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感悟九侯山

感悟九侯山

时间:2022-10-20 09: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家住东溪西岸美营村,我最熟悉的景点就是九侯山了。九侯山我们经常叫作九侯岩,几十年来无数次默默相对又默默相契,孩提时是为了好奇去游九侯岩,长大了是去品味九侯山蕴藏的厚实文化,在感悟九侯山也感悟人生。

小时候常常跟着大人们到九侯岩“拜佛”,也接受一些朴素的教育。那时还没有修路,就从西面山麓穿过水果园直接爬山而上。大人们都很虔诚,小孩子却一路叽叽喳喳,在我们看来,九侯岩和所有的山差不多,并不见什么不一般的景致,只觉得唯一不一样的是不时有一些简陋的石阶指引着山路的方向,怎么样也进不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之中。第一次去的时候还在心中忍不住想,这路的尽头会不会有一座气宇恢弘的寺庙呢?也许会有吧——那座寺庙被萦绕在流岚雾霭之中,日日晨钟暮鼓,恍若仙境。说不定还有几个和尚,除了念经诵佛,便在阳光下打盹,偶尔为谁去挑水做菜的鸡毛蒜皮吵吵小架,演绎着“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呢。到了山上,主要跟着大人们这里拜拜那里拜拜,香烟缭绕的九侯禅寺虽然没有我想象中的金碧辉煌,但松涧泉洗过的水果还是满足了我们对惬意生活的小小渴望。休息时间总是由飞来佛为什么低着头引出这么一个故事:飞来佛与遁地佛相约同时往九侯山,约定谁先到谁得住福胜岩宝地。本来靠飞天的飞来佛先到,他洋洋得意地进入石室正位端坐。遁地佛后到,见石室已为飞来佛所占,就故意蛰伏地下不出来。飞来佛坐等很久,心想,土遁速度慢,与其在此呆坐,不如到外面观赏风景,就走出石室看风景去了。遁地佛趁此机会倏地出来占了福胜岩宝地,飞来佛回来后,无奈只好借石室后侧栖身。小时候的我们自然把这个故事和兔子与乌龟赛跑等同起来,觉得佛是在现身说法,飞来佛至今还在为当初的自满大意而懊悔不已,至今一直低着头。小小的我们早早的明白,原来不仅人生没有后悔药,佛亦如此。

再往后,我们村有位老学究住在九候岩,虽潦倒但写得一手好楷体,听说寺里请他抄一些经文。有了熟悉的人,到九侯岩的次数就更多了,渐渐地知道了九侯山有二十四景和十八景之说;搞清楚了我们站在东溪岸上能看到的是“飞来石”而不是“风动石”,风动石位于飞来佛对面的山峰悬崖上,石上有诏安翰林林壬的诗和跋题刻。诗曰:“托地何巍然,不受藤萝绊。峭影摇秋空,白云皆惊散;小别倏八年,重来蹑绝险。问君识我不?无言头自点”。

照我说,一座山最有魅力的便是它的文化。如福州鼓山上有涌泉寺,有数不清的名家石刻,文化氛围浓厚;九侯山虽不及鼓山有名,可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细细品读

天开门前之前右侧悬崖有万历四十八年(1620)知县周立题刻“岫幌”两字。“岫”指“山洞”,“幌”从“巾”,可理解为“门帘或窗帘”。就是说这块大石头有如一道门帘,遮挡了进山的路,只有穿过“门帘”才能到达“天开门”——也就是说通过精简的“岫幌”掀开了九侯山诗意的面纱;“天开门”高崖上另有一平坦巨石,可坐数十人,相传古时有两位仙人云游至此,曾在石上画一棋盘下棋,后人称之为“棋盘石”。在棋盘石上与石对望,三宝石、花瓶石、风动石、牛眠石、香炉石、鲤鱼石……相偎相倚的各种巨石,欲坠不坠,百态千姿,或如顽劣的孩童刁蛮灵动,或如开怀的老人憨态可掬,别有一番风致在心头——是奇妙的石头演绎了九侯山神奇的传说;“天开门”外右上侧崖壁横镌“爱此奇岩”和“独秀群峰”两幅摩崖石刻,为不同朝代的两任诏安县令所书。进了“天开门”,右侧有一巨岩凌空而立,上书“万山第一”擘窠大字以镇山门,相传为宋朝状元王十朋真笔,秀劲可人。站在“万山第一”巨石之上,脚下众石匍匐,让人顿生指点江山的豪情,杜夫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豁然开朗,林则徐“山临绝顶我为峰”的气概油然而生。细细端详,脚下奇石竟是如此恭而不倨,不卑不亢。九侯山虽无黄山五岳等名山大川的雄奇峻峭,却也不染小家子气;不像名山大川那样高大豪迈,却也不失铮铮铁骨,无疑是天生的傲然孕育了九侯山平凡的伟岸。顺着“天开门”翻过一小山岗可达“五儒书室”。书室由一巨石为屋顶天然构成,可容数十人,为南宋庆元年间金陵赵嘉客、洛阳周直言、临汀伍仲求等五位读书人隐居读书之处。从“五儒书室”沿石阶而下,向右行可上“天然桥”,淙淙铮铮的“松涧”泉水穿桥而过,“松涧”洞口内右侧刻有“涤尽烦襟”四字,尽管“试剑石”剑痕宛在,也已淡去了刀光剑影,站在九侯禅寺门口望去,对面“月案”上游人或停或歇,或观或写。上莲花池中,汉白玉石雕刻而成的、高约八米的一尊观音菩萨,右手立掌成掐指状,左手向下斜握一净水瓶,脚踏白玉莲花台,飘逸地立于碧波之中,净水瓶中的圣水正源源不断地注入莲花池里。这里没有熙攘的人群,没有太多的嘈杂与喧嚣,喧嚣不该是一座山的追求,唯有佛地的安逸体现了九侯山大气的风度;来到“三宝石”下,也就是来到九侯禅寺了,寺前山门石额刻“大名山”三字,寺中正殿悬挂黄道周所题“洗心之藏”匾额,寺两边为东斋、西斋,为儒学大师朱熹手迹。循“云根”“云梯”上行,登梯阶45层,便到“福胜岩”,这里也是宋末沈子真隐居处。清顺治五年(1648)重修福胜岩,邑人、贡生吴泰来题“谷神玄牝”于福胜岩前左侧石壁。这四字出自老子《道德经》,原句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九侯山并不大,但却有佛、道、儒三家在此共荣共生,和谐相处而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有容乃大的哲学思想。这不,禅寺左侧云梯旁一株树龄有上百年的重阳木的粗壮树干中,还包生着两株树龄十几年的榕树和龙眼树呢,我们姑且叫它“三合树”吧,多年以后可能又是一个新景点——这是共生的和谐显示了九侯山宽容的博大。

前些年写过一首诗:“鸣鸟穿岩唱孟秋,浮云绕树画中游。洗心圣地添新景,试剑清泉依旧流。纵览群峰谒古刹,低吟碑刻焕诗眸。瑶池避暑休行远,丹诏名山在九侯”。虽然是唱和诗作,也是我对九侯山“大好河山”的理解。

九侯山步步是景,步步有景,每次游九侯山都感到没能走遍山中所有的景点。“飞来迦叶经千劫,坐对莲花第一峰”的禅机、巨石群峰间的石景精灵、甘泉、石刻……处处让游客无限感悟而意犹未尽。每当踏上游九侯山的归程,心中又会产生一种庄周式的疑问,我曾行迹期间吗?除了松涧不置可否的潺潺之外,恐怕什么都归于:用禅意的那份淡定荡涤心灵的尘土。九侯山耐得起你无数次的拜读,无数次的感悟!

推荐访问: 感悟 九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