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时间:2022-06-13 12: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供大家参考。

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日本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日本池田勇人内阁提出为期十年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 (文中略称为“计划”),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对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国民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成功经验对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日本实施“计划”的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在经历战后十多年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国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二战结束至 1960 年底,日本国民生活水平并未随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相应提升。1960 年日本制造业工人工资水平仅为英国的三分之一强,不到美国的九分之一。低工资导致劳资关系日益紧张,劳资冲突事件此起彼伏,并于 1959 年 4 月至 1960 年 10 月引发以反对修改《日美安保条约》为借口、以提高工资和改善生活水平为目的的大规模游行罢工活动。在短短一

 年半时间内,430 万人走上街头,5350 个市、町、村受到波及,岸信介内阁被迫辞职。

 (二)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各阶层收入差距明显拉大。由于农村人口过剩,农户土地规模有限、分布零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1960 年农业从业者日均收入仅为中小企业员工的 63.6%,与大企业员工相比差距更大。中小企业员工工资收入也与大企业相差悬殊,1956 年 50―99 人规模企业的职工工资仅相当于大企业职工工资的 50%。

 “计划”的主要内容

 1960 年 12 月 27 日,池田勇人内阁通过“国民所得倍增计划”,提出十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并把“实现完全就业,大幅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确定为最终目标。“计划”强调,应特别注意缩小农业和非农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以及各阶层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实现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均衡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计划”提出以下几项保障措施:

 (一)完善财税政策和社保机制,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计划”专门列出单篇描绘“国民生活前景”,提出将职工家庭“恩格尔系数”水平由 42%降低为 32%

 等具体数值目标,并列出一系列配套政策:一是降低税负,以税负不超过 20%作为重要施政目标;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税率、增加家属扣除额度等方式,将经济高速增长所增加的大部分税收用于减免个人所得税,在“计划”实施后每年减税额度均超过 1000 亿日元,在 1955―1970 年个人所得税自然增收的 3.2 万亿日元中,1.1 万亿被用于减税。二是健全社保机制,规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拨款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例要从 1961 年的 4.8%提高到 1970 年的6.1%。日本还从 1961 年起实施《国民年金法》等多部法律,实现全民参保,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三是改善住宅条件,提出在十年间新建 900―1000 万套住宅,实现一家一套目标,提高户均住宅面积和质量。

 (二)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缩小城乡及各阶层收入差距。一是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政策倾斜,多次大幅提高大米收购价格,促进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农业结构升级。1960―1969 年,农产品价格上涨95%,政府对农业的补贴由 747 亿日元增至 3024 亿日元。二是实施《农业基本法》,将 60%的农户转移到非农领域,使农民通过出租或出售土地获得大量现金,切实提高基本收入和消费能力。三是制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严格规定企业内部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差

 距在 6―8 倍,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在劳资谈判中的关键作用,促使形成科学的工资决定机制。

 (三)扶植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一是加强政府指导和支持,总理府下设中小企业政策审议会,努力增加中小企业获得国家订单和劳务机会。二是加大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和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等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实现承包交易标准化,防止大企业拖欠承包款。四是出台《中小企业基本法》等 10 部法律,鼓励中小企业革新技术和扩大规模,增加中小企业现代化设备投资,推进企业兼并和联合投资。

 “计划”实施的效果

 (一)经济增长远超预期。日本仅分别用了 6 年和 7年时间,就实现了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翻番。1960―1970 年十年间,日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 10.7%,远超原先预期的 7.2%,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1.76 倍。日国际地位显著提升,1967年 GDP 超过英、法,翌年又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国民收入普遍增加。一是人均国民收入大幅增长,由 1960 年的 395 美元增加到 1970 年的 1592

 美元;实际工资平均增长 83%,超过了 67%的“计划”指标。二是农民家庭年均收入稳步提高,从 1960 年的37.12万日元迅速增加到1965年的76.56万日元,1967年更超过 100 万日元。三是普通工人收入明显增加。1960―1970 年,日本制造业工人工资年均增长 6.75%,整体工人工资指数上涨 1.7 倍。各主要行业工资增长率和 GDP 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不断缩小,甚至在 1971年实现逆转。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 1961年的 49.3%提高到 1973 年的 60.2%。四是消费升级,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超过 90%。

 (三)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效缓解。一是城乡差别缩小,1960 年城市工薪家庭人均收入为农户人均收入的1.5 倍,到 1970 年两者基本持平,到 1975 年后者超过前者。二是中小企业工人月薪与大企业差距不断缩小,前者与后者的比值由 1960 年的 0.73 上升为 1970 年的0.85。三是城市化率显著提高。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农业劳动力转移量达年均42.9万人,1975 年实现城市化率 75.9%。

 (四)劳资关系由对立走向协调。为应对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劳动力匮乏问题,多数企业采用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且从 60 年代后期开始,大多数企业建立了劳资协商制度,极大缓和了劳资矛盾,稳定了

 劳资关系。十年间,日本失业率保持在 1.1―1.3%的低水平,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从 60 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大企业不再出现 24 小时罢工,大型钢铁企业不再发生罢工。

 对中国的启示及建议

 当前中国正处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不少问题与“计划”实施前的日本有相似之处,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加严峻和复杂。日本实施“计划”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不断提高国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一)应抓住经济高速增长的机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历史经验表明,如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同期经济增速,导致社会消费能力明显不足,反过来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今中国应抓住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代价较小的有利时机,在较小阻力下继续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提高社保中国家和企业负担的比例,逐步提

 高社保标准;二是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三是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强社保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精确管理和跨省可接续;四是加快社保相关立法工作,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建设;五是增加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三)完善税收体系,调节收入差距。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逐步过渡到以家庭为纳税对象的个税征管体系,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税负。二是在再分配方面,加快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步伐,充分发挥财税杠杆对财富分配格局的巨大调节功能。三是在税制改革中加快调整税制结构,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等间接税的总体税负和比重,减少终端消费者负担。四是继续推进资源税改革,重视并提高公共产权收入在政府收入中的占比,堵塞公共产权私有化漏洞。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乡统筹。日本的经验表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平衡问题与经济发展方式和城乡二元结构高度相关。因此,中国宜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法律等多种手段,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保障充分就业,着力破解中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关键阻滞,从根本上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责任编辑:李瑞蔚)

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答: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供给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之外又加了政府的供 给。政府的供给是指政府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国防、立法、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由于提供了这些“公共 物品”而得到相应的收入——税收,所以可用政府税收来代表政府的供给。这样: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

 =工资+利润+地租+利息+税收

 =消费+储蓄+税收 如果用 T 代表税收,就可以写在:

  Y=C+S+T 从需求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外又加了政府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的购买支出 来代表。这样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的购买支出

 如果以 G 代表政府购买支出, 就可以写成:

 Y=C+I+G 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仍然是:

  总供给=总需求

 这个条件也可以写成:

  C+S+T=C+I+G 如果两边同时消去 C,则可得出:

  S+T=I+G 此公式即为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因此,当 S+T=I+G,均衡的国民收入便决定了。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因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也可按照Y=C+I+G 的方法来决 定。

  答: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乘数)反应的是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收入增加会引起消费增加,这就是乘数所反映的.乘 数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们对收入的态度,因此这点常常被利用来试图改变人们的收入以影响消费,可以是短期的政

 策影响、收入影响,也可以是长期的影响.

 边际税收倾向,或称为“边际税率”,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 的税收量

  答:

 即 C=f(Y)=a+bY,a 为基本消费,即没有收入也会发生的最低支出, b 为边际消费倾向,乘上收入 Y 表明随 着收入增长而增加的消费额 在国民消费曲线与纵坐标相交的地方,表明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发生,这就是国民消费曲线的截距 a。在国民 消费曲线与 45 度线的交点E 的左边,国民消费大于国民收入,即C>Y,国民经济出现超支现象,拉动国民收入向 E 点移动。而在点 E 的右边,国民消费小于国民收入,即C<Y,国民储蓄致使消费不足,国民经济也向E 点回落。

 因为国民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 1,所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的绝对数值也相应增大,但消费的增加速率 总是小 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速率。在实际生活中,国民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一个不变的正常数。凯恩斯认为:随着国民收入 的增加,国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得越来越小。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理,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要小于穷人的 边际消费倾向不能简单地将将来的收益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而是要将将来的收益贴现成现在的钱,扣去风险 后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只要大于和等于零就可以考虑投资。当然实际的投资还有考虑其他因素。

 答:

 政府购买增加,会增加总支出,政府购买是总支出的一项 转移支付增加,一般也会增加总支出,因为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 但是如果政府需要实现预算平衡时, T=TR+G,这时增加 TR 意味着降低G,G 的乘数效应大于 TR 的乘数效应, 因此当 TR 的增加以 G 的下降为代价,则总支出会降低。

 G 的每一分钱都形成对商品的需求,而 TR 进入消费者口 袋之后,要存下一部分,剩余的才形成消费需求。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