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向南飞

向南飞

时间:2022-10-19 16:00:06 来源:网友投稿

1

在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和萧军这对乱世儿女在艰难世事中相互温暖、相爱,最终分道扬镳,没有相濡以沫,也没有相忘于江湖。萧军奔赴延安,而萧红,只想“好好写作”。在萧军的回忆录中,两人于1938年分手,之后萧红在香港病逝,留下一世传说。

我之所以提起萧红和萧军,是想说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投身抗日,报效家国的有志青年何其多,萧红和萧军的结局,是艺术和生活的鸿沟撕裂了彼此的生活。

战争带来了满目疮痍,也把人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同样是在那场抗日救亡运动中,一个来自云南洱源的进步青年和一个从哈尔滨考入北大的女学生相遇于北京。他们在纷飞的战火中相爱结了婚,“九一八”之后,面对抗日救亡的问题,他们同样犯了难。她主张北上,继续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革命理想奉献一生;而他主张南下,回到云南,非贪生怕死,而是她已有孕在身。作为丈夫,他必须保证妻子和孩子的安全。

两个原本计划投身报国的年轻人,因为爱情而改变了人生轨迹。1939年11月,湖南芷江,一个男孩出生在了父母的回乡之路上。为了纪念这个出生地,这个孩子取名叫王芷江。直到十几年后,王芷江上了中学,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紫江。

云南地处边疆,但边疆并未阻隔进步思想的传播。比如王紫江的父亲王刚。灌输给王刚革命理想的人,正是自己的舅舅欧根。欧根1939年加入“青年抗日先锋队”,一直进行革命工作和传播思想。抗日战争胜利后,欧根进一步在民主人士中进行统战工作,和闻一多、张莫若、楚图南、吴晗等建立联系,开展反内战、反独裁斗争。“一二·一”运动及“李闻惨案”发生后,为协助处理烈士身后事宜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欧根调回大理,任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一州委书记、州长。

王紫江的出生,更坚定了王刚回云南的念头。炮火连天,狼烟四起,一对刚做了父母的年轻人,内心既忐忑又欣喜。从北京回到云南,他们先是坐车,后是走路,足足花了两个多月时间。

75年后,鸟类学家王紫江和我聊起这一细节,我突然有些动容。有人轰轰烈烈上战场,有人苟安一隅,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才是正常的世界。然而,在那个年代,安稳是一种奢望。王紫江努力打捞童年记忆,用了一个词:颠沛流离。

回乡后,王紫江的父母一直在教书。但那时的教职极不稳定,“你需要有人聘你,才有生活来源。”王紫江的童年印象中,总有一只破皮箱每过一段时间就被收拾一遍。箱子里,是他们的全部家当。那是一个流动的家庭,像游牧者一般。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位教书先生的日子离最初设想的相差甚远。很多时候,他会出神地望着远方,想起过去的岁月,心中掠过一丝悔意。去延安还是回云南,这只是一念之差的选择,既然回了故乡,那就只能挑着家庭的担子艰难前行。

流动还可以接受,最难的是一家人两地分居。最远的时候,王紫江的父亲在路南县(今天的石林),母亲在景东县教书。那时的王紫江,不管是跟父亲还是跟母亲生活,都处于一种盼星星盼月亮的心情中。他盼望着假期,盼望着团聚。

在那一代人的心中,生育是人生大事。王紫江出生之后,妹妹们陆续来到了这个世界。于是,每当他们搬家的时候,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景象:在蛮荒的云南一隅,弯曲的小道上,两个成年人挑着担子,担子里坐着孩子,还有一个孩子被牵着走在前面。

1943年12月,教书先生王刚结束了他的一段工作,携家带口,回到洱源。这一次,他的手边似乎要宽裕一些了。想到前路迢迢,社会混乱,他甚至请了“护卫队”和挑夫。行至云南境内一个叫罗坪山的地方,一队土匪突然从山林里吹着冲锋号奔了过来。枪声一响,“护卫队”先保的是自己的命,逃了;挑夫更是弃担而逃。山路上顿时响起了喊杀声、恐吓声、孩子的哭叫声,随身所带东西转眼间被洗劫一空。事实上,土匪这一趟的收获也是少得可怜,一个教书先生最大的财产是书籍,而这些,对土匪来说毫无意义。这一件事,王紫江终生难忘。时至今日,他依然能记得土匪杀将过来的凶神恶煞。但回头一想,能保住一家大小的性命,其实已经是一件幸事。

人这一生,很多事情,说不清是福是祸。解放以后,父母来昆明进行“思想改造”。“改造”是大人的事,王紫江和妹妹们,被寄养在昆明的亲戚家,等待着“改造”结束。他们终于盼来了团聚的日子,可是父亲的一句话,却让王紫江如坠冰窟,“你就留在昆明上学吧。”那一年,王紫江还不满13岁。他甚至想过反抗,但是,向来说一不二的父亲的安排不容他这么做。他深知父亲性格刚烈,对他尤其严格。而看似沉默的王紫江,其实也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刚正不阿的性格。

父母和妹妹回了云南普洱县的宁洱镇,一个少年的漫漫求学路由此开启。王紫江被投身到知识的海洋和陌生的人群,那份不适和不安可想而知。一边是对知识的渴求,一边是对亲人的思念。我问他想家了怎么办,他给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字:哭。

这个适应过程,花了王紫江一年的时间。

宁洱隶属今天的普洱市。如果以今天的交通状况来看,昆明离景东并不算太远。但在当时,要坐3天的车。很多时候,买了车票便身无分文,饿了,就吃路边的芭蕉。

一年以后的1954年,王紫江从昆明第六中学考上了昆明第一中学的高中。相比一年之前,他变得更加活泼一些了,也慢慢适应了昆明这个“大城市”的学习节奏。他的成绩,名列前茅。

14岁上高中,这个年龄即使在今天看来也算小的。父母都是教师,从小对知识耳濡目染,他对学习这件事,有着非凡的天赋。王紫江4岁启蒙,但因为年龄太小,推迟到了5岁上学。昆明向他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14岁的他貌不惊人,但因为成绩好而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1957年,王紫江考上了云南大学生物系的动物专业。1957年的中国,战争已经远去,但百废待兴。对于成绩优异的王紫江来说,他想选择医学专业。可母亲告诉他:“如果你整天跟病人打交道,你一生都不快乐。”他接受了母亲的建议,以快乐为出发点,选择了动物专业。这个专业在当时的云南大学,是一等一的。他这一生,与鸟结缘,为鸟奔走,这些都让他感到了快乐。

推荐访问: 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