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画元素在插画中的运用

中国画元素在插画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19 2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技法上着重强调笔墨意趣,插画也叫插图,在当今社会运用范围广泛,创作时所采取的的艺术手法的多变性值得研究与尝试。将中国画诸多技法综合利用在插图之中,是中国老一代连环画家—直探索的目标,在当下,应当怎样本着做好传承与出新的同时,在现代插画中有所用、有所得,是值得尝试与探索的。

关键词:中国画 插画 笔墨 线性 韵味

现代艺术领域,插画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它与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插画的许多表现技法都是借鉴了绘画的表现技法。将这两种不同且又相关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得前者无论是在表现技法多样性的探求、或是在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最终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更具表现力的插画作品,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商业信息,插画已成为现实社会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面对信息的多元化与时尚化,应当怎样将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笔墨与静谧的元素融合在现代插画中,使其派生出新的韵味,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 中国画技法在插画中的应用

(一)用线性美来构造画面的视觉效果

用线来塑造形象是中国画技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点,线在运用的同时最关键的工具则是毛笔。笔法强调的是用笔时的关键的技法,笔法包括了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最基本的动作。用笔时这些基本动作又可细化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这些用笔上的提、蹲、顿、抢、行、挫、衄、翻、绞等运笔的习惯会使毛笔在执笔过程中有压、钩、格、抵等动作,这些动作控制着毛笔的左右纵横和进退的运动,这些笔在纸上运动导致的结果最终会造就出高质量的线,那么线勾得优略与否则是画面上一个重要的看点。中国画中的线描主要分为十八种描法: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混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橛头钉描、蚂蝗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行云流水描。在插画绘制的过程当中,这十八种描法在使用时,没有特定的要求,为了画面的统一性,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应用。在传统的插画作品中,纯粹用线来进行描绘的作品举不胜数,其中不乏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如:王叔晖的《西厢记》、《杨门女将》;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朝阳沟》;刘继卣的《鸡毛信》、《东郭先生》;戴敦邦《狮子楼》等等。在此传统线描的基础上,又涌现出了多种笔法共用、皴擦点染并用的黑白视觉效果强烈带有版画效果视觉冲击感强烈的插画。如:华三川的《我要读书》;赵奇等绘制的《嘎达梅林》;沈尧伊的《地球上的红飘带》;魏小明的《黑骏马》等等。从这些插画作品中,我们不难解读出,不管作者使用怎样的线去表现脚本中的形象,最终体现在纸面上线都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线有内涵、有思想,它引导着读者顺着这一根根有语言的线条对作品产生着思想上的共鸣,同时它带给读者的视觉魅力又是无穷无尽,值得人们去反复玩味与回忆的。所以说,单纯、质量上乘的线描足以成为诠释画面与解读故事情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用笔墨营造画面的整体效果

笔墨的重要性始终是评价中国画内涵的一个关键节点。纯粹的笔墨韵味在早期的文人画中尽显无疑,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纯粹与释然。但是其中也不乏像徐渭这样以“运笔如劲疾舞枪挥戟,所向披靡,用墨如滂沱倾泻而物象光彩奕奕”的艺术魄力独步画坛的画家。他善于用墨,且笔力劲健,在恣意挥洒的同时,将笔墨的块面和点线结合的浓淡有致、悦动的水墨化作点点音符,入纸有声。可以肯定地说:徐渭的笔墨是天才、个性和激情的完美融合。清代的八大和石涛与徐渭一样,也是当时革新画风的杰出代表。他们笔法恣纵,墨意通灵,打破陈规,立意新奇。八大用笔严整而又放纵,用墨干擦而能滋润明洁,他通常用一道墨色便能表现出复杂的形体。他善于把握笔的反正转侧、用墨的浓淡焦湿以及用水掇合笔墨有其丰富的变化与规律;石涛就笔墨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强调笔墨的功力除了作者自身的修养和功夫外,同时也有物我交融的笔墨与生活的关系,这也就是感悟。笔墨当随时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画家们在继承中国画笔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尽情地发挥中国画的笔墨特长,探索和革新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涌现了黄宾虹、吴昌硕、陆俨少、李可染等诸位大师。他们在风格迥异的艺术创作中,凝神酣畅地表达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韵味与底蕴。

那么怎样在传统的笔墨理论指引与实践下,为现代的插画作品积淀出具有时代感又不失传统的韵味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以传统的概念来讲,中国画中所讲的笔与墨毕竟是两个不同概念:“离墨则无笔,离笔则无墨”,两者相依,不可分开。为了画面线条富有变化,讲究用笔则是关键,行笔时要把握轻重、缓急、偏正、曲直等方法。将毛笔特有的笔锋使用充分正、侧、顺、逆、轻、重、虚、实全仗笔尖锋芒来尽显“筋、肉、骨、气”四势。而墨则被认为具有“五色”。用浓、淡、干、湿之墨,使烘、染、破、积诸法在一方纸上尽显劲健、柔婉、飞纵、凝重之神韵。以笔墨理论为引领,以这样的手法创作的插画作品有:姚有信、姚有多的彩墨连环画《伤逝》、纯水墨连环画《革命家庭》;李世南的水墨连环画《青凤》;黄永玉为《叶圣陶童话》所做的水墨插图等等。即使在今天我们纵观这些经过了时间沉淀之后的连环画作品时,依然能够感觉到画家本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遵循传统艺术理论的同时,又能够熟练的使用传统的笔墨技法依据脚本的需要进行生发性的创作,为画面与脚本内涵的诠释,整体营造了较强的艺术效果。仔细分析李世南带有写意性质的连环画作品《青凤》,笔墨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显而易见。即使画面中大量的出现了鲜艳的色彩,由于大块带有写意意趣的墨色在画面中的适时、合理的出现,巧妙布白营造的构图,使画面具有张力的同时,又使读者不失欣赏笔墨独特韵味的空间。这样营造笔墨极佳的作品在李世南另一部水墨连环画《李时珍》中也有着非常好的诠释。所以说,善于运用笔墨是较快营造出画面艺术氛围的一条捷径。

二 中国画材料在插画中的运用

(一)熟练把握纸的属性,灵活应用。

中国画主要的工具就是宣纸。宣纸依属性大体上分为:生宣、熟宣、半生不熟宣。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吸水性、沁水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的纸张;熟宣是生宣经过了上矾等一系列手法后制作的纸张,水墨不易渗透,可做工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着色而不洇;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墨色洇散较缓慢。半生不熟宣的吸水性就是介乎于生宣与熟宣之间的一种纸张,纸性柔韧便于把控。

在进行创作的初期,应该根据脚本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统筹与安排。假设脚本描述的故事情节发生在江南地区,创作的时候就应该考虑使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全面地进行表现。如果想着重强调江南氤氲的梅雨季节,那么使用生宣纸则是首选,当墨经过水的调和之后落在生宣纸上所产生的经过水墨晕染效果,能淋漓尽致地将生宣纸的属性全面发挥出来。以这样的手法进行第一遍的晕染之后,大致的环境就已经凸显出来了。铺完第一遍大的主调子之后,便可以塑造一些像建筑物具象一些的物体了。在刚刚落笔之处,趁着纸快干未干之时,这时用重一些的墨色在其上面再进行第二次的塑造。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进行二次塑造的同时,一定要把握一点,不要遮挡上一层留存的好的笔墨,要有意识地保留好的用笔,只有这样画面才会更有内容,才会更有看头,当然笔墨也会更加地丰富。当遇到一些质地坚硬的石质的建筑物时,二次用笔墨塑造之后,有时还需要反复进行三次、甚至是四次,笔的干湿浓淡直接影响到表现出它石头的质地,甚至有些时候有意将手中毛笔的笔锋捻散,达到破笔的效果,以求得到“放肆笔墨”。

使用熟宣纸进行绘制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复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进行晕染的时候,努力保证用笔的平稳与着色的均匀、饱和,待第一遍颜色干透后再进行第二次罩染,如此反复直至满意为止。当然,如果想要追求肌理的效果,那么积水法则是又快捷又容易操作,它不会存在晕染不理想的效果。

使用半生不熟宣进行创作,可以在保留纸的属性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叠加是使用,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材料的使用是多样化的,譬如用松节油或熟蓖麻油与颜料或墨进行调和后,绘制与纸面,也可以先将纸面需要的部分做效果的部分用油料进行平刷,接下来在刷过油的部分再进行描绘,会有意想不到的斑驳效果。

(二)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积极尝试。

以上依次强调了各种宣纸的属性,接下来将着重探讨材料在插画中应用后产生的效果。善于将各种绘画材料与笔墨综合使用之后,除了使画面具备应有的笔墨韵味之外,还会产生新的视觉效果。这就是现代插画迈向多元化积极进行尝试的一个方面。

矾水在生宣与半生不熟宣上的使用。由于绘画之前在纸上进行了撒矾,那么纸张的属性就具有了不确定性,所以待矾水干后,在其上面进行创作,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有些时候,为了增添更加厚重的效果,矾水可以分批、分绘画区域多次进行喷洒。

骨胶可以与松节油与熟蓖麻油结合使用在一张画面上,这样的便可以塑造出质感不同的物体。骨胶与国画颜料或水性颜料进行调和之后,在生宣纸与半生不熟宣上所产生出的肌理与线性效果是很有趣味性的,在其周围再混合以油料为主进行调和的颜料与墨色,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尝试。这种技法最适合表现人物厚重的形象与凝重的故事情节。

当然,版画、油画、石版画等等各种材料、技法与画种,均可以与中国画的材料与技法进行有机地结合,主要的目的就是一个:使画面效果与脚本所诠释的内容更加地切近,更完美地表现出脚本的主题与思想,起到宣传与传播的积极作用。

三 结论

以上观点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感悟。不管是中国画所强调的笔墨与意境也罢,还是西画所强调的质感、体积与透视也罢,其实艺术最根本的源头就是满足观者的视觉需求。以插画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来看,从最早以版画形式出现的佛经插图再到书籍插图所称之的绣像,直到六、七十年代涌现出的大量的连环画、小人书,直至发展到今天的插画。这一路走来,真正能够让观者回味无穷的并不是今天多么抢眼、时尚感极强的插画作品。那些不具有明显商业性质又能与观众产生心灵撞击,产生出共鸣并内涵性强的作品,是那样的稀缺与不多见。插画艺术游弋在今天的商品经济时代,应该怎样发展?笔者认为,沿着有中国传统艺术脉络的方向去发展,在寻根的同时,努力去生发,这是一次漫长又踏实的寻根之旅。真正的艺术是经得起历史的磨砺与大众反复的玩味和时间沉淀的,沉淀之后依然澄清的水面应该是慢慢长路那头恒久的坐标。

推荐访问: 中国画 画中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