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届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弘扬端午文化,厚植家国情怀(2022年)

2022届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弘扬端午文化,厚植家国情怀(2022年)

时间:2022-08-14 18:2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届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弘扬端午文化,厚植家国情怀(2022年),供大家参考。

2022届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弘扬端午文化,厚植家国情怀(2022年)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弘扬端午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

 目录:

 1. 【光明网评】欢度端午佳节,厚植家国情怀

 2. 徽评:弘扬端午文化

 砥砺筑梦征程

 3. 端午节,从龙的传人感悟文化自信

 4. 弘扬端午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5. 屈原精神与端午文化的传承

 6. 在端午文化中构建价值坐标

 7. 让端午文化立于世界舞台

 正文:

 【光明网评】欢度端午佳节,厚植家国情怀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21-06-12 14:28

  作者:马粉英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端”者“正”也,“午”者“中”也,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载的内涵不断被激活、丰富和重构,构筑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也提振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虽然,端午最初的命名是取意于时间: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但是,中正亦有不偏不倚、正直之意,恰是中华文化中中和之美的体现,也是对人至善、至仁、至诚等人格的一种要求。

 荀子的《劝学》中就这样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一提到端午节,我们总会想起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他以自己的爱国精神书写历史华章,也以独特的骚体成就了千古绝唱,更以中正不屈的人格成为后世楷模。今天,端午节民俗中很多地方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有关,而这恰恰体现了厚植于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 5 月 2 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深厚的部分,不管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中国人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这是家国情怀的延续,正是这种情怀让我们历经风雨的洗礼而岿然不倒;也让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今天,更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一个人的人格和修养是立身之本,一个民族的灵魂则是发展的根基。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养德之本,让我们内心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中正敦厚的人格。端午佳节,团聚之时。不如就从爱自己的家人开始,经营好我们自己的小家。家是国的基础,有了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有了国家繁荣发展。(马粉英)

 徽评:弘扬端午文化

 砥砺筑梦征程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1-06-13 16:04:26 责编:

 武静 粽香飘溢、龙舟竞逐,又是一年端午到。端午节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 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粽子、祭屈原、插艾蒿、挂菖蒲、戴香囊、除五毒、喝雄黄酒、龙舟竞渡……端午节始于民间、缘于节气、成于认同,各地异彩纷呈的端午民俗,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寄托了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始终胸怀对故土和人民的热爱,表现出忧国

 忧民的高尚情怀、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有关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多,纪念屈原则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同,凸显出崇尚英雄、礼敬英雄的社会价值取向,闪现出自古以来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基因,揭示了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精神密码。包粽子、赛龙舟民间习俗沿袭至今,人们正是以传承、弘扬爱国文化的自觉自主,在缅怀屈原的仪式感中涵养家国情怀。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伟大梦想的民族,更是矢志不移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奋斗的民族。两千多年前,屈原仰望苍穹发出充满哲思的“天问”;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天问一号精准着陆火星,在浩瀚宇宙刻下“中国印迹”。端午节来到之际,国家航天局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引发线上线下热烈围观。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中华崛起,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锐意进取、奋发拼搏,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伟大理想、砥砺筑梦征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充分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伟大梦想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每个重要民俗节日都蕴藏丰富的精神内涵,记录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传承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凝聚着发展奋进的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从中汲取养分、增进共识、不懈求索、奋发进取,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用奋斗缔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谱写更加绚烂多彩的壮丽诗篇。(作者 潇婉)

 端午节,从龙的传人感悟文化自信

  央视网 2021 年 06 月 13 日 11:49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国人心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

 民间有关端午节起源和习俗的说法很多,其中一种说法称“端午为崇拜龙图腾的民族祭祖日”。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落标志,伏羲、女娲和禹都是龙族著名领袖,后人自称龙的子孙、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上古先民会举行盛大的龙祭,故端午在当时是“龙的节日”。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诠释龙的传人:“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 从龙的传人到龙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赋予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气质,积淀了文化自信的丰厚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8 年 3 月 5日他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到了这一说法。“华夏第一村”“中华第一龙”等考古发现成果雄辩地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共同体。

 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也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传承至今。龙舟竞渡,代表着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蕴含龙的传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咚咚”的鼓声是冲锋的号角,一声令下,齐心合力,龙舟队员们为共同的目标拼搏奋进。一叶龙舟,在碧波中穿行破浪,送来了浓郁的节日氛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基因。

 2013 年 11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形成“向上的力量”和“向善的力量”;2021 年 2 月 25 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只要我们坚定道德追求,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正是在这种向上向善精神的滋养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龙的传人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引。两千多年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的人格标尺。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从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信念,到焦裕禄“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的志向;从黄大年“祖国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担当,到袁隆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誓言……一代代龙的传人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用爱国主义精神托举复兴梦想。

 2021 年 3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谈到文化自信:“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传承不绝的宝贵遗产,以文化自信之光唤起亿万追梦人的壮志豪情,在迈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凝心聚力、勇毅前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地评线」弘扬端午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 06-1216:16 新民晚报官方帐号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6 月14 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等等,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2006 年,“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历经岁月洗礼,民俗文化代代相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端午节习俗主要有赛龙舟、吃龙舟饭、吃粽子、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其中食粽习俗在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这也再次表明,端午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之

 中。事实上,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 5000 多年而不衰,就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

 端午节全球共享,中华文化世界绽放。随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日益渗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节也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国的视线。比如,中国的传统运动赛龙舟就已经悄悄地渗入了部分美国人的运动习惯,成为了美国发展最快的流行体育娱乐项目之一;印尼人使用大米包裹肉类,再搭配咖喱香料,创新出咖喱猪肉粽、咖喱牛肉粽、咖喱鸡肉粽。作为端午节文化符号的屈原及其所代表的爱国精神更是已经超越国界,被海外所接受。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有着创新发力,端午节与“互联网+”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端午节来临之际,各大粽子厂商纷纷“触网”,“网上过端午”越来越成为时尚。比如,有企业就推出“大师手作定制粽”产品,商家提供多种馅料,消费者可进行自由组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快朵颐。传统民俗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中锻造出了新的时代内涵,端午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和青睐。

 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其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从食粽、赛龙舟等端午文化中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等思想时代价值,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爱他人、爱自然的深厚情感。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端午节期间,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今天,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勇气,向着美好生活的幸福彼岸逐梦前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14 亿多中华儿女将在携手同心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秦平)

 屈原精神与端午文化的传承

  发布时间: 06-1309:28 人民网人民科技官方帐号

 作者:由兴波 又到一年粽叶飘香时。

 每年端午节到来时,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文化庆祝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对中国文学史贡献巨大,他开创的“骚体”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屈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以《离骚》为代表的充满积极浪漫精神的作品,充分汲取了古代神话的浪漫元素,并将其发展到非凡的高度。后世很多诗人都受其作品影响,感受到他的精神感召,创作出诸多伟大的爱国诗篇。

 汉代的贾谊写下《吊屈原赋》,对屈原的遭遇表示深切悼惜。其实,贾谊的经历与屈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表达对贤人失意、小人得志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极大不满。只是,贾谊认为屈原没有必要以死殉国,应当勇敢地活下去,同残酷的现实斗争到底。

 唐代大诗人李白深受屈原的影响,他在《江上吟》诗中写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诗中的屈平即屈原。李白将屈原与楚王对比,突出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而楚王只是被历史遗忘,空自留下历史的遗迹楼台。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曾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晚年被贬到儋州,却始终以一种乐观中蕴含斗争的精神面对,也正是受到了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的感召,他、虽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仍能保持高洁的品性。

 直到当代,屈原的精神仍然受到人们的尊崇,历经两千余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屈原的一生是悲剧,但他留下充满美好理想的爱国诗篇却永远为后人所传颂,那些出自屈原诗歌中的...

推荐访问: 2022届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弘扬端午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作文 端午 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