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风险辨识与管控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风险辨识与管控

时间:2022-08-08 18: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风险辨识与管控,供大家参考。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风险辨识与管控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风险辨识与管控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风险辨识与管控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对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共分为四大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和人为性质的危险、有害因素;物的因素是指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管理因素是指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有害因素。

 一、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 价的准备

 1. 成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小组

 评价小组成员应具备一定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知识和能力,由本单位的负责人、技术、设备和业务主管组成。必要时,可邀请相关单位或有关人员参加。应鼓励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与风险的评价工作。

 生产单位要召开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布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相关工作,会议记录要在安委会会议纪要中体现

 2. 确定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范围

 生产单位所有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包括∶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

 活动; 作业杨所的设备、设施、车辆、安全防护用品;丢弃、废弃、拆除和处置;企业周围环境(如生产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厂与厂之间等)等

 3. 确定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对象

 在确定评价范围后,按生产流程的各工段、地理区域或部门、装置/设备/设施、作业动确定评价对象。对确定的评价对象,可按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险源进行全辟识和风险评价,同时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主要包括∶

 (1)所执行任务的期限、人员及实施任务的频率;

 (2)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

 (3)用到或遇到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4)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任务的培训;

 (5)作业指导书或作业程序;

 (6)发生过有关的事故经历、作业环境检测结果等。

 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组织

 一般情况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要求各职能部门每年 2 月上旬组织进行一次,于 3 月 31 日前将相关电子表格报企业安全监察委员会备案,4 月 30 日前将电子表格上传到 HSE 管理系统中。

 对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做到∶

 (1)项目可研阶段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主要体现在安全预评价报告中;项目实施阶段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主要体现在施工方案中;项目验收阶段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主要体现在验收评价报告中。

 (2)因施工导致生产单位作业环境发生变化,由工程项目主管部门组织施工所在的单位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3)施工单位要组织本单位人员对施工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4)项目投产后由项目所在单位组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所属单位安全主管部门组织本单位和施工单位对检维修作业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施工项目属地单位应用安全检查表法对项目中所涉及的工艺、设备和作业条件等,根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 标准以及规章制度进行危害、危险辨识,制订控制措施并将结果书面告知施工作业单位。

 当发生工艺技术变更、机械设备设施变更、管理变更时,在变更实施前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三、选择危险源辨识方法

 1. 主要考虑的因素

 (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的目的;

 (2)活动性质;

 (3)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4)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5)潜在风险度大小;

 (6)现有资源的状况;

 (7)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8)法律法规要求或相关方要求。

 2.危险源 辨识的主要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即 SCL 法;

 (2)工作危害分析法,即 JHA 法;

 (3)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即 FMEA 法;

 (4)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即 HAZOP 法;

 (5)预先危险分析法,即 PHA 法;

 (6)故障假设分析法,即 WI 法;

 (7)HSE 观察法;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关注人员行为、作业环境及设施,对安全的行为进行鼓励,对发现可能导致事故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进行阻止或处理 HSE 观察是员工主动关注团队安全的表现,可通过统计分析观察结果,改进 HSE 管理,强化 HSE 意识,营造 HSE 文化氛围,预防和减少事故事件的发生。

 HSE 观察的区域范围包括生产区域、施工区域及办公区域,实施 HSE 观察时,应重点关注生产、施工区域内的各种作业活动,包括生产装置(设备设施)的日常操作、油品接卸、发油或加油作业、危险化学品装卸、使用及处置操作、现场施工作业或检修作业、与直接作业环节相关的作业,如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破土作业、放射作业和起重作业等。观察区域重点是生产、施工区域内的各项作业活动,实施观察人员应熟悉、了解所观察区域内的环境和作业活动。现场观察期间,应重点关注作业人员、作业环境、工具和设备等方面的内容,如发现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应以诚恳态度立即阻止该员工的作业,并与作业员工进行交谈,找出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或提出改进措施建议。

 实施 HSE 观察时,应采用现场观察与沟通相结合的方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未遂事件及值得推荐的安全行为均纳入 HSE 观察内容。

 观察结束后,应将观察到的实际内容记录在 HSE 观察卡中。

 3. 危险源辨识方法的选择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小组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方法对具体对象进行危险源辨识,同时将辨识结果填至相应的危险源辨识记录表内。

 (1)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分析(SCL)方法;

 (2)对组织机构和人员变更、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工艺操作等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方法;

 (3)对于关键装置、要害部位,特别是之前经常发生事故的或其他类似装置、部位发生过如火灾、爆炸、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的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分析方法。

 四、危险源辨识

  1. 应考虑的因素

 (1)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 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和误动作

 (2)人的不安全行为∶ 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声、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

 2. 危害因素的分类

 (1)物理性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危害、运动物危害、明火危害、高温物质危害、低温物质危害、粉尘危害、气体物质危害、液体物质危害、作业环境缺陷、信号缺陷、其他物理性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害因素∶易燃易煤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传染性媒介物、致害动植物、其他生物性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黯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缺陷。

 (5)行为性危害因素∶指挥错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其他行为性危害因素。

 (6)其他危害。

 3. 危害产生的后果

 危害产生的后果一般包括;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触电、物体打击、爆炸、起重伤害、火灾、中毒和窒息、淹溺、坍塌、灼烫、高处坠落、职业病、泄漏等其他伤害和财产损失。

 五、确定风险评价准则

 1. 评价准则确定的依据

 (1)国家有关 HSE 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行业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

 (3)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4)HSE 管理制度及相关要求;

 (5)工艺流程图;

 (6)设备设施设计说明和使用说明书;

 (7)操作规程;

 ( 8)以往发生过的事故案例等资料。

 2. 评价准则的管理

 (1)风险评价准则由公司安全监察委员会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拟定,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生效。

 (2)评价准则是动态的量化标准,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企业 HSE 管理制度要求的变化而变更。

 3. 评价准则

 风险评价采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风险的大小。即∶风险度(R)=危害及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及频率的量化值(L)×危害及后果的严重性量化值(S)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频率(L)

 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职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能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2)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确定所识别的危害影响的严重性,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财产损失以及对生产的影响和对本企业形象的影响程度。

 六、风险评价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小组应对所辨识的危险源依据风险评价准则、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风险度可按量化值分为五级,即∶

 (1)不可容忍的风险(25≥R≥20);

 (2)公司级重大风险(19≥R≥15);

 (3)厂(中心)级重大风险(14≥R≥10);

 (4)中等风险(9≥R≥5);

 (5)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4≥R≥1)。

 七、风险控制

 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控制措施的依据,各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参见表 7-1)。

 1. 在确定控制措施或考虑变更现有控制措施时,应按如下顺序考虑降低风险

 (1)消除,从根本上和源头上消除危险源所导致的风险,即改进工艺设计以消除危险源,如使用安全物质替代危险物质;

 (2)替代,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降低系统能量。如采用漏电保护器或安全电压等;

 (3)工程控制措施,即采用隔离、屏护和距离防护等控制措施,如安装通风系统、联锁装置、隔声罩等;

 (4)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即采用安全标志、危险区域标识、报警器、或制定程序、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教育培训等管理措施规范人的行为;

 (5)个体防护装备,即其他控制措施均已考虑过后,作为最终手段,采用个体防护设备,如安全防护眼镜、听力保护器具、面罩、安全带和安全索、口罩和手套。

 2.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评审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 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评审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 ∶

 (1)控制措施的确定是否会使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2)是否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3)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

 3. 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

 组织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列入隐患治理项目的风险,应进行隐患治理,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遇有异常或紧急情况,应及时实施应急预案,以使事故损失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八、重大风险的管理

 重大或不可容忍的风险是制定 目标及隐患治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基础及依据,安全管理部门牵头组织风险评价小组讨论风险评价结果,审核本单位的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形成《重大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会议情况要在安委会会议纪要中体现。

 风险管理是通过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实质是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后果,它包括危害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处理等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即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风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去辨识、评价风险,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针对用人单位所存在的风险做出客观而科学的决策,以确定处理风险的最佳方案。

推荐访问: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风险辨识与管控 风险 排查 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