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唐朝历史故事12篇【完整版】

2023年唐朝历史故事12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26 09:15:05 来源:网友投稿

唐朝的历史故事第1篇魏征是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唐朝贞观之治时期,主要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魏征是以直言敢谏而著称,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谏臣。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历史故事12篇,供大家参考。

唐朝历史故事12篇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1篇

魏征是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唐朝贞观之治时期,主要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魏征是以直言敢谏而著称,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谏臣。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这里,这个人说的就是魏征。由此可见魏征对李世民的影响深远。因为唐太宗的贤明,所以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兼听则明,在他的统治时期,政治纯洁,国家开放,社会稳定,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朝时期,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与虚心纳谏有很大关系,而纳谏又离不开魏征,根据史料记载,魏征先后以后纳谏200多次,对于国家的治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以至于皇帝亲自书写碑文,在他死后痛哭流涕。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行动中,就能够看到李世民有多么重视魏征,对他的评价有多高。魏征作为一个直言纳谏的大臣,曾经频繁劝诫李世民,为贞观之治,打下基础。魏征敢于直谏,向皇帝表达自己的看法,为整个国家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着想。他在整个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奠基作用,一直到逝世。有一次,魏征请假上坟,抓住机会的皇帝想要出去游玩一会,不料魏征提前回来,向皇上提出自己的疑问,为甚所有的打猎装备准备齐全了,却没有去。皇帝非常的尴尬,只得说自己临时取消了这次计划。当时还有一件事情,皇上有一只很是喜爱的鹞鹰,魏征有要事要与皇帝商量,但皇帝怀中的鹞鹰一直叫个没完,就这样皇帝把鹞鹰活生生的唔死了。魏征一生直言纳谏的事情数不胜数。唐太宗和魏征不仅是君臣关系,还是一对好朋友,没有唐太宗的广纳谏言,魏征就没法发挥自己的作用。两个人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看来他们两个关系应该非常亲密。但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什么却毁了亲自为他写的墓碑呢?小编总结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举荐人员有误

《新唐书》有过记载,当时魏征举荐的一个叫做侯君集与杜正伦跟李承乾关系不一般,李承乾作为储君,不是一般的皇子。在封建王朝,将来皇位传给谁那是皇帝的忌讳。只要有大臣牵扯到立储的事情,那就是生机渺茫。很多皇帝都会严惩这些建议立储的官员,就比如那个陆逊,一个鼎鼎有名的大臣,为了孙权也是出生入死,最后就因为储君的问题,被孙权毫不留情责骂,最后活活病死了。别说是皇帝,就算一般人家,家事也是外人不方便插手的。皇帝的储君一般是亲自挑选,有了大臣的加入,难免有篡位之嫌。魏征是忠臣,名望非常大,想要协助皇子进行争权,拿到皇位,并不困难,但是这显然触犯了唐太宗的忌讳。魏征大力举荐的这两个人,与储君有这么近的关系。是导致李世民砸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不该将纳谏的资料给史官

李世民纵然是一个贤君,可是他身上有一个污点,那就是玄武门之变,这是他无法掩饰的,这件事对他来说影响很大。后来的李世民能够虚心纳谏,也是为了塑造一个好的形象让天下忘记这件事。但是魏征的做法却是将自己的所有劝谏资料都给了史官褚遂良,这样万一资料中有他的老底,公然给后人看,让皇帝李世民很是气愤。劝谏材料里面万一有李世民的什么黑料,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形象就全没啦,这样重视名声的李世民心里是不允许魏征这样做的。

三、有逆反之嫌

魏征不光举荐的人里面有逆反的嫌疑,他自己本身也是脱不了干系的。根据历史记载,魏征以前就经常告诉李建成,不除掉李世民,终成大患。魏征年轻的时候,经验丰富,还做过强盗。他当时可是看到了李密和瓦岗首领之间的你死我活,所以才会一再劝导李建成,要除去李世民。魏征这个人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能说。可能是知道李世民的心中所想,可能是二者皆有吧,只从历史上了解魏征,是不全面的,所以无法得知他的内心所想。

四、《西游记》中的背景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记录:魏征从第一次是促使唐太宗的还魂,再到第二次是在梦中斩了泾河龙王。这两次都和李世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魏征是唐太宗的臣子。于是太宗与魏征约了一盘棋,希望能够错过斩杀时间。但是还是因为疏忽使魏征睡去,斩杀了泾河龙王。本来这件事和李世民没什么关系,但是因为这个龙王的魂魄找到李世民,向他诉说这件事,让太宗李世民觉得很冤枉,白白替人受过。后来的魏征还给太宗来了一个地府一日游。以至于魏征活着的时候,太宗不敢怎样,在他死后把他的碑给砸了。后来唐太宗越想越气,觉得自己莫名其妙替魏征背了黑锅,对着他的墓碑砸了二百六十锤,而后唐朝的寿命也延续了二百六十岁。根据这些片段,就能够看出李世民还有魏征两个人的一些纠纷。虽为神话,可是也是以现实为基础改写的。对于他们的总结,魏征与唐太宗的性格搭配很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命运走势,是很难得的一对臣子。并且唐太宗能容忍魏征,是理智战胜感情后的客观考虑。而魏征的直言进谏,这种勇气,值得后世的臣子学习,如果多一些这种臣子,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一种福分。虽然砸了墓碑,可是后来讨伐高丽的时候,李世民又想起了魏征。最后又恢复了他的墓,优待魏征的后代,让大家都直言不讳。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2篇

唐朝外国人众多,唐朝的首都长安,有许多胡人从西域而来,到此经商游历,还有新罗、百济、倭国等周边国家派来的遣唐使、学者、僧人等等。广州更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印度来的佛教徒,躲避宗教迫害的穆斯林,还有昆仑奴……当时的扬州也堪称东方威尼斯,水道纵横,船只数量众多,有许多大食人和波斯人在此经商。大部分外国人来到大唐后都不愿回去了,死后也埋葬在大唐。

    有趣的唐朝历史小故事四

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为著名,堪称日本菜的代表作。殊不知,日本人对生鱼片的热爱其实是从唐朝传过去的,现在赣南一些客家人聚居地都有吃生鱼片的传统,这种传统或可追溯到唐代。唐朝人把生鱼片叫鱼鲙,不管什么样的鱼都喜欢片成薄片,蘸着蒜、豆豉等生吃。唐朝有许多切生鱼片的高手,刀工出神入化,切出来的鱼片轻薄如纱。市面上还有教大家片鱼刀法的书籍出售。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3篇

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叫李虎,所以唐初避讳虎字,所以老虎当然是不让吃的,一般也吃不着,不过这并不算什么,还不准人说“虎”字,“虎”字由马字代替,这个“马”字不是重点,重点是一个过去我们都常用马桶,马桶在唐代以前就出现,不过那时并不叫马桶,而是叫虎子,到了唐朝之后,为了避讳李虎的名字,虎子就改叫马子了。再到了后来,这物件又改叫马桶。5、早在唐朝时,熊猫就被当作国礼送给了日本。公元685年,日本遣唐使来华,为表示友好,武则天(当时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实际掌权)送给了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熊猫,随同遣唐使一道返回日本。(《旧唐书》)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4篇

在唐朝,写酒的诗人也很多,就比如杜甫曾经写过的《饮中八仙歌》,这就是在当时十分十分著名的诗篇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唐朝时期的酒文化。

其实真的是丝毫不夸张的说,酒在当时可真的是被称为是最好的饮品了,不管是唐人的聚会,还是平时的一些闲聊,包括创作的一些灵感的发现,都是要喝酒的,在隋唐结束了南北朝几百年的纷乱的现象,渐渐的稳定下来的人们也便有了更多更多的理由去享受这一切。

就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是去看唐朝人,有事没事就会“会须一饮三百杯”“莫厌狂歌酒百杯”,虽说这其中也一定是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在的,但是也其实是可以看出酒在唐朝真的是可以说是一个抒发感情,消愁的很多好的饮品。

而且,唐朝的酒的度数也并不高,蒸馏酿酒法是在唐朝之后的宋元时期才发明的,所以,当时所酿的酒其实就是依靠酒曲然后再加上一些谷物的自然发酵才制成的,其实跟我们现代的黄酒是差不多的。

当时的酒所采取的材料就是米,水,酒曲,然后根据一定的比例,然后装到一个大瓮中,密封好,等待发酵,发酵一般就是几天或者几个月不等,然后等时间差不多了,就撒上石灰。

这样弄出来的酒,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浊,而浊酒,说的也就是这种酒,一般这样的酒,刚开始是有一点发绿的,包括我们也在很多的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发现,他们也常常会用绿来形容酒。

那么,这种浊酒的口感是怎么样的呢?那就是甜,说到这里,你们一定会惊讶,因为我们现在喝的酒一般都是辣的,我们不是也常常可以看到古人的诗歌中都是用饧、饴来比喻酒吗。

我们以上所说的这种浊酒也是我们平时在一些资料中最常见的酒,被描写最多的酒,也有一些比较高端一点的。

这里所说的高端的酒就是白居易曾经说过的“世间好物黄醅酒”,就是将浊酒在加热一下,将那些微生物的发酵彻底结束,然后再过滤,这样出来的酒就会更加好一些。而在颜色方面,也就不再是绿色的了,就是黄色的了,这在唐朝也可以算是十分高档的了。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5篇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种巴甫洛夫把妹法,简单说就是每天给妹子送一个早饭,坚持一段时间以后突然不送了,那妹子一想,今天怎么没有了……至少就记住你了……其实,这种办法唐朝人就知道了。东海有个孝子叫郭纯,他妈妈去世了,然后郭纯每次大哭的时候,天上的鸟就都飞来了。这么灵验的事情,当然要上报官府,朝廷派人来看,还真有鸟飞过来,这自然就要加以褒奖了。后来,也不知道谁留了一个心眼。这个郭纯是个有心机的家伙,他平时哭一哭,就把饼撒在地上,这鸟当然来吃了。几次以后,鸟就知道,听到哭声就有吃。那他再大声哭一哭的时候,鸟就来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不是可以改名叫郭纯定理,这我不知道。网上的那个教程,大概是可以叫郭纯把妹法了。

(《朝野佥载》: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检有实,旌表门闾。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乌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3、根据《酉阳杂俎》记载,由于李姓是国姓,所以在唐朝是禁食鲤鱼的,抓到鲤鱼以后,必须放掉,如果胆敢贩卖鲤鱼,重打60大板。“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6篇

魏征乃唐太宗贞观期间的丞相,很多功绩也经常受太宗赏赐。有次,唐太宗要赏女人给魏征,还说好像什么都赏过,唯独女人没有赏过。魏征不敢要,说是要问过他家里的夫人。太宗气,天子赏臣子,如何不可?满朝文武哪个不是三妻四妾。魏征请求允许他回家问过夫人。数日后,太宗没有忘记此事,问魏征,魏征言夫人不同意,太宗不悦。

太宗于是设宴,请近臣。席间请来魏征夫人,问:“朕赏赐魏征女人,你为何不准?”夫人说,“国事自然由他说了算,家事须得听我的”。太宗有气,又问,“天子赏赐臣子,是国事还是家事?”夫人无言,沉默后,坚定地说:“有她无我,有我无她!”太宗气甚,命人取来毒酒一杯,厉声道:“如此,请饮此毒酒。”夫人举手就取,一饮而尽。魏征着急,挡之不住,苦。

太宗问:“夫人,你饮这毒酒,味道如何?”夫人稍定,答:“与我家醋味相似。”群臣皆大笑,太宗亦忍禁不住,高声道:“以后再遇此事,你就吃醋吧!”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7篇

最令人舒服的进贡

据《开元天宝遗事》,开元末,唐玄宗由之前的励精图治,变为贪图享乐,整天正事不干,与嫔妃们“打”成一片。

那么多嫔妃,幸谁好呢?

一个一个轮流来,那多没创意,多没意思,干脆,学晋武帝司马炎“羊车望幸”吧。

可是,照搬司马炎那一套,也没创意,何况那办法太老土,太没情调,没品位的人才那么干,咱要来就来个有情调有品位的。

春天一到,百花竞放,每天一早一晚,唐玄宗便叫嫔妃们在她们的专车(辇)上插上鲜花,他则亲手捉蝴蝶放之,蝴蝶飞到哪个的车上“采蜜”,他就临幸哪个。

后来杨贵妃来了,得到他独宠,才停止了这种游戏。

话说那时的安禄山,虽然“初承圣眷”,但远未实现他的人生目标,而最便捷的上升通道,是把大老板弄舒服了,便弄来百粒“助情花”,进贡给唐玄宗。

此物粳米大小,颜色红艳,每当办事之时,唐玄宗就口含一粒,“助情发兴,筋力不倦”,不亚于现在的伟哥,还悄悄地告诉杨贵妃说:“这就是汉朝的慎恤胶。”

慎恤胶,中国古代著名春药之一,据说是赵飞燕发明的,有奇效,一粒即可痛快个够,但赵飞燕她妹赵合德嫌不过瘾,一次灌汉成帝的酒,趁机喂他吃了七颗,鏖战到天亮的汉成帝“脱阳而亡”。

后来,安禄山获唐玄宗特别恩宠,身兼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据说他一人掌握的军队,就占全国军队的一半以上,还成了杨贵妃的养子,这种最贴心的贡品,起的作用不小。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8篇

最不怕武则天的人

李日知,河南郑州荥阳人,进士出身,武则天天授年间累迁司刑丞,当时执法人员用法非常严急,唯独他执法宽平,从不冤枉一个好人,从不滥施刑罚。

据《隋唐嘉话》,李日知初为大理丞时,武则天动不动就杀人,不少无辜之人,就这样死于非命。

少卿胡元礼秉承武则天旨意,想判一个囚犯死刑,令李日知改判,李日知认为不应该判死刑,再三不从。

后来,胡元礼派了一个使者去当说客,使者“劝”了半天,李日知依然不为所动,使者毛了,大声吼道:“有胡元礼在,这个人就别想活!”

李日知毫不畏惧,拍案而起:“你给我听好了:有李日知在,这个人就死不了!”

“终免囚死”后,武则天拿他毫无办法。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9篇

唐高宗李治时,蛮族人聚集进行抢劫,官军前去讨伐失利,于是委任徐敬业为刺史前往处理。当地州街派军队到城外迎接他,徐敬业让他们全部返回城去,自己一个人骑着马到了州府。贼寇听说新刺史来了,全部加强戒备以对付讨伐。徐敬业到州上任后,对此一句也没有问过,把其他事处理完毕,才说:“贼寇们都在何处?”州吏回答说:“都在南岸。”于是徐敬业就带着一两个佐吏随从着渡河而往。大家见他如此行动,很是担心惊愕。贼寇们起初手持兵刃观望,见徐敬业所乘船中没有别的人,于是撤回,闭上营门隐藏起来。

徐敬业上岸后,径直走进营内去,告诫他们:“国家知道你们不过是被贪官污吏所害,并没有其他罪恶。你们都回家种地吧,走得晚的就要被官府当贼盗处理了!”徐敬业只是把他们的首领叫到面前,责备他何不早向官军投降,让人把他打了几十杖送走了,从此全州境内秩序井然。

唐代人才辈出,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就果敢勇毅,胆识过人,有英雄气概。徐敬业离李世民的时代不远,也表现出遇事不惊、从容自若的风度。徐敬业对政治现实有深入的了解,明白百姓若非逼不得已,是不会作乱的,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害怕,应该抓住机会,将他们转化。深入敌营,需要的是超人的勇气和镇定,正如班超所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样的非凡气概,这些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也正是这样的气质使徐敬业能够成为领袖人物。有这样的胆识,贼寇自然心服,毕竟他们很少见过世面,也惧怕朝廷的威严。应该指出,徐敬业此举绝非鲁莽用事,而是早有准备,洞悉并抓住了对方的弱点,一举击破。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10篇

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为什么唐朝会爆发安史之乱呢?难道平平静静繁荣的唐朝不好吗,偏偏要来一场内乱,将国家亏空得不成样子,华而不实,这个原因,还得从唐太宗李世民说起。

早在唐高祖李渊开辟唐王朝时,李世民就已经有了很多个猛将和谋士为他所用,一直为他保驾护航,也为李世民后来发动玄武门兵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幸亏是李世民有着一双看人特别准的眼睛,一众忠臣义士跟着李世民之后,哪怕确实是为大唐的根基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仍旧没有喧宾夺主的心思,兢兢业业守着为臣的本分,李世民也一心一意想做个贤明的好皇帝,一度避免战火纷纷,还百姓一片蓝天,毕竟君舟民水这个道理李世民深有体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有了谋臣大将们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根基逐步稳固,经济也在一步步上升,所有事都在走上坡路,朝好的一面努力发展着,贞观之治深得民心。

李世民招贤纳士成了唐朝的表率,以至于后来武后当权时也有样学样,但是武则天在挑人用人方面显然没有李世民那么娴熟,也有着许多后顾之忧。像李世民时期为唐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谋臣大将,仿佛将朝堂当成了自家后花园一样,却忘了现在已经不是李世民的时代,所以遭到了武则天的忌惮,于是她想了个办法将唐朝以前的功臣都贬的贬,杀的杀,什么办法呢?就是任用酷吏,坐山观虎斗,看他们窝里反,虽然武则天这样做未免太残暴了点,但确实不失为巩固中央皇权的一个好方法。武则天权力成功拿到手了,但是面对百姓她并没有显示出自己残暴的一面,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无一不是为了黎民百姓着想,她的贞观遗风让唐朝的繁荣得以继续发展,将唐朝推到了一个盛世层面。

因为李世民和武则天等人一心一意为了苍生社稷,所以唐朝一定是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唐玄宗李隆基对治国理政没有半点天资聪颖的成分在里面,反而对编舞谱曲有着极大的领悟力,但是作为李唐的子孙,尤其他还是一国之君,哪怕自己有再大的爱好,也得先把百姓安顿好,才能想自己的事,于是李隆基始终抱着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每一个人,也学着李世民的招贤纳士手法广征各路贤才,但是有功之臣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又来了个大清剿,所以李隆基在用人方面确实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看到李隆基这么孜孜不倦为了国家操劳,忠臣良将也纷至沓来。李隆基前承贞观基础,后创开元盛世。使得唐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难以想象这样的场面竟然是一个天性爱好舞曲的皇帝打造出来的。李隆基早年一直秉着做一个贤君的初衷,却忘了自己的爱好是诗词歌赋,编舞谱曲,看到国泰民安,战乱不再,李隆基也有点技痒,就生了想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念头。

本来一切都很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李隆基遇到了正在跳舞的杨玉环,舞姿优美,惊为天人,不知道到底是被人迷倒了还是被舞迷倒了,总之杨玉环就成了李隆基势在必得的一个尤物。人总想追求美的事物,李隆基也不例外,但谁知道杨玉环进宫被封为贵妃之后,夜夜专宠,从此君王不早朝呢?可能是李隆基作为一个舞痴,在和杨玉环彻夜探讨舞学之精妙,两人相谈甚欢,况且如今天下太平,早朝或不早朝其实也没多大区别;还有可能就是李隆基逐渐沉迷在年轻貌美的杨玉环身上,看到年轻的她,似乎感觉自己也年轻了不少,不再暮气沉沉,所以一心全扑在佳人身上,早朝什么的自然也不重要。但具体原因,谁也不知道。可有一点却是摆在了明面上的,李隆基宠爱杨玉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带着杨家人在京中也如日中天,杨国忠作为丞相,更是在朝堂上一手遮天,甚至开始左右李隆基的决定,外戚干政,杨国忠似乎有种野心时不时想要破壳而出。

而另一边安禄山则镇守在地方上,对杨国忠攀着杨玉环的裙带关系把持朝政的行为十分不齿,而且杨国忠总是以各种理由频频针对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恰好安禄山又得知杨国忠通胡意图谋反,可算是让安禄山逮着个好契机了。安禄山马上集结大军,出兵直驱长安,理由就是杨国忠通胡,意图谋反,理应诛杀。但是安禄山也太心急了,他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大言不惭地说丞相想要谋反,谁信?明眼人都看得出是你安禄山已经向长安出兵了,八成是你自己想要谋反吧。

面对安禄山叛军的节节逼近,李隆基无奈之下只能带着一干人等逃离了皇城,途经马嵬驿的时候,他的部下们却不走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一直逃离并不是办法,像现在这样局势什么的也完全没弄清楚,应该将罪魁祸首杨玉环立即处死,以表示皇上并不会偏袒杨家人。李隆基就奇怪了,安禄山的说法是杨国忠通胡,杨国忠要谋反,虽说两人是表亲,但兄长犯下的过错,小妹不应该承担啊。听到这里,李隆基的部下就赖着不走了,大有一种你不听我的,我就不听你的的势头,看到安禄山叛军又连连进击,无奈之下只得赐了杨玉环白绫一条,香消玉殒。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11篇

最悲催的狗仗人势

一个名叫王毛仲的人,小时候父亲违法,全家没入官府为奴,他成为李隆基的家奴,因“性识明悟”、“骁勇善骑射”受宠,他服侍李隆基也是尽心尽力,十分周到。

后来李隆基成为太子,王毛仲参与平定韦后、太平公主之乱,李隆基登上帝位后,授其为大将军之职,又因诛杀宰相萧至忠(太平公主党羽)有功,升为辅国大将军。

据《明皇杂录》,这人飞黄腾达后,就有些得意忘形了,仗着是皇帝的宠臣,“倨恃旧,益为不法”,唐玄宗也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包庇。

王毛仲更是有恃无恐,老子天下第一,连皇帝老儿身边的宦官,也不放在眼里,“每遣中官问讯,毛仲受命之后,稍不如意,必恣其凌辱,而后遣还”。

被他肆意凌辱的,包括高力士、杨思勖两人,这两个深受皇帝宠信(尤其是高力士)的宦官,都不敢跟唐玄宗说。

不敢说,不等于不敢报复。

后来,王毛仲之妻李氏生了个儿子,“过三日”的时候,唐玄宗命高力士带着酒食、金帛去贺喜,并任命其子为五品官。

完成任务后,高力士回到宫里,唐玄宗问他,对于朕的决定,小王同志高不高兴,他没说什么吧?

高力士说,王先森好像很不高兴,看着襁褓中的婴儿说,我这个儿子,难道连三品官都不如?

王毛仲这话,实际上是针对高力士这些宦官的,因为他素来瞧不起宦官,而且极端瞧不起,趁机奚落奚落高力士,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受宠的宦官,往往被授以三品将军,其中就包括高力士。

听完高力士的汇报,唐玄宗顿时大怒,说,之前诛杀韦氏的时候,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老子给他面子,什么也没说,没想到今天,他竟敢借他儿子埋怨老子!

高力士趁机进言:“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

大意是,把守宫门的那些军官,都是王毛仲的人,如果不除掉,今后必有大麻烦。

之前还不觉得,高力士这话,顿时使唐玄宗倒吸一口凉气,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他先把手有兵权的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这几个王毛仲的党羽,和王毛仲以及他四个儿子,一起贬到外地。

然后下诏诛杀王毛仲,派人至永州,也就是王毛仲的贬谪地,把他缢死。

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12篇

公元751年,在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南部的重要城市塔拉兹,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军队,击溃了与之对垒的大唐王朝安西四镇兵马。这次战役的胜负,不仅是两个文明争夺河中控制权的转折点,也是古代东亚与内亚军队之间,不可多得的交手记录。

怛罗斯之战无论是对大唐还是阿拉伯来说,都是一场边境小冲突,史学界有个说法:“无足轻重的怛罗斯”,有网友戏称怛罗斯之战在历史论坛上的意义比在历史上的意义大。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对唐帝国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评价,只是后来在史书中对战争过程和结果几笔带过,《历史大全》伊历133年那一章中:“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与赭石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这一章,阿拉伯人用比怛罗斯之战多得多的篇幅来记录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那才是他们的重点。

很多人炒作怛(dá)罗斯之战是阿拉伯帝国与唐朝的火星撞地球般的对抗,并且认为此战之后唐朝势力彻底退出中西亚地区。然而事实是,怛罗斯之战只是唐朝在西域的一个小挫折,唐朝至始至终也没有把这场小摩擦当回事。怛罗斯之战并未动摇唐朝国本,唐朝也并未因此而丧失对西域的控制。怛罗斯之战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个人贪功冒进引起的连锁反应,这是唐朝节度使权力过大带来的结果,包括后来让唐朝衰亡的“安史之乱”也起因于节度使制度

天宝九年(750年)的腊月,安西大都护高仙芝以“无番臣礼”为借口,向刚和唐朝缔结和约没多久的石国发动进攻。高仙芝是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弱小的石国根本不是唐朝的对手,很快都城陷落,一干贵戚全部成了俘虏。按理说要收服一个国家,干到这个地步也就适可而止了。但随后高仙芝干了几件令唐人瞠目结舌、石国人肝胆欲裂的事情:杀降、洗劫和屠城。这三件事不仅令唐朝在西域各国心目中的形象一扫而空,还激起了石国流亡朝廷的激烈抵抗,更为西方的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给了染指中亚的机会。很快,逃往大食的石国王子就联合中亚诸国及大食援军共计不下十万人,准备攻击唐朝的大食军队(中亚诸国的军队战斗力基本不够看,主力仍为大食人)的先头部队先于唐军抢占了怛罗斯城,因此当高仙芝的部队开到怛罗斯时,城头已经插上了黑衣大食的旗帜。

安西军猛将如云,高仙芝自己加上虢国公 李嗣业、扶风郡王 马麟、张掖郡王 段秀实、昌化郡王 白孝德以及高仙芝的老搭档——封常清,兵精将猛让高仙芝信心十足。况且此前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进行过六次战争,大食均被唐朝按在地上摩擦。因此高仙芝率领2万安西军+1万仆从军长途奔袭,纵深推进700余里。

高仙芝随即下令对怛罗斯发动猛攻。但是由于怛罗斯城防坚固,再加上从西方源源不断的援兵抵达,导致一连五天唐军都无法拿下这座城市。而第六天,大食军集结完毕,旋即和唐军在城郊展开决战。战斗一开始,人数上处于劣势的唐军并没落下风,反倒是凭借其精良的装备和战术体系压制住了大食军队。然而就在大食军疲态尽显、似乎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唐军自己的阵脚却乱了,因为葛逻禄部落的近两万人反水了。原来大食人料定自己不一定是唐军的对手,便采取了分而划之的策略,与唐军的胡兵早早地作了接触,并予以其丰厚的贿赂,要其在战斗中反水。这些胡人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自然就在战事胶着的时候给了高仙芝背后狠狠一刀。

碣逻禄部仆从军被大食人收买,仆从军反水切断了唐军步兵与骑兵的联系,唐军失去具有碾压优势的弓弩手的支援。阿拉伯重甲骑兵轮番冲锋,腹背受敌导致唐军在夜间溃败。最后在战神李嗣业力保之下高仙芝率20XX人退回安西。

那么争议最大的地方来了,高仙芝到底调动多少军力参加怛罗斯之战?甚至有史学界的人出来说,高仙芝帅军10万以上参战,最后几乎全军覆没。这种可能性存在吗?当然不可能!我们首先来看唐朝的军队编制。唐朝主要实行的是府兵军团制,人数有严格的编制。安西四镇边防军每镇标准大约在6000人,共24000兵2100马,加上防御吐蕃,整个安西都护府的兵力在2-3万之间。当时唐朝对南诏和契丹大量用兵,高仙芝如果能率领10万军队参战,那么他还要留下至少几万军队镇守安西以防御吐蕃、回鹘、突厥。

这一场仗虽然唐军败得很惨,但是大食同样是惨胜。怛罗斯一战后,大食人也就到此为止,并没有再东进对安西四镇形成骚扰(尽管安西四镇的汉军主力基本已经损失殆尽)。

仅仅两年后,高仙芝的老部下封常清就一举荡平大勃律国,把唐帝国的边境线推到了最西边。甚至在两唐书的高仙芝传里,有关怛罗斯之战都只是简单带过。此战之后不久,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军指挥官高仙芝被调回国内平定叛乱,阿拉伯指挥官艾布·穆斯林则遭到哈里发猜忌,直接被已谋逆罪处死。

推荐访问: 唐朝 历史故事 唐朝历史故事12篇 唐朝的历史故事(推荐12篇) 唐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