调竞争,还是合作?

怎样才会使未来更美好?

如何透过教育,使国家社会更具竞争力?

我们是应该透过更多的竞争,或是透过更多的合作,来确保自己国家的竞争力?

从以上几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民主化管理影响、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及实施教育的行为方式,影响着教师、学生的心理品质与生命追求,而教育又决定着一个国家与民族是否有未来,能否实施民主化管理,这已成为事关国家兴衰之大事。

在实施民主化管理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在因循已久且体制相对固化而思想观念与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让民主意识深入人心?如何循序渐进地推进民主化管理进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实施民主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遭遇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集权与民主

挪威著名教育理论家波·达琳在《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一书开篇写道:“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是一回事,知道怎样达到目的,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他认为,在学校发展问题上,理论和实践从来就没有合拍过。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必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让民主意识深入人心,推进民主化管理,实际上就是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变革,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相关成员权力的维护、发挥与平衡的过程。西方教育管理民主化进程就是从高度集权向分权中变革过来的。而且,分权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使分权成为教育系统管理的框架支撑之一。

波·达琳认为:有分权的地方就需要重新定义集权的作用。分权与日益激烈的集权控制有可能在同一系统内同时发生,结果将形成更加紧密结合的系统。什么事有利于提高学校质量、达成学校基本目标,这当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决策过程是最近似于实际(“自下而上”)还是由上级控制(“自上而下”)。

我们不难看出:集权容易导致脱离实际以及上与下之间的不平等,损害民主,而分权使家长、学生、教师、校长拥有对学校实际的发言权,进而对学校发展产生更大影响,能促进学校的民主化管理。因为“校本决策”来自最了解学校背景与文化的家长、教师和校长,赋予他们实实在在的权力,才能促使他们共同承担起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共同责任。

我们可以把本世纪初开始的全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看成是触动学校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分权过程,让学校拥有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但许多学校没有清晰的理念,对如何运用更多的权力和影响力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学校管理层面的自主权的加强,也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相伴随的还有教师在教学方面自主权的增强,同时在预算、聘任、评估、自我发展等领域拥有更多的参与权。研究表明:教师影响力大的学校更能激励教师,使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当学校更开放、更易参与时,教师的满意度更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民主意识的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教育管理由集权向分权的改变,但同时也暴露出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管理权限相对集中、方式单一的问题,对民主化进程有阻碍作用。

可以说,分权即推进民主,但到达什么程度为好呢?实施分权的前提是管理者有勇气和愿望与被管理对象之间保持一种充满活力的平衡,需要学校努力营造一种以发展为核心的、合作的学校文化,需要所有决策与努力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能营造出一种结构化的学习氛围。否则,分权永远不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将学校从理论到实践的变革作为一个系统来构建,在每个环节中保持其和谐与生机,推进民主化管理进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组织与个人

在推进民主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处理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是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作用,把人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放在核心的地位,还是建立民主型组织,权威与整体联系在一起,以平等为基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实现团队合作与自我超越?

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在这个组织中,很显然,校长是首要的关注对象,他的目标取向、人本取向、自我认识和战略眼光对学校民主化管理起着助推或阻碍的作用。一个理想的校长,他应该是一个帮助者而非一个评价者或判断者;关照组织中的个人,而不是只关心组织本身;能有远见,而不是只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思考,以自发的、局限于特定情境的方式行事;是一位民主型的领导,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至少有时如此。

在实施民主化管理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如下能力,也是推进一所学校民主化管理进程的重要条件:

计划和组织工作的能力

与他人合作并领导他人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作出决策的能力

口头和书面的沟通能力

理解他人需要与忧虑的能力

管理者除了带着领导者团队的理念开展工作,还需将各种管理功能分开,让特定的群体从事特定的工作,领导者还必须信任他人,善于分权,善于观察什么能激励他人努力工作。

推进民主化管理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是一个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过程,是每个人的事而非只是领导者的事。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至少要具备以下能力:

对改革能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反应。

能同时应付一些挑战(获取材料,和学生谈话,观察他人,评价进步等)。

适应新的、无法预料的挑战。

民主化管理进程的推进,应该使每位教师在日常的课堂实践方面、技术技能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评判学校、学校政策与教学法方面、提高自尊意识方面、专业的自我理解方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样才能使个体发现生命的意义,提高工作的满意度,找到归属感。

另外,学校主流价值观对组织的分散与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学校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关心金钱、名望、事业还是关心他人、生活质量、情感表达等?如果是前者,学校组织就容易分散,教师的工作就容易孤立,领导者的影响力也越发微弱,为创造一种共同学习的文化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少,学校为处理复杂变革过程所做的准备也就越少;如果是后者,学校的开放性和信任越多,开发的愿景越美好,学校就越能建设性地应对内外的需求,跨学科、跨部门地适应与改革,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而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又与学校是否有民主的学校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在此不赘述。

北欧学校发展研究者、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在《变革的新范式》一书中总结了有关学校改进的八大关键因素,他称之为“八条基本教训”:

你不能将重要的事情托管。(变革越复杂,你能够控制的力量就越小。)

变革是一个历程,不是一个蓝图。(变革是非直线式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刺激性,有时会事与愿违)。

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它们,就不能学到东西。)

愿景与战略计划要酝酿成熟。(不成熟的愿景与计划是盲目的。)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须有平等的权利。(没有向个人和集体一边倒的解决办法。)

不能过于集权,也不能偏向分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战略都是必要的。)

与更广泛的环境联系是成功的关键。(最好的组织既能从外部学习,也能从内部学习。)

每个人都是变革的代理人。(变革太重要了,以至于不能让专家独自做出重要决定;个人的思想倾向与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最根本的保证。)

这“八条基本教训”无不关涉集权与民主的关系、组织与个人的关系,已给我们在学校变革中实施民主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借鉴。

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节拍,需要不断地变革,个人的智慧与力量越来越有限。实现民主化管理,既要重视民主型组织的建设,又要重视个体在组织中的独特性,使其积极地参与到组织中来,是解决当前问题、促使学校发展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斯宾塞.自由主义和儿童的权利[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7.

[2]叶文杰.践行自主发展的学校教育[J].中小学校长,2013(2).

[3]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M].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7.

[4]陈之华.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德5堂必修课[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5.

[5]波·达琳.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6]迈克尔·富兰.变革的新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推荐访问: 民主化 面临 学校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