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疫情防控 > 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14篇

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14篇

时间:2022-11-10 09:50:04 来源:网友投稿

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14篇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图1中国非营利组织分类中国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未登记或转登记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公募基金会专业性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14篇,供大家参考。

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14篇

篇一: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图1中国非营利组织分类中国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未登记或转登记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公募基金会专业性社会团体联合性社会团体行业性社会团体学术性社会团体144服务体系建设servicesystemconstruction非营利组织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冠疫情影响下对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思考

  作者:李叶佩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年第07期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全国人民纷纷向湖北省红十字会提供物资和资金上的帮助。但由于分配不当的问题,使得湖北省红十字会陷入舆论风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论文针对我国当前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可行的建议。

  【Abstract】Atthebeginningof2020,theHubeiRedCrossSocietyreceivedmaterialandfinancialassistancefrompeoplealloverthecountryinresponsetoCOVID-19.However,theRedCrossSocietyofHubeiProvinceiscaughtinthestormofpublicopinionduetotheimproperdistribution,whichalsoreflectssomeproblemsexistinginChina'snon-profitorganizations.Inviewoftheproblemsexistingintheinternalcontrolofnon-profitorganizationsinChina,thispaperputsforwardsomerelativelyfeasiblesuggestions.

  【关键词】新冠疫情;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Keywords】COVID-19;non-profitorganization;internalcontrol【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7-0144-021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相关概述1.1非营利组织的涵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普及。非营利组织设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而做为介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特殊存在,有着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特征,主要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合法性、志愿性和公益性。

  一般来说,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非营利事业单位、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以及民间组织三大类。具体明细分类如图1所示。

  1.2内部控制的涵义

  内部控制是指單位或组织以保证组织内部资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实现单位组织制定的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使单位组织能够更加稳定、高效地运行。总的来说,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经济效率以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出现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主要是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而实施对象则是组织中的员工和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的要素主要包含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资助和外界捐赠,对于这些收入非营利组织只拥有管理权而不具备所有权,并且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所得也不能够进行分配而是要全部用于公益事业。这便导致组织管理者对于组织的运营和管理工作动力明显不足,对于内部控制更加缺乏重视度和积极性,使得组织在风险防范和监督检查等方面丧失主动性。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一旦在财务方面出现问题,政府和民众都会给予一定的援助,久而久之,就会使得非营利组织对政府和民众产生依赖性。由于缺乏动力和过度依赖外界,使得非营利组织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2.2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

  在我国有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人才选拔方面缺乏独立性,大多数的管理者都是由上级直接批准任命的。有部分管理者并不善于组织的经营管理,对于组织的运营缺乏相关的经验,导致组织的运作效率低下。有部分管理者采用集权的方式,将所有的职务都归于自身,从决策到执行都是由一个人完成,这就容易滋生贪污腐败,十分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3内部控制活动不到位,信息透明度低

  内控活动的进行主要体现在组织的经营活动中,包括预算管理与控制、资源利用管理、授权审批控制等。就以预算管理为例,我国一些非营利组织在预算管理上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严格控制,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考核评价都没有制定出具体详细的管理制度依据,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组织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同样缺乏透明度。据《中国慈善透明度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民间组织透明度平均得分为27.23分,到2014年略有提升为27.87分,而到了2015年,平均得分也只达到了32.44分。可见我国非营利组织在信息披露方面还有待提高,正是因为信息公开的不及时和不完整,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质疑,最终丧失公信力。

  2.4缺乏有效的监督

  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非营利组织并不存在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发挥有效的作用,大部分都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部分非营利组织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兼任组织的管理者,在进行审计检查的工作时,不能处于一个完全公正的位置,这严重违背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再者,审计工作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而非营利组织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但数量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也相对较低,缺乏高素质、高综合能力的人才,从而无法有效地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

  3改善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的建议

  3.1增强人员内部控制意识

  非营利组织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理念,以此来提高组织成员内部控制的意识。只有全体人员都共同参与到内部控制中来,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更好地开展公益活动。可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讨论和学习,这样不仅能有效增加员工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为组织内部控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每一个员工都重视内部控制,从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内部控制中来。同时应当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对于内部控制学习较为积极的员工,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学习懒散的员工可以实施一定的处罚。

  3.2健全内部组织结构

  首先,必须要完善内部组织结构,非营利组织必须要分别设立执行部门、决策部门和监督部门,这三者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缺一不可。其次,要充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自身的职责,然后科学地进行职务分工,在关键的岗位上一定要避免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权力的垄断和贪污腐败的发生。最后,在人才的选拔和任命上应当加强其独立性,可以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过设置与职位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这样做既能保证员工与岗位有着相对较高的匹配度,而且能够很好地预防裙带关系,提高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3加强内部控制活动,提高信息透明度

  为了更好地保证内部控制活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组织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准则,以确保组织日常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在预算管理方面,应当制定出详细具体的规章制度,对每一项业务活动的预算都进行严格控制,而且预算内容要包含整个业务活动过程;在资源利用管理方面,要进行统一的管理,要以相关制度准则作为依据,避免出现滥用、乱用等现象;在授权审批控制方面,各部门要明确在不同业务活动上的管理权限、审批程序等,区分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避免出现在不同的业务活动中发生授权管理、审批程序混乱的情况,保证日常业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相关信息的披露,只有及时、透明地进行信息披露,才能够获得社会的广泛信任。

  3.4建立有效的内外部监督

  从内部监督的角度来看,首先组织要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的日常业务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其次,组织应当广招内部审计方面的优秀人才,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也要定期地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从而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除了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组织应当利用网络微博、邮箱、电话、报纸等方式来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对于提出的质疑要做出及时的回应,而对于不真实的舆论信息也要加以澄清,维护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郭今京.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建设探讨[J].全國流通经济,2019(08):52-53.

  【2】王茜.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7(09):44-46.

  【3】李晨阳.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4):98-99.

篇二: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非营利性组织作为一个部门的界定并丌完全统一丌同国家的界定的标准也有所丌同目前国际上较为广泛接受的是萨拉蒙教授指导的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性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归纳的五特征界定即

  如何界定营利性和非营利性

  编辑同志:《划拨用地目录》(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中,在界定何种建设

  用地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时,多次使用了“非营利性”的概念,如“非营利性教育设施”、“非营利性文化设施”等,那么什么是“非营利性”?如何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

  河北省某市国土资源局杜天长

  杜天长同志:您好,你来信中提到的如何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问

  题,据我所知,并无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做出具体的规定,现作理论上的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非营利性”是相对“营利性”而言,具体阐述“非营利性”的含义,首先有必要区分几个概念,即“营利”与“赢利”、“盈利”的区别。从汉语词典中便可以查出,“赢”,意为“赚”,相对于“赔”,从而“赢利”指赚得了利润或者即指利润,是一种静态的表示。“盈”,意为充满、多余,“盈利”即指利润,或者较多的利润,属于财会专业术语。而“营”的意思是谋求,“营利”相应地是指谋求利润,“营利性”就是指以谋求利润为目的。因而,“非营利性”的含义,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利润,更不是不讲经营之意,而是一个用以界定组织性质的词汇,它指这种组织的经营、运作目的不是为获取利润。

  -1-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要从区分“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入手。“非营利性组织”这一名称本身就反映出是以先它而存在一种组织形态——营利性组织,或者说企业,即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为前提的。“非营利性组织”在中国是一个外来词汇,即国际上通常所说的NPO,类似的指称还有“非政府组织”(NGO)、“志愿组织”、“免税组织”、“民间组织”等等。

  非营利性组织作为一个部门的界定并不完全统一,不同国家的界定的标准也有所不同,目前国际上较为广泛接受的是萨拉蒙教授指导的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性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归纳的五特征界定,即:(1)组织性,指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2)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也可称为“民间性”;(3)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4)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5)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特别是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组织活动中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参加。在这五个属性中,组织性一般被看作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自治性和志愿性也有一些不同的提法,而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是最核心和最一致的认识。

  笔者经过比较研究,认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设立的目的、管理的角度和运行的方式上,具体标

  -2-

  准如下:(1)设立的目的不同非营利性组织以促进公益事业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

  追求投资的经济回报。营利性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投资的经济回报。

  (2)资金的来源不同非营利性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政府出资或资助;b、社会的捐赠;c、承担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委托的项目而收取的费用;d、经过管理部门的批准,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e、其他合法收入。营利性组织的资金来源:a、多为出资人直接投资;b、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开展经营活动、提供服务而获得的收入。(3)收入的分配不同非营利性组织的收入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不能用于分配、向外投资或用于投资人的经济回报(对内部职工工资的自主调整是在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不变的前提下)。营利性组织自主决定收入的使用方向,可以分配,也可以用于自身发展和向外投资。(4)税收政策不同非营利性组织因其公益性和非营利目的,享有合法的免税地位。营利性组织不能因其性质和宗旨而享受免税政策。(5)审核认定程序不同

  -3-

  非营利性组织应由专门的管理部门经过审核认定,确认其非营利性质。营利性组织只要注册登记就可以,不需要专门的营利性质认定。

  (6)执行的财政政策不同非营利性组织大多(主要是政府举办的)享受政府的财政补助,而营利性组织则不享受。(7)执行的价格政策不同非营利性组织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规定的指导价。营利性组织的收费价格放开,根据市场情况依法自主决定。(8)承担任务不同非营利性组织承担公益性、政府指定或交办的特定任务。营利性组织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经营服务的项目。(9)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同非营利性组织根据行业不同执行各自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营利性组织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10)清算后财产归属不同非营利性组织清算后财产归其管理机关(或审批机关)支配,用于继续发展该行业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清算后财产归出资人所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十条标准在分析某个组织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时并不一定全部适用,但必定其中有几个标准适用,如设立的目的、收入的分配、清算后资产的处置等。具体认定“营

  -4-

  利性”与“非营利性”标准应由每个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做出界定,并且在审批、登记时有明确的表示,现在我国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的改制中已经有这样的规定。

  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吴永高

  ○二○三年十二月十日

  -5-

篇三: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对美国社会保障的作用美国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中除了强调政府的责任外为了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和化解社会矛盾联邦政府在税收医疗卫生居住条件救济保障社会服务劳资关系等方方面面也在不断进行着社会改良同时也更多的依赖于广泛的社会力量

  非营利性组织论文

  浅析非营利组织

  摘要:美国的社会保障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分散型管理体制,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各自发挥它们的作用,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市场化、社会化运行。通过分析美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可以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会救助社会保障

  一、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和功能

  根据美国莱斯特・M・萨拉蒙教授的界定,可以把非营利组织定义为存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之外,以非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协会,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制性和志愿性五大特征。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具有和美国政府平等的地位,美国城市研究所国家慈善组织统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已达到139.73万个,约占美国各类组织的6%。这个庞大的组织功能主要体现为:能够发现新的社会问题,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够冷静的观察市场,监督政府和商业机构的行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充当了政府和商业部门的中间人;对一些特定的群体或政府不能干涉的领域发挥它独有的调节作用等等。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覆盖的领域有:文化、艺术、娱乐、教育、研究、卫生、医院、托老院、托儿所及其他卫生机构;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经济、社会和社区发展等等。这些非营利机构每天为需要各种援助的美国人提供帮助,受益人群分属不同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美国非营利组织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95年非营利组织的总就业人数达到1350万,近美国当年总就业量的12%。此外,通过提供教育、培训、咨询、扶贫济困等各类社区服务,在满足公民需求方面举足轻重,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中一支重要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力量。

  二、美国非营利组织对美国社会保障的作用

  美国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中除了强调政府的责任外,为了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和化解社会矛盾,联邦政府在税收、医疗、卫生、居住条件、救济保障、社会服务、劳资关系等方方面面也在不断进行着社会改良,同时也更多的依赖于广泛的社会力量。这些社会力量中最主要的就是非营利组织。

  在稳定社会方面,非营利组织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填补社会发展方面政府投入资金的不足,还通过社会捐助,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参与社会发展,帮助政府解决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边缘问题。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在救助弱势群体方面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在消除贫困、预防犯罪、提供医疗与卫生援助、反对酗酒、毒品与艾滋病、保护妇女与儿童权益、老年人服务、

  环保、解决无家可归者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在这些领域中影响最大的是非营利组织对医疗卫生的贡献。,美国非营利性医院在美国医疗卫生领域占据了51%的份额,超过了半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在增加社会就业、救助弱势群体、完善医疗卫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福利供给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完善非营利组织的必要性

  根据萨拉蒙教授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几乎不存在非营利组织。但是,我国存在大量的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他们在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这两点上和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是一致的,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它们也属于非营利组织。到2021年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为31.5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6.8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6万个,基金会999个。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种类多为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经济社团、基金会等等。我国社会保障的负担是比较严重的,具体表现为:

  失业问题。我国目前的失业问题是由多种矛盾的叠加和交互作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总量供大于求、存在结构性失业、城镇失业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数目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庞大的失业人员和由于失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正在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弱势群体问题。是指由于能力或机会都处于劣势地位而只能较少的占有社会资源的人群共同体。包括城市下岗失业者、农民工、农村贫困人口。目前,中国弱势群体人口总数为4亿至4.6亿,占全国13亿人口的1/3左右。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保资金不充足,保障项目不齐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社会保障很难在对这些弱势群体就行救助。

  养老问题。中国的“人口红利”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贡献。但是,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日益突出,随着“人口红利”窗口的关闭,我国要独自偿付“人口红利”期间对于人力资本透支所欠下的债务,大量的老龄化人口需要相对数量少得多的下一代来奉养。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不足加之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有限,就会无法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这又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福利供给对我国的启示

  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情况可以看出:政府不再是社会保障的惟一提供者,非营利组织可以解决大量的社会和生活问题。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应当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具体措施为:

  首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要一方面要对非营利组织给予适当的规范引导和监督;另一方面,要给予非营利组织必要的社会地位,保证其自身的独立性,解除地方行政权力对其发展的束缚,使其作用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

  其次,要保证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政府应当在经济上予以扶持和资助,除了财政资金的直接资助外,还要依靠税收杠杆和财政政策对非营利组织进行间接资助。营造慈善捐助的社会价值导向,动员全社会保障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

  再次,非营利组织也要积极主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完善自身行业标准,实行行业自律和自我规范。

  总之,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发展非营利组织。非赢利组织激发的社会成员强烈的责任感,也会促进形成全社会的互助模式,有利于整个社会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者简介:唱丽玲1971―,女,河北卢龙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四: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中国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治理理念已开始渗透到国家的社会政治观念中来新型的公共管理范式正在逐步形成大量的公共管理职能可以由非营利组织承担下来由此可以逐步使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多元主体产生互动形成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自治化的新的社会治理格局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0801070901)

  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力量复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诸如行业协会、各种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以及一些比较隐蔽的“会党”或者秘密结社,如洪帮青帮等。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在整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加以取缔,包括反动帮派和封建落后的组织等。经过这次整顿,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然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1/3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反映到民间组织的发展上来。在整个80年代,社会团体的数量增长呈现出空前的势头。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团体得到了长远发展。进入90年代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社会团体的发展在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迅速发展。随着民间组织的大量涌现,国家又根据需要调整公布了一系列法规条例,使中国的民间组织的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的国情,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量的非营利组织还很难真正成为独立于政府的自治组织,尤其进入法律登记体系的非营利组织,许多还保留着政府或事业单位的色彩;而一些具有独立性的社会自发组织,被排除在法律体系之外,生存空间受限。第二,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很不健全,存在较严重的非营利组织的营利行为,影响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这些都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三、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地位及作用

  1、非营利组织是多元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中国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治理理念已开始渗透到国家的社会政治观念中来,新型的公共管理范式正在逐步形成,大量的公共管理职能可以由非营利组织承担下来,由此可以逐步使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多元主体产生互动,形成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自治化的新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多元治理结构中,非营利组织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非营利组织在政治生活中既制约政府权力,又提供政府的合法性,是政府的政治合作者。非营利组织的成长不仅推动了国家和政府不断禅让社会权力,而且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承载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成为政府职能或工作的重要补充。它能够很好地制约政府权力,促使政府增加责任感和透明度,保持廉洁和效率,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另外,非营利组织在提供政府合法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政府过去的大包大揽必然导致公民对国家给予完全的政治与经济预期,既然国家不可能是全能的,则预期与现实的差距就必然出现,从而会导致公民对政府合法性的怀疑。要克服政府合法性的危机,出路在于让自发的、非政治化的社会有机体健康发展起来,非营利组织在此方面可以扮演政府的政治合作者角色。3、非营利组织是政府与公众信息的沟通者。由于中国国情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很多民间不同群体的需求很难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政府决策层面。同时,作为政府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政策,也很难由决策层制定之后准确无误地贯彻到基层民众当中,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媒介作为传播沟通的使者,而非营利组织就可以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成为政府与公众的中介和桥梁。4、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实践证明,政府包办一切的供给模式,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还会造成效率低下。在西方掀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多元化,而非营利组织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向国外学习,提高供给效率。另外,在社会保障方面,非营利组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捐赠、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真正履行了社会责任。5、非营利组织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公共行政价值理念的普遍公正,它要求以人为本作为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以公共参与作为公共行政的政治前提,以服务性政府作为公共行政的目标模式,以依法行政作为公共行政的制度保证。政府作为公共行政的主体除了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之外,还需要外在机制的促进。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非营利组织作为利益表达渠道和协调机制,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水平,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并且它可以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这些都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在构建社会中可以或者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落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们非营利组织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保护和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非营利组织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2]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篇五: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的非赢利性组织的数量为145家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为5179家法国则高达11045家而且低于印度和巴西这两个发展中国家非赢利性组织数量的不同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仅需要买卖双方还需要大量中介组织对市场交易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还制约了社会集体福利水平的提供非赢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集体的福利

  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中的第一部门--创造先进的生产力与社会财富部门和第二部门--通过纳税和财政支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平与秩序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蛹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但是,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

  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

  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FASB对非营利组织描述的特征①和③基本上说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当然特征①中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和机构,因此FASB描述的非营利组织也具“民间性”特征,特征②说的即是“非营利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在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时,不少人常常谈到事业单位,比如医院、红十字会、妇联、养老院、医学会等。从经营目的来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但其具有国有属性,且多是由财政拨款的。因此,不宜将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混为一谈。

  非营利组织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即:(1).动员资源型。非营利组织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随着这种社会功能日益发展和成熟,动员资源在少数非营利组织身上会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动员资源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专业筹款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开展资助活动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招募、培训和派遣志愿者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可能数量很少,但专业化程度很高,有相当高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对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形成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平台,因而在公益认定和评估,以及社会监督和监管方面都应有很高的要求和相应的约束。(2).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都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较为集中的领域。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公益服务在一些非营利组织身上会

  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公益服务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主要开展公益项目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的基层组织等。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但是单体规模可能不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面对受益者的各种需求,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并谋求社会公益;它们与各级政府和相关各个领域的政府公共服务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

  (3).社会协调型。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越来越成为公民表达意愿、维护权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实现价值的最为广泛和直接的形式,这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在数量上急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推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从机制上看,大体上有以社区为基础的横向协调型和以社群为基础的纵向协调型两种不同类型,前者如各种社区群团组织,后者则包括各种形式的商会、行业协会、工会、联谊会、同学会、消费者协会等。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一般采取会员制的社团形式,注重社会资本,在会员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共益空间并为会员提供服务,同时强调对所在社区或社群的代表性,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4).政策倡导型。非营利组织不仅积极参与各级相关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各种努力倡导和影响政策结果的公益性与普惠性,而且往往作为特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表达其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政策倡导成为一些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其中一部分成为专门从事相关政策研究并积极影响政策过程的思想库,另一部分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博弈的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或者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有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政治过程有影响的压力集团。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政策主张,较多关注社会公正,并通过积极的倡导活动影响政策过程。

  非营利性组织的优势有:(1)透明性比较强特别是问题管理的实效性,对处理问题的机构的效率要求很高,作为问题通常的处理机关政府组织,由于机构人员的臃肿和区域管理的特性,使得其效率很差。相对于政府机构的层级机制和人员众多现象,非营利组织对社会问题的反映速度比较快,这会帮助政府监管那些事发比较突然的事件。在国外,很多重大事故以后,许多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都活跃在第一线,把社会的捐赠、善款交道灾民手中,这可以减小政府对善款的处理,增加对问题处理的速度,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时刻,没有比高效处理问题更能体现政府对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并且实效性这在社会问题处理方面,又有重要的作用,政府不可能监管到社会各个层面,这就需要政府以外的组织帮助政府,对一些问题的监视,及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把问题遏止在摇篮之中,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很多不必要地损失。(2)专业性比较强一些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可能要求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是每个社会领域的

  专家,在这方面,非营利组织中的专家力量就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问题只有政府部门处理,这无形中会加大问题处理的难度,造成很多不必要地损

  失。也会增加问题处理的成本。(3)贴近社会性比较强

  社会问题酝酿,发生和处理,直接的被授予对象都是普通的老百姓,非营利组织中成员他们很多是当地人很多问题也都经历过,这对找到问题的源头和分析事件发生有很重要作用。而且他们相比较官员们会更加贴近老百姓,了解百姓的急需的东西,这对安抚群众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事件的防范和处理。

  中国非赢利性组织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人均拥有量不足。非赢利性组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是公众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工具。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的非赢利性组织的数量为1.45家,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为51.79家,法国则高达110.45家),而且低于印度和巴西这两个发展中国家,非赢利性组织数量的不同,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仅需要买卖双方,还需要大量中介组织对市场交易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还制约了社会集体福利水平的提供,非赢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集体的福利。例如,社区服务、养老等。由于这些集体物品的消费规模较小,如果政府直接提供,那么组织成本将非常高,因此,政府一般不会直接介入这类集体物品的供给,而是通过非赢利性组织来提供一定的集体物品。

  (2)经费不足。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非赢利组织,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3)能力不足。非赢利性组织的能力主要是指非赢性组织动员多种社会资源,如社会资源等来实现自己的宗旨,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非赢利性组织年度总支出规模太小。从微观角度来看,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非赢利必组织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缺乏迎接新挑战的观念和知识。

  (4)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公众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功能结构不合理和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

  功能结构不合理:非赢利组织一般分为政治型的(各种人民团体)、业务管理型的(各种行业协会)、利益代表型(代表某群体利益如企业家协会)、公益服务型(弱势群体保护协会)、文体联谊型(围棋协会)和学术交流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据调查表明,当前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学术交流团体,占总数的48%,其次是业务团体,占28%,利益代表和公益型的分别占约6%,非营利组织的功能结构同社会总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发达的民主国家,公益服务团体所占比例较大,即使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公益性组织的比例也非常低。

  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当前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赢利组织数量还较少。(5)法制缺陷

  (6)拒绝营销非营利组织的局限性有非志愿性;非独立性;政府职能的虚假转移;腐败问题。要解决非营利组织困境的措施包括以下四点:(1)建立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2)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非赢利组织发展。(3)政府制定扶持非赢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赢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加快公益类和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赢利组织的发展)。

  (4)非赢利组织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人员素质、知识水平、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总之,社会问题管理是社会工作实践中新出现的一项职能,同时把非营利组织引入社会问题的防范和处理,显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十分重视社会问题管理工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研究和参考国外社会问题管理的理论和经验,对增强我国对各种社会问题防范能力,提高对管理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如何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随着其慢慢加入处理社会问题的行列,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是仅仅是政府的问题,也社会各个阶层和其本身的问题,并且此类问题也关系着其能否很好发展的重大作用。

篇六: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职能转变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日趋扩大。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很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而又无需运用政府的资源和权威。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两大主体。政府作为公共权利的载体,对非营利组织的认知和规制直接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处于相互作用的角度,非营利组织的良好发展状况对政府的治理又具有重要的支持和制约作用: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协助政府建设社会公德,代表公众监督和制约政府,促进精干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的形成;另一方面,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能促型角色,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法律条件。本文尝试分析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职能的相互作用: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系;三、我国政府在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四、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关键字:非营利组织政府职能转变非盈利组织与政府关系公共事务管理

  目录

  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2(一)国际非营利组织现状21.出现原因22.社会效应2(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非营利组织的政府性22.非营利组织自身素质影响了服务质量33.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缺乏规范3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系3(一)政府职能转变催生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3(二)非营利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3(三)非营利组织搭建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3三我国政府在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作用4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4(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方面的法制规体系4(三)进一步规范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4(四)加强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4(五)政府要为非营利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5(六)完善非营利组织的责任机制,建立第三方的监督与监控机制5四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对政府职能的影响5(一)创造就业机会5(二)促进社会变革5(三)平衡社会资源6(四)扩大国际交往,提高国际竞争力6(五)有助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61.增强政府管理有效性62.可以维护社会经济的良好秩序63.利于加强行业管理6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职能转变

  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非营利组织也称非营利机构,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机构,其中绝大多数是社区服务性组织,大约70%是近十几年成立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各个国家迅速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民间慈善组织和志愿组织为代表的非营利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些组织安置了大量人员就业。在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近2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几乎从无到有,数量迅速增长,到2013年,全国已有社团、基金会和民间非企业单位近26万个。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际非营利组织现状

  1.出现原因

  作为国家机器,政府凭借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利及其公共权威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强制性的管理活动,以维护正常秩序,由此政府与社会就构成了一对矛盾体。为了缓解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矛盾,平衡社会利益冲突,协调各方行为,就需要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机制,以便政府

  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其行政活动的目的,非营利组织便是在这样一对矛盾对立体运动中产生的。

  2.社会效应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同类型的22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共雇用了近1900万个全职工作人员,占所有非农业就业人口的近5%,占所有服务行业总就业人口的10%,占所有公共部门总就业人口的27%,相当于各个国家最大私营企业就业总和的六倍多;同时,非营利组织又是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22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构成了一个1.1万亿美元的产业,相当于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4.6%,可见非营利组织的力量不可小视。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营利组织虽然有了较大发展,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非营利组织还没能有效发挥其在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等方面的功能,自身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非营利组织的政府性

  政府每次机构改革都会导致很多的政府机关人员分流,组建为本行业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就成为安置分流人员的重要方式,所组建的非营利

  组织与其所依附的上级机构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依赖关系。因为这些由政府部门开办的非营利组织不仅经费大多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而且人员也大都来自政府机关。这些人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从思想观念到管理方式,很容易沿袭传统体制下的做法,而不易按照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运作要求进行工作。

  其次,通过行政权力容易导致行政部门对某些服务的垄断。一些政府机关将原来的无偿服务职能转让给自办的非营利组织,收取中介费;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外地的非营利组织进入本地区,处处设置障碍来限制、阻扰,实行地方保护和垄断。

  2.非营利组织自身素质影响了服务质量

  非营利组织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治理社会化的要求:服务行为不规范,专门人才短缺,主要靠离退休人员和政府精简下来的人员支持,难以担当起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在非营利组织的服务行为中,违法违纪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打着非营利组织的旗号,实际上不择手段地搞营利活动,败坏了非营利组织的形象,从而引起了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不信任。

  3.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缺乏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分职能由非营利组织承担后,可以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制定政策,加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管理。但这决不意味政府可以放松自身应负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在政府对非营利组

  织的管理中,主要问题是法规滞后,监督体制尚未理顺。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制定相关的法规予以规范,目前缺乏对各类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法规。从已颁布的法律法规来看,对非营利组织的布局规划、资格认证、监督管理等诸多问题也缺少统一的协调。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系

  (一)政府职能转变催生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

  在传统的政府职能体系中,国家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社会领域实行严格的行政控制。由于政府管理的宏观性和强制性,对于此外的事务政府难以做到高效的管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再调整。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政府职能将向市场和非营利组织两个方面分化。由于市场机制可以在私人经济领域发挥其优势,而在公共领域却难以体现。因此,市场难以承担政府转变职能后分化出的在公共领域的部分职能,这便需要一种介于政府和市场即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组织来承担这些职能,由此催生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

  (二)非营利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

  在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承担了政府机构改革后的部分职能。由于非营利组织所关注的往往是政府难以顾及或政府工作的薄弱点,对政府的工作正好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如果离开了非营利组织,则容易出现权力真空,使政治体制改革重新走入

  恶性循环。因此,在我国政治体制的转型时期,转变政府职能与发展非营利组织显现出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非营利组织搭建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由于非营利组织代表着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在社会组织结构中接近基层,能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与人民群众有着直接联系;同时它们又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关系。因而非营利组织既可以传导政府政策,保证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又可以反映社会公众的要求,转达民情民意;它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向各级政府提供咨询、建议和信息,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实现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和管理的科学化。

  三、我国政府在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或制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资金不足、生存能力较弱等,政府行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更多的职能下放给非营利组织。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明确提出,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三个方面来。这就说明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宏观层次的,政府是制定市场规则和监督框架的主角;企业的职能在于搞好微观层次的管理、在

  竞争中创造经济增长;非营利组织主要接替以往由政府包揽的部分职责,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宏观与微观之间进行协调,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它们相互独立又协调互动,构成有效的市场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将更多的职能下放给非营利组织,既是加快政治改革、政府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又是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方面的法制规体系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法制领域仍然存在空白,地方民政部门无法可依,其结果是导致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混乱。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应逐步制定和形成系统配套的不同层次法律法规体系,增加非营利组织内部制度、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衔接,调整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律分类,并设置适应市场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监督机构和执法机构。政府部门只有进一步完善非营利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促使非营利组织有较大、较快的发展。

  (三)进一步规范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

  1.为保证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政府应帮助非营利组织摆脱与政府部门的从属关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明确规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设规范完善的市场体系,可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让非营利组织通过在内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切实保证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

  2.政府要通过建立非营利组织章程审核制度和规范章程,帮助非营利组织建立和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政府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的监督,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行为,促进非营利组织走向成熟。

  3.政府要把以往对经济的干预由直接转变为间接,把原来由政府包揽的部分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事务转移出来交给非营利组织承担,充实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职能,使非营利组织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四)加强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

  非营利组织只有更好地解决一些长期性的社会问题,满足政府、企业未能或不能满足的需求,才能获得政府和公众的认同,才能真正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当前,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社会公平问题、失业人口问题、老年人问题等等。国外的经验表明,非营利组织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因此,加强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注重培养非营利组织专职工作人员,由非营利组织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其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才能真正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政府要为非营利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政府主管部门应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发展目标,使其在数量、种类、布局等方面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承担行业规范、协调、管理、监督等职能的行业性非营利组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发展一些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非营利组织,逐步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布局适度的非营利组织体系。

  2.政府要建立广泛、公正和公开的非营利优惠税收制度,积极推动社会捐赠。要建立一套面向非营利组织的政府采购制度,用以规范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易行为并形成有效的非营利财政支持系统。

  (六)完善非营利组织的责任机制,建立第三方的监督与监控机制

  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组织的理事会形同虚设,组织的重大决策基本上是由少数领导人决定。从世界范围市场经济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看,由于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存在市场的竞争机制、也不存在个人的利益,客观上非营利组织就容易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这在我国少数非营利组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责任机制,建立第三方的监督与监控机制已成为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一项尤为迫切的任务。

  四、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非营利组织不仅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及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沟通,帮助政府摆脱

  繁杂的社会事务、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现代化的公共治理格局等方面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众需要非营利组织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监督和影响政府政策的实施,而政府也可以通过支持非营利组织来治理和影响公共事务。所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将会加速政府职能的重构。

  (一)创造就业机会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这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部分职工下岗失业。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使得大量的政府公务员转岗分流,这就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能够直接创造就业机会。在一些非营利组织中,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较为集中,可以对转岗公务员和下岗职工进行定向或职业培训,帮助他们合理地调整知识结构,尽快走向再就业岗位。

  (二)促进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后,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弱,而很多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尚不具备组织、协调内外关系、保护内部群体利益、保证政策与制度落实等方面的职能。目前,我国非职工身份的就业人员已达到一亿多,加上失业和下岗人员及其家属,总数占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他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不与任何正式组织有联系,几乎不受任何正式社会规则的约束,但同时,他们自身的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

  一方面通过非营利组织与他们进行沟通、协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强化对他们利益的保护职能;另一方面在客观上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顺利进行。

  (三)平衡社会资源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灵活、创新机制和广泛的参与基础,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缓解政府压力;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各种信息、资金和其他资源等,可以积极推动社会关注问题的解决,帮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和人力薄弱的某些部门,缩小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贫富悬殊差距,促使发展滞后的地区、弱势企业和群体发生转变,脱离困境。

  (四)扩大国际交往,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加入WTO以来,全球化已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十分重视非营利组织发展并促使其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经贸领域的非营利组织如商会、行业协会可以接替以往政府的某些职能,代表我国的利益与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交涉;同时,通过它们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经济领域的非营利国际组织间的联系,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为发展相互间的经贸合作关系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减少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非营利组织还有效参与了环保、外交、文化、体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生的互派等活动,对拓展和增进国际民间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五)有助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1.增强政府管理有效性

  现代社会发展表明,政府对各项事务的管理,并不是管得愈具体就愈好,而是要充分体现管理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对政府来说,就是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将一些可由社会自我管理的职能、权力返回给社会,充分发挥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对社会来说,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中介系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一个社会能够良性发展,富有生气、活力的关键所在。

  2.可以维护社会经济的良好秩序

  首先,在各类非营利组织通过自身的活动,可以有效地沟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促进市场交换关系的发展,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和公正,从而有助于推动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其次,非营利组织通过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发挥政府的助手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逐步退出靠传统的行政权力配置资源的作法,而且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即由传统的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由具体的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由靠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变为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多种手段管理。

  3.利于加强行业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想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直接管理,就要借助非营利组织、特别是那些具有行业管理功能的行业协会、商会等。一方面,非营利组织通过制定企业行业规章制度,实行行业自律,扮演行业利益的代言人和政府政策、信息的传递者的双重角色,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另一方面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政府还可以委托某些行业组织承担一定的行业管理职能,发挥政府直接管理难以企及的作用,从而达到强化社会自我管理的目的。

篇七: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三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它弥补了其他两个部门的不足并一定程度上承当了部分精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删除精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删除社会职能为政府解决许多社会问题替政府解忧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姓名:李永春学号:14451209

  【摘要】二战的结束后,世界一片狼藉,生灵涂炭。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各国都一定程度受到了破坏。而民族间的、地区间的、国家间的差别和矛盾不断激化。这时人们发现社会中的两大部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许多需求。这时,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逐渐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三大部门的职能分配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造和建设。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很大的责任,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公益组织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关键字】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正文】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非营利组织形式种类多样,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把非营利组织划分为3大类,15小类,它们是: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医疗和社会工作:医疗保健、兽医和社会工作;其他社区服务和个人服务:环境卫生、商会和专业组织、工会、其他会员组织(包括宗教和政治组织),娱乐机构、新闻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机构,运动和休闲。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组织有慈善组织、志愿组织、非政府组织、免税组织等,然而这些耳熟能详的组织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认识。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thirdsector),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它有五个特点,组织性、自治性(独立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社会性。组织性,即有组织章程、组织运行规则、工作人员或其他一些相对持久的指标。自治性,即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自身活动的组织。志愿性,即团队成员自愿参与,是义务、无偿、自觉的。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盈利不可用于分红。非营利组织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各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也略有不同。美国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定义,需要非营利组织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该组织的目标完全是为了从事慈善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的事业,或者是为达到税法明文规定的其他目的;第二是该组织的净收入不能用于使私人受惠;第三是该组织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不是为了影响立

  法、也不干预公开选举。而英国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定义,第一是该组织为公众而非私人利益设立;第二是该组织

  雇用一些志愿服务、不领薪水的人员;第三是领薪水的人员放弃应有的报酬(如接受比一般行情低的薪水);第四是盈余不得分配给会员;第五是不支薪会员的理事负责管理该组织事务;第六是其资金来自不同的组织。

  不同人对非营利组织的学术定义亦不同。列维特则是从部门划分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并使用第三部门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更多地表现出社会责任,具有持续更新社会价值、信念和规范的活力,洞察社会的道德取向、预测社会的趋势,并能开发新的社会服务方式来满足民众需求,他认为这类组织的特征在于组织使命,并且是公共使命。麦克劳夫林从管理行为角度来界定非营利组织,他通过比较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的管理行为差异,来界定什么是非营利组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教授从组织特征来界定非营利组织,他认为满足以下六个基本的特征: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的组织就可以称为是非营利组织。经济定义强调的则是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于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而是成员的会费和捐赠。职能定义强调的是非营利组织的职能是促进“公共利益”或“公共目的”。

  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西方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时间比较长,所以西方的非营利组织相对更完善些。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国家逐渐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大,失业率高,部分人生活水平低等问题的出现,使西方国家出现了慈善、救济等社会公益活动,一些非营利组织随之出现。例如早在1601年,英国就通过了《慈善事业法》和《贫困法》两个法案,规定通过征收济贫税对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随后,一大批慈善机构相继诞生。而宗教传统是非营利组织产生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在还没有成形的非营利组织存在时,大部分的社会服务都是由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团体发起的,而这种由宗教团体发动的志愿服务一般具有很大规模。二战后,由于战争摧毁了许多东西,百废待兴,人们生活困难,于是政府、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需求大大提高,使非营利组织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七十年代出现了世界石油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滞涨”,八十年代早起经济不景气,以致西方社会一度萎靡不振,这促使

  人们对于“助人自助”和“参与式发展”等新的发展方式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而这种援助战略主要是政府通过委托各种非营利组织而运行的,不仅发挥了人们的积极性,还让人了解到非营利组织在促进发展方面存在的优势。总的来说,西方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自然渐进的过程,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社会条件综合所决定的,所以相对来说,西方国家发展的较为完善。

  而在中国,情况又有所不同。对于中国来说,非营利组织属于舶来物,在中国缺乏根基,发展起来比较困难,亦比较缓慢。自古以来,中国政府就承担着包揽一切职责的角色,所以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政府很少给予非营利组织资金资助,反而设立许多条件拉高非营利组织的门槛,妨碍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正常发展。在中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都带有强烈“半民半官性”色彩。而且,由于非营利组织属于外国的东西,在中国没有相关的发展历史,或者说,相关发展历史很短,所以中国大部分民众对非营利组织不了解,不信任,所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发展阻碍很大,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三、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它弥补了其他两个部门的不足,并一定程度上承当了部分社会职能,为政府解决许多社会问题,替政府解忧。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一般情况下,政府为人们提供的公共物品有限并且只符合大部分人们的需求,许多人的特定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时,非营利组织便填补上了这个空缺。有许多非营利组织会设立一些有针对性的项目,例如中国的团中央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发起了希望工程这一公益事业。其宗旨是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援建,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非营利组织代行政府的职能。根据现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主要来源都是政府的购买。由此我们可以将非营利组织视为“政府的助手”,政府将一些职能下放到非营利组织上,这时,非营利组织便弥补了政府一些不足。政府会购买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服务,然后由非营利组织代替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些中介服务和直接服务,例如一些老人服务、青少年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等。非营利组织还充当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由于政府能力有限,许多民间的需求都难以传递到政府决策层,这导致许多民间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这时就需要一个很好的、接地气的媒

  介作为传播沟通的使者,满足基层民众的需求。非营利组织在官方和民众都有密切的联系,将民众的声音汇聚起来“上达天听”,促使政策充分代表民意;将政府的声音散播开来,促使民众充分了解政策。

  非营利组织还起到监督政府权力的作用。在政治生活中,非营利组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权力。非营利组织为人们的自由结社提供了自我组织的空间,这些组织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保护人类整体利益为宗旨,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唤起公众的公共意识,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非营利组织的代表与政府有密切联系,所以代表经常会向有关决策部门反映问题、提出要求,促使权力机关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措施,这促使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非营利组织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亦起了重要作用。非营利组织在帮助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方面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非营利组织会举办许多帮助弱势群体的活动,还会举办反对毒品、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起到了预防和遏制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的作用。同时,非营利组织会救助一些流浪乞讨人员,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矛盾的扩大,缓和了社会治安问题。非营利组织还有许多活动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加强了家庭内部沟通,这些社会互助活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善了社会关系疏远的现状。非营利组织还能提高人们对公益的积极性,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非营利组织在开展公益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参与活动的人,将人们的思想升华,逐渐形成一个充满关爱、温暖、互助、和谐的社会。

  非营利组织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越发多姿多彩。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中,有大量的志愿者参加,在他们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充实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又扩大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增强了他们的能力。不少人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当做一个度过自己空闲时间的消遣方式,从而形成一个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

  四、非营利组织相关例子世界上,有各样各样不同的非营利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自1961年成立以来,WWF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在全世界拥有超过500万支持者和超过100个国家参与的项目网络。WWF的组织宗旨是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在“地球一小时”中,WWF倡导全世界的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此来表明他们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这个活动持续了9年,2007年从澳大利亚悉尼市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世界,如今有许多人都一起加入这个活动。“地球一小时”的目的不是为了省电,而是为了使公众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养成环保的习惯。而现在,

  确实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中国,许多人出门都选择自行车,外出购物不再提供无偿塑料袋,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自带购物袋。WWF在中国设立许多项目,其中包括物种项目、淡水项目、森林项目、教育项目、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野生物贸易项目、海洋项目等。WWF改善了中国的环境问题,遏止中国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乐施会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和救援组织的联盟。乐施会的宗旨和目标是“助人自助,对抗贫穷”。乐施会主要是进行扶贫工作,1987年,香港乐施会在中国支持的首个扶贫项目在广东省实施──向当地伤残人提供康复服务。它主要的内容是关注农村贫困问题、改善外来工和流动人口的生计、地震救助、基础教育以及艾滋病的预防和关怀工作。乐施会协助贫穷人改善生活及持续发展,回应人道危机,提供救助。乐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贫困现状,推动了社会的公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大陆也有一些非常著名的非营利组织,其中,国内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壹基金尤为典型。李连杰是壹基金的发起人,壹基金以“尽我所能,人人公益”为愿景,致力于搭建专业透明的壹基金公益平台,专注于灾害救助、儿童关怀、公益人才培养三大公益领域。壹基金有一个海洋天堂计划,是为脑瘫、自闭症、罕见病等贫困的特殊类型儿童提供救助。海洋天堂计划为特殊类型残疾困境儿童提供医疗、教育、生活补助,同时提升监护人的能力,支持儿童家庭进行心理辅导。对于特殊类型残疾困境儿童,国家的救助十分有限,这时壹基金弥补了政府的缺陷,帮助残障儿童治疗和康复,让他们能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而且,壹基金提升监护人的能力,给儿童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不仅如此,壹基金还倡导政府为特殊类型残疾困境儿童提供更多的福利支持,从而提高政府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健全了特殊类型残障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总结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它自身的特殊性,它在世界各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在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历史上看,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强,需求的存在,让非营利组织的涉及邻域不断扩大,使得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国,或许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仍然受限,但是,随着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重视,政府在一步步放宽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中国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亦会一步步上攀。【参考文献】1.《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郭国庆

  2.《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及作用——基于公共管理学证分析》——曾小龙3.《非营利组织及其发展背景》——葛霞4.《非营利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赵磊5.《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毕崇明6.百度百科:非营利组织、WWF、乐施会、壹基金

篇八: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摘要: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大流行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消费者在无意识的改变着消费习惯。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实体经济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疫情刚开始时,消费者忙于去实体店抢购生活必需品,导致丹尼斯超市等货架上的生活必需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疫情期间,消费者对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御物品需求的大量增加也是实体经济的机遇。疫情最严重时,消费者减少了外出购物而选择网上购物从而降低感染风险,这对实体经济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因此,实体经济如何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保存实力并且更好的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冠疫情实体经济影响

  一、新冠疫情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机遇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早在2003年,SARS大流行时阿里巴巴全体员工不得不回家办公酝酿出淘宝这个巨大的电商平台。在如今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许多企业也积极调整战略,增加生产线。如,著名汽车生产企业特斯拉(Tesla)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特殊经济时期开始跨界增加生产线生产呼吸机。我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开始增加生产线来生产口罩。总之,实体经济若能在特殊经济时期抓住机遇,那就会带来巨大的收益。新型冠状病毒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护用品需求暴增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消费者产生了恐慌情绪,对口罩、消毒水、防护衣、紫外线灯、防护手套等卫生防护用品的需求量暴涨,这对实体经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各大实体经济厂商若能抓住机遇,调整战略做详细市场分析与消费者偏好调查,合理做出战略调整,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生产,企业就可以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特殊经济时期保存实力并且有机会取得巨大的收益。

  (二)疫情暂缓期的消费反弹

  新冠疫情较严重时,由于防疫政策、消费者的恐慌情绪等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产生了短暂的下降,但是随着天气逐渐变暖,新冠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以及政府有效的防疫政策对新冠疫情的作用等因素使得新冠疫情有所缓解,形成了一个疫情暂缓期。这个疫情暂时缓解的时期给实体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机遇。疫情最严重时,居家隔离令的施行把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压抑到了极限,一旦疫情到了暂缓期,那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较疫情前及疫情严重时会大大增加,消费就会出现极大的反弹,消费者会因为心理作用去大量购买商品来保持内心的平衡。再加上第三方支付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发放的优惠券更加会促使消费者消费购买产品。实体经济厂商若能够对产品的生产、分配和销售供货做出合理的规划,那么

  就能够有条不紊的应对疫情冲击并且能够借助疫情带来的机遇去长远健康的发展。

  二、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一)居家隔离令促使实体经济萧条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扩散,极大的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居家隔离令”是2020年新冠病毒大流行以来产生的新名词,它为阻止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中国的疫情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停工、隔离排查、封城等防疫措施有效防止了疫情进一步传播。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我国首先提出“居家隔离令”政策,建议人们不出门、不聚集,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后续有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模仿。但若居家隔离政策使用不当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以美国实体经济为例,居家隔离所提倡的“不外出,不聚集”导致人们无法正常工作,工厂无法继续生产制造,实体店无法正常营业。来自智库的一项分析显示,这些被迫关闭的企业最后将产生恶性循环,企业将因为不能正常营业而资金短缺,资金短缺就会导致采购原材料、机器设备不及时,存货不能得到保障,甚至开始大量裁员,造成大量人口失业,生活资金短缺,购买力下降,导致整个经济社会无法正常运行。

  (二)食品、餐饮行业进货渠道安全性及检疫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导致经济社会流动性暂停,工厂、店面停业,消费者不敢外出消费,工人不能工作,企业资金断裂。实体经济的核心成分是资金,拥有资金才能投资和发展经济。对于食品、餐饮行业来说,房屋租金、税收、工人工资及补贴以及仓库积压的不易长期保存的食材成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对于无风险基金和风险应对机制的小微型企业甚至会造成灭顶之灾。新冠疫情的发生对食品、餐饮行业来说需要在食材进货渠道及检疫问题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郑州二七广场的餐饮实体店喜虾客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喜虾客餐厅因为在疫情期间营业时对食材厄瓜多尔白虾在进货渠道上没有严格监督把控,购进了新型冠状病毒呈阳性的食材,导致在社交网络抖音、微博上上热搜,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在疫情期间食品、餐饮企业尤其应该要注意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对进货渠道严格把关,对食材严格检测来保证安全性,从而来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

  (三)消费者的刻板印象

  新冠疫情期间消费者的刻板印象也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冲击。第一,在新冠疫情严重的敏感时期,一旦一种商品出问题,消费者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拒绝这种商品包括其相关商品。郑州“喜虾客”事件就反映出这个问题。喜虾客在郑州的实体店购进了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白虾食材导致那段时间在店里消费过的消费者产生了恐慌心理,未消费过的顾客也很长时间不去消费白虾,即使是有检测合格证明的白虾,消费者也不愿意去购买。这就是所谓的消费者刻板印象。消费者的这种心态导致包括喜虾客在内的饭店、鲜虾冷冻加工厂、含虾加工食品和

  半成品生产厂商以及白虾养殖厂都受到重创。这是新冠疫情期间存在的特殊心态,会对实体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第二是消费者在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会产生疑心加重的心态。一些大型商场为在疫情期间减少损失、保持顾客流量而做了认真详细的疫情防护措施,如在商场内部设置温馨提示标语提醒顾客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在商场入口设置扫健康码区域并为进入商场的消费者免费提供免洗洗手液和消毒水等防疫物品。即使商场做了充足的防疫措施,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消费者还是容易内心敏感并习惯性的认为公共场所不安全,从而尽可能的减少进入商场等公共购物场所的次数,这对于商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三、新冠疫情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提供财政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是在一定时期内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的政策。国家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平衡型财政政策。政府可以以此次新冠疫情为机遇,推动改革,巩固和完善国家的治理。政府施行扩张的财政政策能够促进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在新冠疫情期间经济萧条的时期政府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种、降低税率来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也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更多的消费者消费。在全球新冠疫情走势不明朗的环境下,对企业减税,能拯救企业。以丹尼斯大卫城为例的实体经济企业在新冠疫情期间营业额急剧下降,给企业资金流动造成了困难,这时政府施行降低税收等扩张的财政政策就会缓解实体经济企业的资金压力,有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如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等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转移支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平稳发展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保存实力,缓解疫情冲击

  在特殊的经济时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流行期间,实体经济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要适当调整策略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企业保存实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适当裁员。裁员指的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企业资金比较短缺或资金中断的极端情况下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裁员对于企业来说有利有弊,企业要经过仔细权衡再做决定。这里强调“适当”裁员,指的是企业应该尽可能的辞掉企业内部多余的劳动力或者能力低下、积极性不强、绩效不高的劳动力,对于工作能力很强的员工要尽可能的保留。企业要想保存实力,也可以通过适当取消一部分业务来保存实力。对于连锁餐厅、超市、便利店来说,企业管理者可以关闭一些营业不佳的,收益不高的店面来缓解压力。丹尼斯集团在疫情期间就关闭了经营状况惨淡的门店。对于制造业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关闭一些车间或取消一些销量不好、收益额不高的生产线来减少资金消耗,保存实力,从而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

  (三)引导消费者提高线上消费的意识

  媒体就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传统的媒体有电视、广播、杂志周刊、报纸等,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有电子杂志、电子报刊、网络社交媒体软件等。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协调社会关系、监督社会环境、传

  承不同的文化、为人们提供娱乐及教育、传递最新的重要信息等。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可借助媒体去正确引导消费者消费,从而帮助实体经济企业生存和发展。在疫情严重时,政府通过社交媒体通报最新疫情消息,提醒人们注意防护,尽量不出门。为了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质量并且帮助实体经济企业度过难关,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去宣传引导实体经济企业开展网上在线销售等模式,并鼓励消费者去进行网上购物。这样既可以保障消费者的正常生活还可以帮助实体经济企业缓和由于新冠疫情造成的营业额下降的损失。科学判断并及时向公众公布疫情状况有利于减少人们的恐惧。在新冠病毒疫情的缓和期,政府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及时通知消费者,这样消费者就会减少对疫情的恐惧心理,例如,在需要购物时,消费者就不会因为恐慌疫情而不敢出门消费了,这样有助于实体经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结论

  新冠疫情给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极大的削减了实体经济企业的收益额,造成了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营业额不佳的实体经济企业危在旦夕。为促使实体经济企业加速恢复和发展,国家政府应施行扩张的财政政策支持,媒体应及时公布疫情信息,稳定消费者情绪,引导消费者消费,从而在艰难经济形势下实现平稳过渡、长远发展。

篇九: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角下税收优惠政策对宏

  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作者:董姝含李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29期

  摘要: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从中国爆发的两次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可以看出,税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支持贯穿了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当前我国经济所处发展周期发生重大的改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小,但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极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家通过税收政策调节经济发展,发挥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市场的缺陷更加严重,由于市场自身存在自发性、趋利性,市场调整存在滞后性亟需应急税收政策平稳宏观经济,缓解事件对当下经济的冲击。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税收政策;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9-0130-04

  引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虽低,但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大,其具有突然暴发性、极大破坏性、迅速蔓延性、高度不可控性特征,对一个国家人们正常生活及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从2003年的SARS到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国近年来经历了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指标来看,SARS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上升趋势。与经济形势仅受到局部影响的非典时期相比,我国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发展周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上,世界卫生组织(WHO)曾五次宣布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發现,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到213个国家和地区,演变成全球大流行病毒。我国采取了限制要素流动,停工停产和城市社区封闭管理等严格隔离措施,经济活动的大范围停顿,对经济的循环产生干扰。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卡若尔(RobertCarroll,1920)通过对卫生领域的危机处理方式进行专门研究,但分析结果中缺少应对危机中政府的地位法人研究内容[1]。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RobrtHeath,2001)对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危机管理4R模式,即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2]。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PaulA.Sabatier,2004)的研究对象为政策指标自变量相关性欢喜,所选用的分析法为评估比较“政策传播模型”、“政策创新模型”、“因果漏斗框架”等理论模型,进而构建公共政策过程理论体系[3]。

  关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证研究。德国巴克斯和金教授(BaxterandKing,1993)对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永久性税收政策的减税效果要比临时性的作用更为明显[4]。德国学者艾吉森(Eggertsson,2010)、克里斯蒂亚诺等(Christianoetal.2014)的观点

  是,在经济处于零利率时,在税收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中减税的政策效果将更为突出[5]。英国迈克凯和利兹(MckayandReis,2016)所运用的模型为不完全市场的经济周期模型研究了税收的宏观效应,经过实证分析证实税收的自动稳定效果[6]。

  (二)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影响研究。厦门大学陈国进等(2015)研究了尾部风险、消费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构建VAR模型分析,研究结构显示由于尾部风险的影响,消费、投资和通货膨胀率都呈现下降趋势[7]。中国财政科学院罗志恒(2020)的观点是非典时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新冠疫情存在差异,分析的角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分析结果显示新冠疫情在爆发、扩散短期对生产生活和宏观经济产生了极大影响[8]。除此之外,在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陈武、张海波、高睿(2020)看来,各地区的时空属性、政策的介入程度和介入时间、疫情的发展情况都与之有着一定的关联[9]。山西财经大学张亚(2020)的研究内容为经济税收面临的问题,研究对象为新冠疫情对税收的影响因素,整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疫情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10]。

  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孙开教授(2003)的看法是,在运用税收手段应对因SARS疫情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税收调节与税收中性之间的关系,注重税收优惠措施的规范性、时效性和公平性,保证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和稳定性[11]。关于税收政策的选择应理性,东北财经大学谷成、刘泽宇(2020)的研究内容为税收政策发挥作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以及政府与社会成员在税收领域的磋商与互动仍然有限[12]。厦门大学晁江锋等(2020)的研究内容是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罕见灾害的影响研究。通过构建包含巨灾预期和政府支出因素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证明了税收政策对巨灾影响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3]。

  税收政策的内容应细化。国内学者严成和龚六堂(2012)的研究方法基于内生增长模型估计不同类型的税收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本所得税比劳动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具有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14]。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协副会长吕红兵(2020)提出,要进一步明确8、9、10号公告内容的适用标准,明确适用范围,最终实现可量化、可执行、可验证的建议[15]。中央财经大学白彦锋(2020)等建议,在短期内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刺激防疫物资生产,确保防疫工作顺利开展[16]。

  关于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兼顾平衡,国家税务总局龙岩经济开发区税务局程辉(2020)认为,在制定应急税收政策时,应考虑疫情防控时期的政策选择和灾后重建的政策激励,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17]。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万相昱等(2021)对减税措施对小微企业影响进行微观模拟测算,提出应确保税收政策对小微企业优惠的持续性[18]。中山大学杨广莉、孙慧卿(2020)建议税收政策应加大对低收入人群和失业人员的倾斜[19]。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我国宏观经济概况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新冠疫情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典例,自2015年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在6%到7%区间左右。2020年第一季度降幅最大,近六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自同年第二季度开始由负转正,呈上升趋势;第四季度回到正常区间内。自2015年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速度在1%到2%这一区间左右,如表1、表2。在基数变化和经济恢复双重作用下,第二季度环比增速上升21.5%。通过季度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呈现U型,因新冠疫情影响急速下降,但之后季度呈现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较大的是四大主要税种,即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中,由于此次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在增值税征收范围,增值税受到影响是为严重的。个人所得税仅次于增值税,除获取固定工资的职业,如老师、公职人员外,打工者、从事商业买卖的人员出现无法复工的情况,疫情期间的收入难以保障,不能保证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此外,在本次疫情中,中小企业受到很大冲击,服务业中的大部分都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是国家重点税收来源。为减少人员聚集,大多企业纷纷停工停产,但成本费用如房租、固定资产折旧等依然存在,企业所得税随着盈利水平的降低势必减少甚至不缴。同时,为防治新冠肺炎,提前复工的企业必须大量采购消毒、防护用品等必要的器械和设备来保障员工安全,这些措施都会一定程度增加生產经营成本,净利润减少,导致企业所得税的减少。

  (三)税收优惠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2亿元,全国税收15431亿元,同比下降2.33%;增值税收入为56791亿元,企业所得税收入为36424亿元。应急税收政策短期内虽未充分发挥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但从二月开始经济逐月持续稳定恢复的现象来看,及时出台税收政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受应急税收政策在物资供应方面的积极影响,2020年医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8.4%,口罩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8.82%,酒精产量、医疗设备及机械也同样呈上涨趋势。税务部门鼓励捐赠行为,至四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机关共接收捐赠220776.17万元。各地积极落实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税收政策。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达99.1%和95.1%。但小微企业仍面临着复工复产难的问题。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关于个人,参加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受到税收政策的照顾体现应急税收政策考虑到了个人公平。关于企业,对困难企业延迟纳税、阶段性减免增值税体现应急税收政策考虑到了企业间的公平。关于地区,对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湖北省出台了阶段性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支持性政策。

  三、建议

  (一)增强税收优惠政策间的协调性

  税收优惠政策是针对如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专门制定的,具备显著实效性、及时性的税收政策。从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时性应对方案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应急税收政策的稳定性,能够解决目前应急税收政策存在的协调性不强的问题。应注重临时性税收政策和一般性税收政策安排相结合,尤其对效应显著的临时过渡政策转化为长期性、一般性的制度安排。

  (二)拓宽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

  与市场相比,税收对经济波动的反应更灵敏。完善应急税收政策体系,拓宽应急税收政策的覆盖范围,能够发出更及时的信号,发挥税收手段更直接的作用。要持续发挥应急税收政策的普惠性功能,帮助降低市场的整体税负,并将已成熟、完善的政策纳入法律范围当中,为下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提供模板。完善具备特惠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对特定群体、陷入困境的企业等主体的帮扶作用。

  (三)完善税收政策的优惠方式

  完善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方式。增值税的期末留抵退税具有财政补贴的性质,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减轻其未来的税收负担。延长可抵扣退税的业务办理所属期限,如把退税税款所属期规定为2018年5月;准许之前留底的进项税额享受退税政策,如2019年4月1号之前的税款可允许办理退税业务;增加可抵扣项目,如允许扣除贷款利息,提高企业退税留成比例,缓解疫情期间企业财务压力。

  四、总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不常出现,但一旦发生将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有力工具,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本文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视角,梳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税收优惠政策的国内外现状,对税收优惠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概况进行分析,认为税收优惠政策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有显著成效,需在增强协调性、拓宽覆盖范围、完善优惠方式方面进一步优化,发挥其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防控工作和经济恢复工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RobertCarroll,PoroleedingsOFTheAcademyAndAffiliatedSocieties[M].Newyork:UnderstandingAgency,1920.

  [2]RobrtHeath.CrisisManagement[M].Newyork:UnderstandingAgency,2001.

  [3]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BaxterM,RobertG.K.FiscalPolicyinGeneralEquilibrium[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3,(3):315-334.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我国宏观经济概况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新冠疫情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典例,自2015年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在6%到7%区间左右。2020年第一季度降幅最大,近六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自同年第二季度开始由负转正,呈上升趋势;第四季度回到正常区间内。自2015年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速度在1%到2%这一区间左右,如表1、表2。在基数变化和经济恢复双重作用下,第二季度环比增速上升21.5%。通过季度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呈现U型,因新冠疫情影响急速下降,但之后季度呈现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较大的是四大主要税种,即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中,由于此次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在增值税征收范围,增值税受到影响是为严重的。个人所得税仅次于增值税,除获取固定工资的职业,如老师、公职人员外,打工者、从事商业买卖的人员出现无法复工的情况,疫情期间的收入难以保障,不能保证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此外,在本次疫情中,中小企业受到很大冲击,服务业中的大部分都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是国家重点税收来源。为减少人员聚集,大多企业纷纷停工停产,但成本费用如房租、固定资产折旧等依然存在,企业所得税随着盈利水平的降低势必减少甚至不缴。同时,为防治新冠肺炎,提前复工的企业必须大量采购消毒、防护用品等必要的器械和设备来保障员工安全,这些措施都会一定程度增加生产经营成本,净利润减少,导致企业所得税的减少。

  (三)税收优惠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2亿元,全国税收15431亿元,同比下降2.33%;增值税收入为56791亿元,企业所得税收入为36424亿元。应急税收政策短期内虽未充分发挥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但从二月开始经济逐月持续稳定恢复的现象来看,及

  时出台税收政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受应急税收政策在物资供应方面的积极影响,2020年医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8.4%,口罩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8.82%,酒精产量、医疗设备及机械也同样呈上涨趋势。税务部门鼓励捐赠行为,至四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机关共接收捐赠220776.17万元。各地积极落实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税收政策。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达99.1%和95.1%。但小微企业仍面临着复工复产难的问题。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关于个人,参加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受到税收政策的照顾体现应急税收政策考虑到了个人公平。关于企业,对困难企业延迟纳税、阶段性减免增值税体现应急税收政策考虑到了企业间的公平。关于地区,对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湖北省出台了阶段性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支持性政策。

  三、建议

  (一)增强税收优惠政策间的协调性

  税收优惠政策是针对如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专门制定的,具备显著实效性、及时性的税收政策。从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时性应对方案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应急税收政策的稳定性,能够解决目前应急税收政策存在的协调性不强的问题。应注重临时性税收政策和一般性税收政策安排相结合,尤其对效应显著的临时过渡政策转化为长期性、一般性的制度安排。

  (二)拓宽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

  与市场相比,税收对经济波动的反应更灵敏。完善应急税收政策体系,拓宽应急税收政策的覆盖范围,能够发出更及时的信号,发挥税收手段更直接的作用。要持续发挥应急税收政策的普惠性功能,帮助降低市场的整体税负,并将已成熟、完善的政策纳入法律范围当中,为下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提供模板。完善具备特惠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对特定群体、陷入困境的企业等主体的帮扶作用。

  (三)完善税收政策的优惠方式

  完善增值稅的税收优惠方式。增值税的期末留抵退税具有财政补贴的性质,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减轻其未来的税收负担。延长可抵扣退税的业务办理所属期限,如把退税税款所属期规定为2018年5月;准许之前留底的进项税额享受退税政策,如2019年4月1号之前的税款可允许办理退税业务;增加可抵扣项目,如允许扣除贷款利息,提高企业退税留成比例,缓解疫情期间企业财务压力。

  四、总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不常出现,但一旦发生将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有力工具,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本文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视角,梳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税收优惠政策的国内外现状,对税收优惠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概况进行分析,认为税收优惠政策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有显著成效,需在增强协调性、拓宽覆盖范围、完善优惠方式方面进一步优化,发挥其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防控工作和经济恢复工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RobertCarroll,PoroleedingsOFTheAcademyAndAffiliatedSocieties[M].Newyork:UnderstandingAgency,1920.

  [2]RobrtHeath.CrisisManagement[M].Newyork:UnderstandingAgency,2001.

  [3]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BaxterM,RobertG.K.FiscalPolicyinGeneralEquilibrium[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3,(3):315-334.

篇十: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本文分析了非营利组织对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阐述了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探讨了建立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新型关系的意义及措施。指出,政府要加强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立法,使其活动有法可依;必须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扶持、培育和监督;必须加快职能转变,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构建良性互动的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标签:非营利组织;发展;政府作用;伙伴关系

  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由于强调的角度和重点不同,人们形成不同的称谓,如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独立部门等。美国学者萨拉蒙和安海尔将非营利组织的特征界定为:正式化、非政府化、非营利分配、自主管理、自愿服务。[1]我国学者将非营利组织界定为:“以服务大众为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正式组织。”[2]非营利组织在环境卫生、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信息提供、社区服务、特殊人群的教育、老年人照顾、学术研究、文化发展等多项社会管理职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间的关系,引导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营利组织对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

  政府公共管理是一种作为旨在“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3]。公共管理区别于公共行政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而且还包括各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组织。非营利组织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加大了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多元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改善了公共管理的绩效,提高了公民的满意度。非营利组织在政府公共管理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监督政府权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识

  由于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授权,社会公众就有责任、有权利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制约权力的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来自政府体制内部而是来自政府体制外,这种体制外的力量就是授权给政府的社会公民。非营利组织服务公众的宗旨,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唤起民众的参与意识,从而促使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意识。

  2、增进社会公益,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除政府之外,个人、家庭和社区在诸多领域将承担更加明显的责任。非营利组织创新性、灵活性、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使其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市场与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弥补了政府作为单一公共产品提供者的不足。相应的,政府

  的职能也要做出改变,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就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来说,政府要把握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方向,这是政府首要的和根本的责任。从政府职能的角度看,就必须将政府原有的执行性和服务性的工作尽量的分离出去,交给日益成熟的非营利组织来承担。

  3、培育公民意识,加速公民化社会的转变进程

  公民意识包括公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参与意识等。非营利组织日益成为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场所,而积极有效地培育公民意识,为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通过在非营利组织中的自由结社、自我管理逐步养成的民主自由理念,加速了公民化社会的进程。正如科恩和阿雷托所言,“由于个人是在一个文化传统中成长并参与群体生活,所以他们就内化着价值取向、习得了一般的行动能力、并形成了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4]。

  二、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尽管非营利组织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本身也具有内在的局限性,非营利部门作为服务的提供者是有着固有缺陷的,会产生“志愿失灵”现象。非营利组织要获得政府与社会的广泛认同,关键在于非营利组织要以实际行动满足政府与社会的需求。政府组织可以弥补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弱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如果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必将陷入困境。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应发挥以下作用:

  1、政府要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立法,使其活动有法可依

  以推进社会公益为宗旨的组织,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就难以保证其有序地开展公益活动。非营利组织法律是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也是规范其行为的基本准则,不断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立法,既是非营利组织的诉求,也是政府的职责。仅靠政府的行政执法来管理非营利组织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政府管理非营利机构的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由于官员的“寻租”行为,容易诱发非营利组织的失灵现象发生。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例典型的违法案件,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为此我国加强了立法工作,初步确立了非营利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随着价值的多元化与权力的多极化,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准公共物品越来越多,活动范围也更加逐步扩大。政府要保证公民得到高质量的准公共产品,享受更好的服务,就必须适应新形势,研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使其活动纳入法律轨道,依法开展社会公益事业。

  2、政府必须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扶持、培育和监督

  我国非营利组织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极大的差距,因而亟需加强扶持和培育。我们不仅在政策方面要予以倾斜,而且要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引导公众切实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我国现有的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不认可,缺乏有代表性和号召力的组织;个别非

  营利组织内部管理较为混乱,特别是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有些组织借非营利之名牟取不义之财,损害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等。面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非营利组织自身要加强自我监督,建立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仅仅依靠自律机制发挥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自律的增强往往是通过强化他律来实现的。因而,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所构成的他律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政府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监督。只有加强监管,才会使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才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3、政府必须加快职能转变,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十一: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P>  一、导论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属性:非营利性,是其区别于企业的根本属性。第一,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二,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利润)的分配(分红);第三,不得将组织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非政府性,是区别于政府的根本属性。第一,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第二,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第三,属于竞争性的公共部门。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和互助主义。第一,志愿者和社会捐赠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社会资源;第二,非营利组织活动的社会公开性与透明性;第三,非营利组织提供两种类型的竞争性公共物品:公益性公共物品和互益性公共物品。活动领域:环境保护、扶贫发展、权益保护、社区服务、经济中介、慈善救济

  二、战略管理战略的特点:战略决策一般与组织的活动范围有关;战略要与组织运营其中的环境相匹配;战略要与组织的资源潜力相匹配;战略决策经常作为组织的关键资源要素;战略决策会影响日常的经营性决策;组织战略不仅受到环境力量和资源可得性的影响,还受到那些在组织内或组织周围拥有权力的人们的价值观和期望的影响;战略是组织要遵循的长期发展方向。意义:明确组织的宗旨,使之成为组织行动的纲领;界定组织的任务;树立组织的愿景,使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并分享;确定组织的优先发展目标,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组织发展最紧迫的事情上;分析和诊断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把握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各种机遇。作用:战略管理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包括组织在完成具体目标时对不确定因素做出的一系列判断.在环境检测活动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所以战略管理可以促使非营利组织在自身进行各种活动时,有明确的目标以及完备的方案,并建立一个长期的眼光,让非营利组织的决策更加的全面和具有同企业一样的战略性和发展眼光。理解:合作体现在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员工以及成员互相合作与交流,以及非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非营利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这能够更加促进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更加的全面和有利进行。竞争又体现在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政府等其他主体之间,对于某些活动的竞争,这能够激发非营利组织的活性和积极性,促进非营利组织与其他组织组织活动和行为更加的全面完善和优质。

  三、问答题(1)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因素包含哪些?.1.政治因素:政府出台的政策、规章和制度建设的支持力度。我国的NGO组织对政府的依附性较强,政策的发布或更改对NGO影响大。并且,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施政理念的变化也时时刻刻在引导NGO的发展方向。2.经济因素:经济活动越繁荣,NGO的资金来源相应的更加充足,所服务的对象更加广阔,服务能力更加提升。3.国际因素:国际NGO事业的发展及前沿的理论能使非政府组织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4.社会因素:无论是从事NGO的组织人员还是普通民众,对其认知程度和支持力

  度都有影响。同时,社会力量和企业力量的支援也是重要原因。(社会舆论)5.理论发展程度和实践效果6.人才的培养,内部运作能力和水平。(2)非营利组织筹款难的原因?1、筹款渠道狭窄,对政府这一渠道依赖性大的同时难以发动民间大规模的筹款。2、筹款能力较弱,大多数的非营利组织筹款的宣传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较弱,导致筹款的地域、人群范围狭小,筹款效果不佳。3、组织知名度小、透明度不强、公信力不足。4、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媒体的合作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利用政府的财政、政策支持和媒体的舆论支持竞争机制不足,行政化、官僚化倾向导致机构自我发展能力差,效率低下。5、非营利组织自身管理能力的制约,组织管理松散、专业人才资源的匮乏、缺少战略的眼光,这些都会限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前景。(3)NGO与企业HR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一样,都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不同点:1、结构不同:NGO的人力资源是双重结构,具有是董事会、专职管理者、稳定执行者组成的制度化结构和组织成员与志愿者组成的非制定化结构。而一般企业是只有制度化结构。2、激励制度不同:NGO更多的采取精神激励制度,更多注重综合价值,而企业采取物质激励制度,注重经济价值。3、招聘对象不同:人力资源的招聘对象不仅仅有专职人员还包括志愿者,而企业仅仅招聘专职人员4、绩效评估不同:NGO的绩效评估相对困难,职责不清,并且不要求经济产出,对评估造成困难,大多使用目的管理法。企业的绩效评估较容易(4)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依附性的利弊的不同观点后,你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我的观点是:我认为中国非营利组织依附性应该逐渐减少,增强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原因是:1.当今我国改革发展对于国家结构的调整以及完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我国通过改革后,更多的从管控意识转化为服务意识这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成长;2.我国的人民自主意识不断觉醒,需求方面越来越高,需要做到的是服务而不是强行管控;3.非营利组织的依附性以至于出现缺失地域和国际化视野,组织对外交往范围有限,在政府职能转变过后,难以成为政府的合格承担者;4.现如今的变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多利用好市场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减少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依附性;5.非营利组织依附性使其发展受限,不能灵活的应对市场发展变化,做出合理调整;6.非营利组织的依附性以至于大部分参与其中的都是行政人员,使得非营利组织变成了“第二”国家事业单位;(5)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1.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非营利性,民间性,志愿性,组织性;组织类型和活动领域:组织类型多样化、活动领域多元化、活动范围集中化2.存在问题:地区分布不匀,人均占有量少;经费缺乏;场所设备不足;缺乏人才;存在慈善供给不足,慈善业余主义等问题;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能力(6)谈如何理解“不以营利为目的”:我认为,非营利组织可以营利,这是毫无疑问的。首先,非营利组织是一种非收入导向型的组织,它们的首要目标并不是盈利,而是提供商品和服务,次要目标则是在完成首要目标的前提下尽量节省它的成本。而营利组织的首要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次要目标才是产出产品和服务。从这两种组织的定义来看,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首要目

  标不同,而不是盈利能力的不同。其次,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不营利,而是指非营利组织的成立不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必须用于实现组织的宗旨或使命。而且这种非营利性并不排斥非营利组织提供社会服务活动收取合理的费用,也不排斥这些组织可以从事一定的营利性经营活动,这些营利行为只是非营利组织一种筹资方式,以更有效地实现社会性目标。(7)志愿者可以发薪水吗?我认为志愿者可以发薪水,这里所谓的薪水其实也就是相应的补贴。薪水不能成为衡量志愿者志愿精神的唯一标准。组织不发薪水给志愿者的原因大多是经费问题,是给不起而不是不想发;其次,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有各种各样的利己动机,薪水需要之所以不突出不是不需要,而是难以获得,志愿者需不需要薪水取决于组织给不给。组织无法以市场价格购买志愿者的服务。发薪水问题的本质是组织的能力问题而不是道德,所以不能把发不发薪水问题与是否违背志愿精神相联系,发薪水是有一定合理性的。(8)非营利组织能够进行商业化运作吗?所谓非营利组织商业化指的是非营利组织作为独立运作的实体,在保持组织社会使命的前提下,通过商业化的管理,提高组织效率,并从事产生利润的商业活动。产生的原因:第一,市场经济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赢利行为在非营利世界中容易被接受。第二,寻求新的方式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受益人产生依赖心理。第三,提供了资金来源,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第四,提高组织效率,寻求更多外部捐赠的需要。第五,营利组织已经进入社会服务领域,给非营利组织带来了挑战,迫使非营利组织从事商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第一,过于追求经济理论而导致其偏离社会使命第二,缺乏专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商业管理者和商业信誉第三,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存在冲突第四,商业化的非营利组织还面临营利组织竞争者的抵制解决措施:第一,建立高效的商业机制和培育组织文化第二,牢记非营利组织商业化以完成组织的社会化使命为最终目标,第三,将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业务和慈善业务进行结合(9)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异同?同:1.三者在战略管理上都要日常的经营与计划控制、重视战略的实施、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2.三者在组织战略管理上都要确定组织的目标、对组织环境进行评估。3.都是要涉及到战略资源的配置等,为实现战略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配置。4.战略管理也是面向未来的管理,三者的战略决策要具有目标的长远性。异:1.战略目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目标具有公益性。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种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为目的。而企业则是以盈利为目的。2.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经济来源主要是政府支持、社会和企业资助、基金会和自身营利等;政府经济来源主要是税收和自身经营;企业经济来源主要是自身的组织经营收入3.战略管理主体:非营利组织战略制定的主体是组织的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政府战略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人员;企业战略管理的主体是企业高层人员(10)如何理解非营利组织的官方性与民间性?官方性:首先非营利组织注册成立,需要来自政府的批准认可,才能获得其合法性;其次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运行,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最后非营利组织获取信息等资源,也需要来自政府的帮助。民间性:首先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的目的是志愿为社会提供服务或者产品,服务对象具有民间性;其次是因为非营利组织成员构成、组织构架等具有民间性。

  (11)浅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官方性与民间性是可以互补的两种属性,两者关系是共存而非对立;所以需要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双重管理是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双重管理,指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管理及日常性管理实行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形成主要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双重管理体制对非营利组织影响较大,首先,双重管理加强了政府在登记管理方面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和限制,有利于利组织得到政府监管与支持,促进组织活动的合法性。此外,双重管理体制通过分散责任回避了登记管理部门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直接冲突,使得非营利组织在通过登记注册成为合法组织之前,必须首先成为政府所属的一定职能机构所需要和能够控制的对象,并受其管理和控制。这种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成立和发展。限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约了非营利组织数量的增加和作用的发挥;削弱了非营利组织的自治性;抬高了准入门槛,不利于弱势非营利组织的发展。(12)我国NGO与政府的关系1、相互补充: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在这些领域上,非营利组织是政府工作的有力补充。2、相互依赖: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规模、能力不足,因此,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依赖政府在公共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在财政、税收、法律等方面。与此同时,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在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的维护上起着关键的作用。3、相互监督:一方面,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受政府制度、法律上的制约和监督。另一方面,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壮大,其作为一股社会自治力量在政府的监督工作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代表着社会利益,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政府行为形成了有力的制约;并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政治沟通能力。4、相互竞争:在很多重要领域,如环境保护、慈善救济和扶贫开发等方面,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促使着我国政府设立相关机构加强相关工作,同时也为政府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鞭策政府组织完善自身职能。(13)不同国家非营利组织运营模式1、美国:多元竞争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非营利组织面临营利组织以及同类非营利组织的强有力竞争。非营利组织的经营者及时地将成功应用于营利组织的各种管理方法和理念,有选择地、变通地移植到非营利组织。2、英国:合作模式。英国非营利组织除了与美国近似的社会筹资途径和方法之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长期合作筹资是其主要特点。3、德国:“政府主导型”模式。其非营利组织的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政府部门的支付,而不是慈善活动或会费收入。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财政补助是其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的资金来源。4、日本:日本非营利组织筹资模式体现了日本国家主义和个人合作文化的传统。非营利组织在占统治地位的官僚机构内产生并结成社团,而不愿成为要承受市民压力的基层组织。日本非营利组织中,卫生保健和社会服务领域的非营利组织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部门,其它领域非营利组织(比如教育、文化、慈善、环境等)主要资金来源于会费收入。5、中国:非营利组织筹资方式有许多种,总体上可以分为对外筹资和自创收入。

  对外筹资方式有:①项目筹款②互联网劝募③计划捐赠④专门活动筹款⑤“一对一”捐助⑥协同筹款⑦联合劝募自创收入渠道包括:①业务收入②会费收入③经营收入④投资收入(14)如何看待慈善事业成为企业手中的新型竞争武器?企业发展慈善事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让企业在外部拥有良好的信誉,提高企业竞争力;做慈善事业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有利于增强企业群众性基础,提高客户忠诚度;这有利于给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企业融资和寻求支持提供了一个平台;慈善事业也是国家重推的项目,企业响应国家政策,有利于取得国家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利于企业间、政企间的良性合作。

篇十二: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P>  谈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内容摘要: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存在着互相监督的关系。政府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各

  方面的调控者和非营利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对非营利组织行为的监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权力不仅需要内部分工的监督,更需要政府以外社会力量的监督,而非营利组织就自然承担了这一角色,因此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对政府权力监督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政府非营利组织行政权力监督正文:

  加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特别是对其行为的监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失灵。一、政府对非营利性组织行为监管失灵的表现方面:

  (一)非营利组织“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①管理人员过分地在职消费;②滥发工资和奖金,乱提职工福利,组织收入不是用来保证组织公益性的实现,而是作为利润分配给内部职工;③腐败蔓延、权利滥用;④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不真实,欺骗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⑤短期行为,不考虑组织的长远发展、自身建设和公信力建设,忽视自身应有的强烈的问责机制;⑥谋取私利、损害委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信用缺失: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即它的最终目标不是财富积累或实现利润,而是完成组织的社会使命。然而,非营利组织中的代理人,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较多的考虑自身利益。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对称和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代理人会利益信息上的优势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其会计事务简单,财务组织体系单一,这样极容易导致组织单薄会计制度特别是内控制度的设计,从而为财务制度寻租、滋生腐败、会计错误与弊端等财务漏洞提供酝酿和发生的土壤,最终造成组织财产物资不合理与非法流失;严重歪曲会计信息

  质量,影响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二、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行为监管失灵的原因

  (一)政社不分(二)人事制度不合理(三)会计与统计制度不合理(四)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五)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三、加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行为监管的重要措施(一)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还政于民,还权于社会,实现真正意义的政事分工,政社分工。(二)改革不合理的人事制度。(三)加快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在司法过程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标准,扶持民间问责和评估市场的形成。(五)加强对非营利组织运作过程的监管。政府应放宽登记控制,以体现公民的自由,同时,加强对非营利组织运作期间的管理,对其运作的规范化及质量进行监督,以促使这些组织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形成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中诞生的新生事物。它们是在我国由命令式的中央计划经济向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混合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由单一的集权式治理方式向民主化实践的方式过渡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政府依法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反过来非营利组织又有监督政府的权利,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对政府权力监督的主要方式

  (一)新闻媒体监督(二)质询、调查、投不信任票等方式(三)代表特定群体公众与政府进行交涉(四)听证会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政府权力的功能性分析

  (一)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非营利组织在对行政权力监督的过程中,代表所在的组织或行业向决策部门反映问题、提出要求,促使权力机关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措施,应决策机关的请求,对某些专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表意见,而有一些党政机关在制定和实施某些政策时,通常也会向相关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政策咨询,听取其意见,对政策作出修改或调整。

  (二)对政府行为构成了有力的制约。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大量生长、规模的日益扩大,政府开始受到来自外部的制约。一些非营利组织在发现本地或本部门的政策明显不合理或违反国家法律后,有组织地抵制这些政策,在许多情况下政府迫于非营利组织的压力往往能够改变原来的政策。非营利组织越是强大的地方,政府的压力就愈大

  (三)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政治沟通能力。非营利组织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一方及时把其成员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转达政府;另一方面,又把政府的政策意图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转达其成员。非营利组织在这一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过程中,推动了政府与公民的合作,促进了善治。三、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对政府权力监督的机制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从权力和职能上明确限定政府,减少其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职能,推进权力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将行业性、社会性和公益性事务尽可能交给非营利组织,才能一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让非营利组织独立发展,完善其自身建设,使得非营利组织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二)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意识非营利组织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有所为才能有所发展,应与时俱进,尽快塑造成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民间组织并能真正发挥实际作用的民间组织,提高成员的自我能力,加强对政府权力监督的强化意识。(三)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其监督能力协助非营利组织建立健全自律机制,规范非营利组织行为。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自律机制是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政府在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同时,还要指导非营利组织逐步建立自律机制。

  (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权利首先要针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专门立法,将非营利组织纳入法制轨道,满足发展的合法性和持续性要求,其次要从法律上确认非营利组织的公益地位,明确其公益责任,保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权利。

  总之,一方面,加强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才能保证其有效运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政治改革的推进,非营利组织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力要素,其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体制将会越加成熟。

  参考文献:1、邓国胜,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得问责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3(3)2、李虹,论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信力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1)3、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刘清: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功能,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孔春梅、张成勇、李建斌:非政府发展的若干思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

篇十三: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P>  试论民间组织的非营利性及与政府的关系

  李芹【摘要】现代社会需要一些具有合法性、自治性并带有志愿性质的民间组织来从事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科研文体等活动,以填充企业和政府力所不及或不适于进入的那些领域.民间组织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和"非营利分配性",即区别营利与非营利的关键在于分清经营目的和经营所得的用途.民间组织与政府是互动的、互补的、相互依存、也是相互牵制的,双方应结成"伙伴关系",其结果将是共同受益.【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5(000)003【总页数】4页(P139-142)【关键词】民间组织;非营利性;政府【作者】李芹【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

  在国际社会,民间组织往往被称为“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第三域”、“志愿组织”等。在中国,关于民间组织研究的历史不算长,使用的术语多种多样。从中国行政机构与学术界对民间组织使用的概念看,基本是

  在两个层面上解释的,一是广义的解释:民间组织指所有非政府、非企业的社会组织。二是狭义的解释:民间组织指合法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非党派性质的、实行自主管理、志愿性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1]近年来,中国政府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民间组织的管理与研究,在正式的法规中,把民间组织界定为两类: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组织作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类型,在促进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客观上需要有一些非营利、非政府的具有合法性、自治性并带有志愿性质的民间组织来从事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科研文体等活动,以填充企业和政府力所不及或不适于进入的那些领域,因此探讨民间组织普遍存在的营利性与非营利关系、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及民间组织的功能,对于深入认识民间组织的性质、理顺民间组织内外联系、强化民间组织的培育功能,不仅可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对于合理有效处理政府与民间组织,社会与民间组织,企业与民间组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高民间组织的整体质量,推动民间组织工作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使之健康发展,具有实践操作价值。一、民间组织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民间组织区别于企业的基本特征,这已成为共识,但目前中国民间组织及其活动远未达到成熟程度,非营利的概念以及与非营利活动有关的规则并未被社会广泛接受。有的民间组织对营利的兴趣完全压倒了提供公益服务和福利服务的兴趣,有的借用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优惠政策,为自己或本机构“渔利”,因此需要进一步理清民间组织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关系。区别非营利性机构与营利性机构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看其宗旨和目的。所有的企业,包括服务类型的企业,其宗旨是通过其经营活动获取利润。而民间组织则不同,其宗旨表现为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从社会需要出发,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社会服

  务。由于所从事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国家会在税收等方面对民间组织实行一些特殊的减免优惠政策。二是从财务管理和财产分配体制上来区分。企业的盈利可以在成员中分红,清算后财产可以在成员中分配,而民间组织的盈余和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只能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不得在成员中分配。因此作为非营利组织性质的民间组织,其实质在于“非营利分配性”,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致力于分配利润给股东和董事,而是追求公共目标,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事营利性活动,但活动的获利不分配给个人和董事们,正确投向是组织的继续发展;第二,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服务可以不免费,可以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服务提供形式,或无偿提供,或低偿提供,或付酬提供。在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里,为了积极组织和动员社会资源从事公益性的社会事业,保证“非营利组织”营利而不为自己获得此利,必须要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监督制度。在发达国家已积累了长期的经验和严密的法律法规,而在中国,由于长期排斥市场经济的交换,大量非营利交换是靠国家的事业单位以再分配资源的方式进行的,无经营活动可言,不讲经济利益。改革后引进市场机制,开始用经营性方式来运作非营利组织,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一种创造公共服务和福利产品的良好方式。弄清楚现实存在的各类民间组织,哪些属于非营利性的,哪些属于营利性的,很难看在哪个部门登记就能确定,因为这涉及到一个非营利机构如何确定合理的经营营利项目又不背离其非营利性质,如何制订服务标准,使得其既能符合效率的标准又不有悖于公益的目的。[2](第244页)对于任何一个民间组织来说,这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两难选择。中国对民间组织非营利性质在法规上做了较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的执行中尚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如何确保机构的非营利性?如何掌握民间组织的赢利部分没有分红而是投入到组织的发展中去?如果一些机构打着非营利的招牌,而干着与机构宗旨无关的活动,又如何被发现并有效遏制?还有,一些民间组织更倾向于营利性,把福利产品生产推向市场或商业领域,但又需要利用国

  家的优惠政策,那么如何针对民间组织经营中与机构使命、目标有关的活动与无关的活动而采取不同的税收标准?因为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目前大部分民间组织是按市场价格收费的,有些项目属于低偿服务,纯粹福利性服务极少。少量的纯福利性服务仅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社会影响,换取社会信任,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解答与治理这些问题的困难在于,相应法规并没有出台,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不明确,完善而独立的非营利评估机制没有建立。在这种状况下,一些民间组织利用目前政府与社会对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模糊认识以及政策和措施上的空白,追逐私利,其结果不仅违背了民间组织的性质,更损害了应该享受福利的服务对象的利益。民间组织的非营利性,并不排除民间组织在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国家的规定收取合理的费用,以确保成本,略有盈余,这对于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以民间组织非营利性的特点来否定他们可以依法合理的收费,会直接扼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一旦谈到营利,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市场化机制问题。民间组织运行是否需要引入市场化机制?实践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其实,社会服务领域也是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的竞技场,怎样证明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就是一种竞争。民间组织作为致力于社会公益服务和福利服务等公共目标的组织,与企业组织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不以利润取向,但又同企业一样,必须进行成本核算,追求在既定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因此民间组织完全可以借鉴企业组织的运作技巧,广泛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开展各种公关活动,像企业那样尽可能有效地运用资源,不断提高组织知名度,寻求最优的管理方式等,由此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限于目前民间组织获取资源能力的有限,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是民间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证明其自身在公共服务方面优越性、确立自己社会地位的最好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部门发展历史较早,数量庞大,它们之间对有限的资源争夺非常激烈。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期,对资源、服务对象的竞争

  还不那么明显,但随着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对资源、服务对象竞争的非营利市场机制也会逐步形成,其竞争程度将会越来越激烈,因此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技巧树立品牌,提高经营意识、成本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对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二、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社会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民间组织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影响,但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又试图不断地摆脱与政府密切的关系,因此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自然成为所有民间组织必须面临同时也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还没有摆正,具体表现为“三位”:(1)“越位”,即政府管了不少本该由民间组织负责的事情。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机构改革过程成立的一些行业协会之中。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为了实现政社分开、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将原来隶属于自己的部门机构转型为“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等。这些在特定社会经济领域中活动的中介组织,挂靠在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下,不同程度地形成事实上的民间组织对政府部门的依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政府对民间组织内部事务和操作性活动往往会形成过多的或不适当的干预,即表现为一种“越位”。(2)“缺位”,即政府本该具有的职能却由于某种原因而弃之不顾。在中国还有不少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或没有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他们不必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也没有业务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管理。政府部门在行使培育民间组织的职能时,常常由于缺乏培育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办法而导致“缺位”。(3)“错位”,即本该是政府负责的事,却让民间组织去管,造成主体错位。政社不分、政企不分现象尤存,政府性、官办性问题根深蒂固,政府包揽社会行政管理事务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二个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在培育和管理民间组织方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民间组织发展,各级文件中也反复提出“培育发展和

  监督管理并举”,但实际操作中,过于强调监督管理,忽视了培育发展。即使强调监督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在优惠政策与资金扶持方面,与国外非政府组织相比,中国民间组织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资金的30%来自政府资助,部分国家高达45%。而中国这方面还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政府有关部门从优惠政策层面给予的扶持也相当有限。在管理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管理民间组织,使之规范化并发挥良好的作用,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民间组织的文件,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条例与规定尽管对处在转轨时期的民间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层次上看,数量少,不配套,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全面的、严谨的民间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这与一个已具有13.6万个社团和70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以及民间组织快速发展的大国是相当不相配的。民间组织最重要的外部关系是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关系到民间组织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进步。有的学者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归为四种类型:(1)对立的、互不信任的关系。(2)非政府组织自行其是,不同政府发生关系。(3)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的依赖关系。(4)合作关系。[4](第112页)显然,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最理想的状态属于第四种类型。尽管民间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强调不同于政府的使命和目标,强调本组织的自治性、自主权,但无论政府组织还是民间组织都致力于自己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这是双方共存、共处与合作的基础。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民间组织而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是他们运作的有利环境,要想实现组织使命,必须得到政府的许可和承认;还要争取获得政府的多方面资源支持,如经费、信息以及技术、设施等。事实表明,在任何国家,民间组织都不可能脱离国家的影响而自由自在的发展。

  如前所述,正如市场和政府都可能失灵一样,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即“志愿失灵”,表现之一就是其非营利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非营利组织所募集到的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表现之二是慈善活动的狭隘性,也就是说,志愿组织活动的受益对象通常只是某些特定群体,如特定的民族群体、地区居民及其弱势人群。有些群体虽然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很大,但却没有能力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机构,即使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其募集资金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结果有些群体可以享受到广泛的服务,有些群体的基本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单靠民间组织自身是无法有效实现社会公平的。而民间组织失灵的地方正是政府的长处,政府具有其他部门所不具有的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和特权,能够最大限度地考虑各方利益和需要,因而可以弥补民间组织的不足。对政府而言,民间组织可以在许多方面弥补政府所不及或不适进入的领域,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去解决政府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可以动员更多的民众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显示,民间组织的效率越高,行为越活跃,给予社会需要服务的各方面支持越多,对社会问题的释解越有积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民间组织的存在价值与政府的目标是相通的、一致的,因此政府应该加强与民间组织的伙伴关系,鼓励全社会关注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民间组织也应该有意识地加强与政府的互动,不断发展与完善自身,利用更多的机会向政府表达民众的意愿,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增强组织的活力。事实证明,民间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创造,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所能实现的,没有民间组织的各种努力,就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合作。民间组织与政府是互动的、互补的、相互依存、也是相互牵制的,双方结成“伙伴关系”,相互合作的结果将会是双方共同受益,整个社会都得到好处。根据中国民间组织目前发育不充分、不成熟的现实,政府对民间组织的态度与做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有了较大改变,但政府依然扮演着社会经济领域里的最强有力和最权威的角色。民间组织建设所需

  要的人员、资金等在初期阶段将主要依靠政府来提供,同政府体制交织在一起的各类社会组织的改革也需要政府主持与推动。对此政府部门可以而且应该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培育和扶持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与民间组织建立起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参考文献:[1]赵黎青.关于中国非政府组织建设的几个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0,(4):7376.[2]景天魁.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十四: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P>  解析我国为应对疫情下的经济所采取的

  财政政策

  摘要: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至2022年疫情仍在持续,在这段时间中,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范围、程度都是史无前例之大,影响时间也在持续加长,这不仅给中国经济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灾难。与此同时,我国为减小疫情带来的损失,迅速出台各项政策,包括局部地区封控管理、企业停产停工、人民居家隔离等强效有力的防控措施,但同时,因为企业生产经营停滞,我国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断崖式下跌。为减小疫情的负面影响,国家快速启动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手段重启经济、恢复经济。本文通过具体分析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效果,进行总结,从而提升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疫情,财政政策,经济

  一.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2020年疫情来势汹汹,我国各个产业都受到了较大影响,企业停工停产、城市社区封闭管理等严格隔离措施,让我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1、疫情对第一产业的影响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石,而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以及各种封控措施的紧急执行,使得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受阻、蔬菜水果无法进入市场进行买卖,家禽养殖和蔬菜种植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蔬菜水果腐烂、家禽养畜宰杀掩埋等等。

  2、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对于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第二产业来说,实际情况并不很乐观。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绝大部分甚至低于2008年时经济危机的水平,创造出了历史以来新低。

  并且2002年2月份的PMI指数中生产分项从51.4下降到27.8,与经济危机时工业同比增速跌幅相比,2020年2月份的工业增速跌幅应该在12%左右。

  3、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对于从需求端受到直接冲击的第三产业影响最大,其中仓储、房地产、旅游、餐饮、线下娱乐等行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一季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与2019年四季度相比,其差距较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差距值分别为-11.1%、-8.9%、3.3%、-1.5%和-0.8%,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差异为4.7%和0.9%。而这些产业加在一起已经占到GDP的36%。并且在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国内GDP净损失就已达到约1万亿元左右。

  二.国家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及效果分析

  在疫情的巨大影响下,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的要求更高。因此,在2020年,政府通过动用大规模减税降费、优化支出安排、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提升专项债规模等等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工具,尽力减小疫情对国内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损失。

  在减税降费方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在疫情防控保供、稳外贸扩内需、企业复工复产等多个领域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其金额已超过2.6万亿元。

  大力提高赤字率也是政府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行的措施主要有发行1万亿特别抗疫国债和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等等。

  建立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的转移支付机制,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缩短财政政策执行时滞,实行这一机制之后,与2020年的大部分省区相比,政策基金到达基层的时间几乎快了两周左右。

  通过2020年出台与实施的这些财政政策,2021年的预算赤字率为3.2%,赤字规模为3.57万亿元,均低于2020年。

  除此之外,我国也提出了加大投入基础设施资金力度的财政政策。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为拉动经济复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提出要加快发展对5G基站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和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

  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其扩张的属性,因此我国政府借助这一属性通过直接增加投资规模,并与社会资本合作等融资方式,从而通过财政政策乘数进一步带动民间投资。

  在外贸方面,我国财政政策也有很多作用。在疫情期间,我国的进出口企业的外贸活动受到了巨大的阻力与冲击,所以,我国主要通过实施出口退税和进口贴息等政策减小外贸、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等。我国还对因疫情原因的一年内复运进境的货物,不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并退还出口关税。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都是为了稳定外贸企业信心,减少企业损失,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三.国家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及效果分析

  通过前文的具体描述,我们看到了我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必要性。在疫情大考面前,我国政府在短期内通过研究,迅速推出一系列的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如提高国内政府债务率,适当扩大政府的财政赤字,加大国内国债发行额度,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等措施,高效率地补充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政府在应对疫情期间的财政实力,为经济复苏提供了稳固支持。

  在疫情期间,我国也从财政贴息、政府债务管理、收支安排等多角度出发,出台多项全国性、地方性财政政策,包括抬升杠杆率等等,但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控制相关风险,并持续关注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监督财政的可持续性。但在一系列措施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财政支出形成实物进度较慢的问题,未来还需继续努力。

  疫情的爆发对各国经济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与冲击,但我国政府通过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内财政政策的优势以及有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既有效防控

  了疫情,又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从而确保了人民的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廖茂林,张明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4):25-33.

  [2]周子轩,曹永东,郝焕荣.疫情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应对与政策效应评估[J].财政监督,2021,(23):82-87.

  [3]贾康,苏京春,郭金.新冠疫情以来财政政策落实“六稳”评价[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22(03):27-44.

  [4]陈言,黄少安.国际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0,(05):14-21.

  [5]李涛.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国内财政政策的几点建议[J].当代会计,2021,(02):126-127.

  作者信息:候照敏女(2002.09.22)籍贯:山东省德州市陵县梅镇湾头村籍贯所在地邮编:253509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学历:大学本科职称:无

推荐访问: 疫情的财政政策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影响 财政政策 疫情 非营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