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龙道古村建筑雕刻及其文化蕴涵

龙道古村建筑雕刻及其文化蕴涵

时间:2022-10-20 09:1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龙道古村建筑雕刻有石雕、灰雕和木雕。其“三雕”艺术手法或娴熟或朴拙,风格或清俊飘逸或古朴苍劲,凸显了浓郁的艺术氛围。整个古村建筑为青砖瓦房,雕梁画栋,嵌以石刻楹联,在建筑雕刻艺术中蕴涵着深厚的族群文化。

[关键词]龙道古村 民居建筑 雕刻艺术 文化蕴涵

龙道古村地处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距离县城11公里。古村始建于元代,现存清中晚期民居建筑一百多座。古民居建筑的特点是整个村子依山势修建,统一规划设计、同一式样、二进式。青砖瓦房,雕梁画栋,石门楹联,狭长的石头小巷,极富地域族群性和个性特色。

一、古村历史与民居建筑布局

龙道古村建于一三一六年。其先人从昭州莲塘村(今平乐县安阳镇陶村)迁来。龙道村陶辅舜翁从附近腊井迁入,现有人口近两千人。村子坐向寅山申向,兼加更坤。村子背靠龙脊岭,民居就建在坡地上。村前是开阔的田野,龙潭河从村前流过。整个村子可谓是枕山、环水、面屏了。

古村成规模的建筑是在清咸丰年间。此时清朝逐渐走向衰落,乡村经常受到地方贼寇的骚扰与抢劫。自咸丰乱后匪患不断,钟山几经匪贼明火烧杀打劫,石龙凤翔一带百姓死伤人数甚多。龙道村人吸取了在匪乱中弃村而逃,畜牧、财产被劫,房屋被烧的教训,统一规划修筑坚固的屋墙和炮楼进行积极的防御。龙道村古民居一户多门,家家相连相通,处处是闸门与门楼,从村前到村后,足不出屋即可通达,且整个古民居群炮楼分布得体,巷道曲折复杂,有利于防御与联系。

龙道村民居大多建于坡地,前平地部分古民居与后坡地部分古民居以巷道分隔,前平地部分古民居则以一条封闭式巷道分东西两部分:东边部分为大四合院式,院正门东向,有大小古民居十多座。西边部分古民居以两条封闭式走廊向西深入,每条走廊内有两个大户,四个大户形成一个小建筑群体。后坡地部分古民居依岭就势建于缓坡,整个建筑群由多条不规整的之字巷道进入,大巷道分子巷道,每个大小巷道口均设闸门或门楼。把前后左右古民居连成一个整体。特别要指出的是整个古村建筑。严格遵循着依山傍水原则,依山势而修建,屋场采用低处填充式,所以天井与厅堂的垂直距离约为1.2米。天井右边有石阶通往厅堂,厅堂门前为走廊,并有侧门与各户联通。由于因地制宜地设计,山坡最高处的建筑也没有栏腰挖断山脉地表,使龙脊山体完整地保持原貌,避免了因暴雨而出现山体滑坡的现象。古村人深谙“顺应天道,以自然为本”之道,在村落规划中,不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把大地本身看成是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体,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从中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精神。

二、古村建筑雕刻及其文化蕴涵

龙道村建筑雕刻,大多形象造型优美,刀法纯熟洗练,线条流畅自然,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

(一)古村石雕

1 石门槛与石门墩

石刻内容一般是:祥云凤凰、葫芦绶带、蛟龙鲤鱼、梅花鹿、喜鹊等图案。形象造型比例合理、生动,富有生命气息。门墩采用圆角窗体式样构图,以兰菊和喜鹊梅花鹿为内容,给人一种稳定、和谐、舒适的感觉。门槛构图中部则都采用“V”形,如同旋转的陀螺。这种构图具有明快、开畅、跃出的意味,既容易平衡又具有动感,是一种很活泼的构图形式。同时还有不稳定感。它与传统的福祉文化图案结合,除了隐含着鲤鱼跃龙门、福禄长寿的意思外,还隐喻居安思危的意识。古村人经历了清咸丰年间匪乱的苦痛,在祈求福禄的同时引发安危意识是很自然的事情。民间石刻艺术家通过构图把两种意识巧妙地凝固在门槛上,以此告诫子孙,这是一种独特的族群忧患意识传承方式。

2 石刻楹联

古村一百多座老宅,有两三百多副永久性石刻对联,且这两三百副对联中没有一副是重复的,充分反映了龙道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贺州第一楹联村。内容或光耀祖宗、或祈福家人、或励志耕读、或彰显人文,如“旭日临门培五桂,和风及第植三槐”、“坐镇龙山凝瑞气。门临池水焕人文”。最有特点的是明经楼,上方是浮雕的松鹤延年图,下方是篆书“明经楼”三个大字,字左右为圣者像。圣者像下方各是一只欲降的蝙蝠,“蝠”与“福”同音,寓意为“福”到,把祈福的心理巧妙地通过“蝙蝠”这一意象表达出来,简洁含蓄。同时,“蝙蝠”意象与松鹤延年图相呼应,给厚重的石门以生命的气息和动感,让人感到轻松愉悦。门联“门对西山多爽气,人瞻北阙下彤云”当是化解宋之问“北阙彤云掩曙霞,东风吹雪无山家”联而来,细细品味,其化解如此之妙哉。

古村楹联的创作者都是有着深厚地文学和书法功底的人,否则,石刻楹联不会让人感叹不已。纵观三百副对联,其字体端庄。结构合理,气韵生动。笔力雄健,是民间难得的石刻书法精品。这些楹联与村落建筑风格完美结合,构成了古村特有的人文景观。

(二)古村灰雕

古村灰雕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山墙顶端、屋檐瓦边、门额等空白之处。

古村灰雕形象古朴典雅、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其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及文字等。古村灰雕在数量和题材上,都有其特点:一是灰雕普遍用于民居,在桂东地区尚属少见;二是灰雕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形象的题材,如人物、动物、花草、山水等,也有抽象的、几何的,极具形式美的造型:三是形式多样,有浮雕、悬雕及透雕等。四是灰雕作品多分布在屋檐。

在古村灰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物象是松鹤、鲤鱼、梅花、莲花和鸟儿及书法等,这些物象在构图时或以圆角或方角窗体式布局,或以圆形布局,或以手卷式布局,方圆结合。横式超扁长方形构图给人一种延绵不绝、辽阔无边的感觉,表现了连绵不绝的山水画面。山水风景常用数点透视、层次多、景深大、视野广,在狭小的画面上,表现出广阔的空间。而圆形构图则能产生自然、原始、和谐、美满、永恒、博大、运动、欢快的感觉,大大加强了圆形构图作品的形式感。这样于端庄中增加了活泼的成份,也使画面的形式结构大大丰富和完善。吉祥动物适时与一些树木、花草、山水等元素组合,构成了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场景,在某种程度上隐蕴着古村人的自然生命观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状态的思索与憧憬。

古村灰雕以晚清时期多见。但因不堪自然的破坏,有不少灰雕已被雨水侵蚀或脱落,加上人为破坏,真正原汁原味保存下来的灰雕作品已经不太多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古村人在村外择地新建时已舍弃传统装饰元素,而以钢筋水泥浇筑成单家独户的“鸟笼式”住宅。灰雕的民间传统工艺也难以传承。古村灰雕造型艺术已濒临消亡。

(三)古村木雕

龙道古村落建筑木雕作品为明清时代,除了带有时代共性的特点之外,更多的是地域族群性色彩。题材多为籽蓬莲花、龙凤呈祥、竹报平安、松鹤延年等,也有生活风俗、民间传

说、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等。木雕材料一般用樟木等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木料。

古村木雕具有凝练、流畅的特点,其作品一般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是当地村落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珍品。

1 厅堂屏风

厅堂屏风上半部为木花格子,以利采光通风用。下半部分为木板,中间是长匾矩形装饰框。板面一般采用长矩形构图、减地平雕。其作品线条流畅、气韵生动。主要雕刻梅、兰、竹、菊四友及莲子、鲤鱼等意象。梅兰竹菊是中国传统文学与绘画喜闻乐见的题材,经艺术家们的代代传承。其形象已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成为“君子文化”。它深层的寓意恰合了民间的修身与祈福心理,因此这题材被广泛用于民居装饰。古村也不例外,这些作品往往隐涵着或谦虚高洁、或祈盼平安、或祈盼子孙满堂之意。

2 廊檐撑拱嵌板

在龙道古村的陶氏祠堂,木雕艺术展现更为充分,每个廊檐撑拱都嵌入木雕作品,以雕法分类主要有镂雕和浅浮雕。

镂雕,在这里指背后镂空的浮雕。在祠堂大门外的两边廊檐撑拱上,嵌着几幅精美的作品。雕刻木料为樟树,面积约为2×1.5m2,并接细密无缝痕。采用窗体式构图,但又不受窗体局限,而是利用人物动态元素突破局限,使画面连成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场景。外框则用竹兰菊等茎叶连环构图装饰画面。作品构成元素有人物、房子、桥梁等,这些元素被和谐统一在画面中,人物主体突出,透视合理,刀法娴熟流畅,精雕细凿。非常富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浅浮雕,是与深浮雕相对应的一种浮雕技法,所雕刻的图案和花纹浅浅地凸出底面,这种技法流行于清代晚期。古村民居木雕多用此法,其作品雕刻较浅,层次交叉少,其深度一般不超过2毫米。内容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及莲子等为主,采用“S”型构图。画面勾线严谨、形象逼真、雕刻细腻、线条圆润、刀法洗练,以线面结合方式增强画面立体感。这类木雕作品被普遍用于古村民居装饰,由此折射出古村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

3 金漆木雕

古村陶姓祠堂神龛、案桌等均为金漆木雕。它用料选择了优质樟木,经过凿坯、细刻、磨光、揉漆、贴金等工序后雕琢而成。整个作品形象健美、刀法洗炼而严谨,庄重优美、金壁辉煌,表现手法为通透雕。

古村神龛把翎毛花卉和各种图案选入画面。外屏采用传统的“S”型构图形式,有着流畅的视觉美感和浓郁的抒情品格。因为与气息的运动状态相合拍,所以是一种最自然态的构图,即所谓“龙脉”。在构图中,线条变化感、韵律感特强,充分表现了欢乐、甜蜜、温和的氛围。内屏则采用方形,用凤凰尾巴的S形变化装饰内框边,画面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安全、厚实、庄严、大方的感觉。构图的组合优化,中和了视觉心理反应造成的偏差,因此在肃穆庄严的祭祖氛围中,人们并未感到沉重的心理压力。

三、结语

龙道古村历经一百多年,它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历史与浓郁的人文景观,体现着古村独特的人文内涵。

古村雄健的石雕给人以实在、沉稳的美感,在高大的素墙上配以装饰点缀的石门,给人清新淡雅、疏密相映的感觉。雅致的木雕则饰以民居、祠堂的木结构,自然、亲切。古村人还常将自身的文化信仰、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通过不同的雕刻题材和表现手法体现出来,生动、含蓄。古村规划布局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意识,它依山势修建而不破坏山体,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孕育着朴素的原生态设计理念。总之,古村人把文化与建筑完美地融于一体,使整个村落建筑装饰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族群文化。人文氛围浓郁、内涵丰富,是广西东部少见的文化古村。

随着席卷而来的城镇化浪潮,古村人已舍弃旧建另择地新建混泥土小洋楼。现在大部分民居已人去楼空。古村人遗弃的不是古村,遗弃的是一种建筑文化、遗弃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精神、遗弃的是人类的一方精神家园、遗弃的更是古村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在构建文化、和谐社会的今天,古村所遭遇的命运,令人匪夷所思!

推荐访问: 蕴涵 雕刻 建筑 文化 龙道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