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心得体会 > 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13篇

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13篇

时间:2022-11-08 17:20:04 来源:网友投稿

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13篇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总1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13篇,供大家参考。

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13篇

篇一: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总1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十四五”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建设一个现代化中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但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让我们的国家富强又美丽,让我们的生活富足又惬意。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命共同体决定了和谐共生则存,冲突对立则亡。对大自然肆意妄为最终也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只有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场深刻革命,需要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健全的机制来产生动力、提供保障;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树立“一盘棋”思想,认真落实顶层设计,凝聚强大力量,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文化体系是基础,生态经济体系是关键,目标责任体系是抓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安全体系是底线。五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体系,缺一不可。我们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我们要发扬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坚定意志、持之以恒,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群众共享美丽中国建设的硕果。

  

  

篇二: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要立足金塔土地光热丰富的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以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为思路以建基地抓园区树品牌重培训活机制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建设专业乡村组和示范园区做大做强优势葡萄香梨红枣枸杞苁蓉等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色林果中药材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加强农商农企农超对接推动互联行动建设高效的林业生态产业促进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致富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绿色生态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生态文明已上升为基本国策。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进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绿色生态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纲领和行动指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1

  党的xx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就是要深刻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按照“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努力构筑安全的生态屏障、高效的生态经济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三大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态支持和保障。结合全县党政领导干部研讨班的学习体会和我县林业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是要在造林绿化上发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面貌。金塔地处荒漠边缘,干旱缺水、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和防沙治沙重点区域。

  要立足县情,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遵循工程建设和自然修复并重的原则,持之以恒地开展绿洲外围封滩育林育草、绿洲内部植树造林、风沙沿线重点治理工作。组织实施好城镇乡村防护林、绿色通道、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面义务植树活动,构筑较为完善的安全绿色生态屏障体系,保障金塔绿洲生态安全,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在促农增收上发力,做大做强特色林果产业。要立足金塔土地、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以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为思路,以建基地、抓园区、树品牌、重培训、活机制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建设专业乡、村、组和示范园

  1

  区,做大做强优势葡萄、香梨、红枣、枸杞、苁蓉等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色林果、中药材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加强农商、农企、农超对接,推动“互联网+”行动,建设高效的林业生态产业,促进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要在胡杨品牌上发力,精心打造生态文化基地。金塔是汉简的故乡、航天的摇篮,“胡杨”精神传承不息。要围绕“四湖一溪一渠”、“四路一区一村”文化旅游综合提升和潮湖胡杨森林公园、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拦河湾国家沙漠公园建设,深入开展“共植胡杨、共享绿色”为主题的胡杨认栽认领活动,丰富“胡杨”精神,传承“胡杨”文化,以建设戈壁明珠城,酒嘉后花园为目标,建设“胡杨”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基地,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四是要在深化改革上发力,完善林业发展机制体制。围绕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大胆改革不利于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陈规陋习。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林业事业,着力构建智慧林业及大数据平台,完善扶持、服务林业发展的政策、金融、保险、技术等保障体系,激活林业生产要素,挖掘林业发展潜力,建立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五是在依法治林上发力,切实保障林业成果安全。依法治林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要坚定不移的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利用法律武器,加大护林管林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垦滥占林地等林政案件的查处。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森林资源保护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坚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确保林业建设成果安全。

  六是在加强宣传上发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创新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引导全民、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营造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浓厚社会氛围。要利用万亩胡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园区、美丽乡村

  2

  等创建活动,大力倡导推广绿色生活理念和方式,引导全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向节俭、低碳、文明、健康转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金塔。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2

  中共xx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将带领中国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奔向共和国“第一个百年目标”。具体说来,“创新发展”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协调发展”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绿色发展”让生态文明建设首入五年规划,“开放发展”要求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共享发展”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一句话,这些着眼于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发展理念,在我们憧憬的幸福之路上,必不可少。

  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才能不断发展;违背规律、逆势而动,不仅难以发展,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曾经有过大跃进之类的历史教训,也有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那么,如何让经济发展不偏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么一个发展轨迹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规律不饶人,规律教训人,规律惩罚人,规律也奖励人,无论是创新发展、还是协调发展,无论是绿色发展、还是开放发展,要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必须遵循规律,做到顺势而为。

  当前,在遵循经济规律、实现创新发展上,许多同志对规律的研究不深、认识不足,经济工作中存在大量不尊重、不顺应规律的现象。比如,近年来,有的地方“饥不择食”,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投资商来者不拒。对项目不作环保评价和论证,明知是污染和落后项目也照常引进;或绕开环保审批关,等“生米煮成了熟饭”才去走过场;或降低环保门槛并以此作为优惠政策等。如

  3

  此招商引资,不仅损害了环境,伤了群众的心,更给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此种现象之所以频繁发生,就是决策程序缺乏科学设计、决策偏离地方发展规律、决策后果没有责任追溯密切相关。君不见,有的领导上任伊始,便要拼政绩、树形象,抓招商引资常走“捷径”。尤其是一些“三拍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领导干部,将个人的主观意愿凌驾于组织之上,不懂规划,不懂经济,不遵循发展规律,盲目仓促上项目,导致不少引进的企业“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甚至是“幼年夭折”“中年退休”。为了片面追求gdp,而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为了追求所谓招商引资的“政绩”,而不惜违背规律、逆势而动,甚至冲破政策红线;为了短期利益,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等弊政着实令人心疼。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果一些地方还在“速度情结”驱动下,“搞强刺激、踩大油门、换挡不调速”,就难免出“事故”,它所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刺激出来的“高速度”也会昙花一现。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尊重经济步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既理性面对增速换挡,坚持区间调控,保持“平常心”,又顺应新常态下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坚持定向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持“进取心”,才能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民生改善、就业充分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发展。一句话,我们要的发展,必须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速度+质量=效益”的发展结果。

  xx届五中全会落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将成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最大亮点,接下来就需要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共同做好“落实”这篇大文章了。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3

  xx届五中全会对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推动绿色发展,筑牢安全屏障等新要

  4

  求和新任务。绿色发展理念为今后林业改革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指明了方向,将成为今后林业发展的总方针。

  一、绿色发展,推动实现“美丽中国”

  过去的30多年,我们国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并成为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特别是最近发生的大面积、长时间的严重雾霾,不仅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了伤害,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很多人都谈霾色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不仅仅是在宣示一种发展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行动纲领,勾画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路径。绿色发展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要义和核心内容,不仅表明了我国政府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而且表明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回归其根本目的的明确要求,同时也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特别是关于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和质量总体改善战略目标的确立,凸显了生态环境保护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

  我相信,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为我们描绘的美丽中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

  二、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

  5

  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要通过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三、绿色发展,林业行业大有可为

  据统计,目前我国木材年消耗量近5亿立方米,国内采伐量约为2.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50%。受国内禁伐、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预计到20xx年,我国木材需求量约为8亿立方米,缺口将达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65%左右。

  当前,我国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供应不足的国家,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与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期待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迫切需求,今后我国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按照规划,到20xx年,全国森林面积比20xx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xx年增加1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23%和151亿立方米。

  “十三五”期间林业行业应该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任

  6

  务,努力增绿增质增效,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作为绿色发展大战略的主要实施者,我们将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作为。

  7

  

  

篇三: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雾霾少了”“环境美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生态好,发展才会更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背后,是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坚定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擦亮”蓝天走绿色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擦亮”蓝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态环境保护看成是给发展“拖后腿”,而是将绿色发展作为新机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之路。

  在河北省迁安市的市标广场,用不锈钢打造的“铁原子”城市雕塑静默矗立。迁安拥有丰富铁矿,一度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钢铁让当地人富了起来,也曾让当地群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

  去产能成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之策。自2014年以来,“钢城”迁安累计压减1000万吨铁、1000万吨钢的产能。同时,当地钢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

  品,提升钢铁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近几年,迁安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迁安市的绿色转型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3.4%。

  “蓝天白云更多,清新空气常在”正成为现实。今年1-9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2%,一些城市已经较大幅度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保卫碧水壮士断腕动真格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往,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导致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近年来,随着大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逐渐增多,餐饮客栈服务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基础薄弱,以致污染日益加重。

  为还“母亲湖”一份健康,近几年,大理壮士断腕,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攻坚战。2017年4月,洱海迎来史上最严整治,洱海核心区所有餐饮、客栈一律暂停营业,配合整改。2018年6月,4400多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实现了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动真格也见了真效果。随着整治工作不断推进,洱海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2017年洱海水质实现6个月Ⅱ类,2018、2019年连续两年洱海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今年1至5月洱海水质为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助推了全域旅游发展,2019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41亿多元,均实现同比增长。

  应该说,水污染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向水污染宣战,应成为个人、社会、政府的共识。一方面,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违建项目,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

  守护净土精准治污下功夫

  富饶肥沃的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才能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地域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

  在治理上就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修复,避免盲目“一刀切”。

  保障耕地安全,才能“吃得放心”。目前,我国已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未来,还要将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才能“住得安心”。要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做好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和评估。对存在污染风险的地块,不一定急于修复、急于使用,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坚决不用,特别是不能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离不开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保障,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监督。由于土壤污染的特点使得其很难引起关注,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的科普与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都是受益者。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汇聚全社会的磅礴力量,久久为功向前进,我们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篇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悟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一篇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

  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二篇

  习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

  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举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三篇

  习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篇五: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1党的xx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就是要深刻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按照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努力构筑安全的生态屏障、高效的生态经济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三大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态支持和保障。结合全县党政领导干部研讨班的学习体会和我县林业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是要在造林绿化上发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面貌。金塔地处荒漠边缘,干旱缺水、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和防沙治沙重点区域。

  要立足县情,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遵循工程建设和自然修复并重的原则,持之以恒地开展绿洲外围封滩育林育草、绿洲内部植树造林、风沙沿线重点治理工作。组织实施好城镇乡村防护林、绿色通道、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面义务植树活动,构筑较为完善的安全绿色生态屏障体系,保障金塔绿洲生态安全,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在促农增收上发力,做大做强特色林果产业。要立足金塔土地、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富

  —1—

  民增收为目标,以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为思路,以建基地、抓园区、树品牌、重培训、活机制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建设专业乡、村、组和示范园区,做大做强优势葡萄、香梨、红枣、枸杞、苁蓉等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色林果、中药材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加强农商、农企、农超对接,推动互联网+行动,建设高效的林业生态产业,促进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要在胡杨品牌上发力,精心打造生态文化基地。金塔是汉简的故乡、航天的摇篮,胡杨精神传承不息。要围绕四湖一溪一渠、四路一区一村文化旅游综合提升和潮湖胡杨森林公园、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拦河湾国家沙漠公园建设,深入开展共植胡杨、共享绿色为主题的胡杨认栽认领活动,丰富胡杨精神,传承胡杨文化,以建设戈壁明珠城,酒嘉后花园为目标,建设胡杨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基地,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四是要在深化改革上发力,完善林业发展机制体制。围绕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大胆改革不利于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陈规陋习。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林业事业,着力构建智慧林业及大数据平台,完善扶持、服务林业发展的政策、金融、保险、技术等保障体系,激活林业生产要素,挖掘林业发展潜力,建立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五是在依法治林上发力,切实保障林业成果安全。依法治林

  —2—

  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要坚定不移的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利用法律武器,加大护林管林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垦滥占林地等林政案件的查处。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森林资源保护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坚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确保林业建设成果安全。

  六是在加强宣传上发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创新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引导全民、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营造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浓厚社会氛围。要利用万亩胡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园区、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大力倡导推广绿色生活理念和方式,引导全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向节俭、低碳、文明、健康转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金塔。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2中共xx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将带领中国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奔向共和国第一个百年目标。具体说来,创新发展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协调发展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绿色发展让生态文明建

  —3—

  设首入五年规划,开放发展要求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共享发展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一句话,这些着眼于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发展理念,在我们憧憬的幸福之路上,必不可少。

  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才能不断发展;违背规律、逆势而动,不仅难以发展,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曾经有过大跃进之类的历史教训,也有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那么,如何让经济发展不偏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么一个发展轨迹。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规律不饶人,规律教训人,规律惩罚人,规律也奖励人,无论是创新发展、还是协调发展,无论是绿色发展、还是开放发展,要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必须遵循规律,做到顺势而为。

  当前,在遵循经济规律、实现创新发展上,许多同志对规律的研究不深、认识不足,经济工作中存在大量不尊重、不顺应规律的现象。比如,近年来,有的地方饥不择食,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投资商来者不拒。对项目不作环保评价和论证,明知是污染和落后项目也照常引进;或绕开环保审批关,等生米煮成了熟饭才去走过场;或降低环保门槛并以此作为优惠政策等。如此招商引资,不仅损害了环境,伤了群众的心,更给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此种现象之所以频繁发生,就是决策程序缺乏科学设计、决

  —4—

  策偏离地方发展规律、决策后果没有责任追溯密切相关。君不见,有的领导上任伊始,便要拼政绩、树形象,抓招商引资常走捷径。尤其是一些三拍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领导干部,将个人的主观意愿凌驾于组织之上,不懂规划,不懂经济,不遵循发展规律,盲目仓促上项目,导致不少引进的企业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甚至是幼年夭折中年退休。为了片面追求gdp,而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为了追求所谓招商引资的政绩,而不惜违背规律、逆势而动,甚至冲破政策红线;为了短期利益,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等弊政着实令人心疼。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果一些地方还在速度情结驱动下,搞强刺激、踩大油门、换挡不调速,就难免出事故,它所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刺激出来的高速度也会昙花一现。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尊重经济步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既理性面对增速换挡,坚持区间调控,保持平常心,又顺应新常态下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坚持定向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持进取心,才能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民生改善、就业充分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发展。一句话,我们要的发展,必须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速度+质量=效益的发展结果。

  xx届五中全会落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将成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最大亮点,接下来就需要自上而

  —5—

  下、上下联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共同做好落实这篇大文章了。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3xx届五中全会对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推动绿色发展,筑牢安全屏障等新要求和新任务。绿色发展理念为今后林业改革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指明了方向,将成为今后林业发展的总方针。

  一、绿色发展,推动实现美丽中国过去的30多年,我们国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并成为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特别是最近发生的大面积、长时间的严重雾霾,不仅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了伤害,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很多人都谈霾色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不仅仅是在宣示一种发展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行动纲领,勾画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路径。绿色发展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要义和核心内容,不仅表明了我国政府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而且表明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回归其根本目的的明确要求,同时也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特别是

  —6—

  关于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和质量总体改善战略目标的确立,凸显了生态环境保护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

  我相信,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为我们描绘的美丽中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

  二、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要通过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

  —7—

  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三、绿色发展,林业行业大有可为据统计,目前我国木材年消耗量近5亿立方米,国内采伐量约为2.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50%。受国内禁伐、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预计到20xx年,我国木材需求量约为8亿立方米,缺口将达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65%左右。当前,我国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供应不足的国家,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与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期待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迫切需求,今后我国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按照规划,到20xx年,全国森林面积比20xx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xx年增加1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23%和151亿立方米。十三五期间林业行业应该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任务,努力增绿增质增效,加快推进林业现

  —8—

  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作为绿色发展大战略的主要实施者,我们将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作为。

  —9—

  

  

篇六: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目标以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为思路以建基地抓园区树品牌重培训活机制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建设专业乡村组和示范园区做大做强优势葡萄香梨红枣枸杞苁蓉等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色林果中药材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加强农商农企农超对接推动互联网行动建设高效的林业生态产业促进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致富

  心得体会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1党的xx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就是要深刻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按照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努力构筑安全的生态屏障、高效的生态经济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三大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态支持和保障。结合全县党政领导干部研讨班的学习体会和我县林业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一是要在造林绿化上发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面貌。金塔地处荒漠边缘,干旱缺水、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和防沙治沙重点区域。要立足县情,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遵循工程建设和自然修复并重的原则,持之以恒地开展绿洲外围封滩育林育草、绿洲内部植树造林、风沙沿线重点治理工作。组织实施好城镇乡村防护林、绿色通道、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面义务植树活动,构筑较为完善的安全绿色生态屏障体系,保障金塔绿洲生态安全,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在促农增收上发力,做大做强特色林果产业。要立足金塔土地、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以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为思路,以建基地、抓园区、树品牌、重培训、活机制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建设专业乡、村、组和示范园区,做大做强优势葡萄、香梨、红枣、枸杞、苁蓉等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色林果、中药材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加强农商、农企、农超对接,推动互联网+行动,建设高效的林业生态产业,促进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要在胡杨品牌上发力,精心打造生态文化基地。金塔是汉简

  的故乡、航天的摇篮,胡杨精神传承不息。要围绕四湖一溪一渠、四路一区一村文化旅游综合提升和潮湖胡杨森林公园、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拦河湾国家沙漠公园建设,深入开展共植胡杨、共享绿色为主题的胡杨认栽认领活动,丰富胡杨精神,传承胡杨文化,以建设戈壁明珠城,酒嘉后花园为目标,建设胡杨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基地,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四是要在深化改革上发力,完善林业发展机制体制。围绕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大胆改革不利于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陈规陋习。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林业事业,着力构建智慧林业及大数据平台,完善扶持、服务林业发展的政策、金融、保险、技术等保障体系,激活林业生产要素,挖掘林业发展潜力,建立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五是在依法治林上发力,切实保障林业成果安全。依法治林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要坚定不移的贯彻依法治国

  方略,利用法律武器,加大护林管林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垦滥占林地等林政案件的查处。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森林资源保护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坚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确保林业建设成果安全。

  六是在加强宣传上发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创新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引导全民、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营造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浓厚社会氛围。要利用万亩胡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园区、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大力倡导推广绿色生活理念和方式,引导全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向节俭、低碳、文明、健康转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金塔。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2中共xx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

  点的集中体现。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将带领中国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奔向共和国第一个百年目标。具体说来,创新发展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协调发展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绿色发展让生态文明建设首入五年规划,开放发展要求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共享发展就是要让全体人

  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一句话,这些着眼于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发展理念,在我们憧憬的幸福之路上,必不可少。

  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才能不断发展;违背规律、逆势而动,不仅难以发展,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曾经有过大跃进之类的历史教训,也有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那么,如何让经济发展不偏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么一个发展轨迹?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规律不饶人,规律教训人,规律惩罚人,规律也奖励人,无论是创新发展、还是协调发展,无论是绿色发展、还是开放发展,要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必须遵循规律,做到顺势而为。

  当前,在遵循经济规律、实现创新发展上,许多同志对规律的研究不深、认识不足,经济工作中存在大量不尊重、不顺应规律的现象。比如,近年来,有的地方饥不择食,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投资商来者不拒。对项目不作环保评价和论证,明知是污染和落后项目也照常引进;或绕开环保审批关,等生米煮成了熟饭才去走过场;或降低环保门槛并以此作为优惠政策等。如此招商引资,不仅损害了环境,伤了群众的心,更给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此种现象之所以频繁发生,就是决策程序缺乏科学设计、决策偏离地方发展规律、决策后果没有责任追溯密切相关。君不见,有的领导上任伊始,便要拼政绩、树形象,抓招商引资常走捷径。尤其是一些三拍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领导干部,将个人的主观意愿凌驾于组织之上,不懂规划,不懂经济,不遵循发展规律,

  盲目仓促上项目,导致不少引进的企业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

  治理,甚至是幼年夭折中年退休。为了片面追求gdp,而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为了追求所谓招商引资的政绩,而不惜违背规律、逆势而动,甚至冲破政策红线;为了短期利益,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等弊政着实令人心疼。

  xx届五中全会落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将成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最大亮点,接下来就需要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共同做好落实这篇大文章了。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3xx届五中全会对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推动绿色发展,筑牢安全屏障等新要求和新任务。绿色发展理念为今后林业改革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指明了方向,将成为今后林业发展的总方针。一、绿色发展,推动实现美丽中国过去的30多年,我们国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并成为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特别是最近发生的大面积、长时间的严重雾霾,不仅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了伤害,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很多人都谈霾色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不仅仅是在宣示一种发展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行动纲领,勾画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路径。绿色发展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要义和核心内容,不仅表明了我国政府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而且表明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回归其根本目的的明确要求,同时也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特别是关于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和质量总体改善战略目标的确立,凸显了生态环境保护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我相信,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为我们描绘的美丽中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

  二、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要通过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三、绿色发展,林业行业大有可为据统计,目前我国木材年消耗量近5亿立方米,国内采伐量约为2.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50%。受国内禁伐、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预计到xx年,我国木材需求量约为8亿立方米,缺口将达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65%左右。当前,我国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供应不足的国家,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与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期待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迫切需求,今后我国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

  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按照规划,到xx年,全国森林面积比xx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xx年增加1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23%和151亿立方米。

  十三五期间林业行业应该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任务,努力增绿增质增效,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作为绿色发展大战略的主要实施者,我们将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作为。内容仅供参考

  

  

篇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1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出于对等状态。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二、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日常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推进

  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我们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2

  生态文明是一种千古传承的优秀文化。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经济区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载体,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

  到规律的惩罚。因此,在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层关系: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

  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使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笔者记得看过一部电影《天下无贼》,里面有人问“21世纪什么最贵?”电影桥段中答案是“人才”。我想大家对这并不陌生。人才确实重要,但是一直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打的时代发展到

  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国家乃至这个地球,发展中带来的负面效应,资源、能源、环境这些越来越阻碍我们进步的步伐,不,应该是我们前进的步伐严重影响了环境、自然的规律,资源的锐减,能源的紧缺,环境的破坏,自然规律的更张,这一些都亟待我们去解决。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始终贯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是未来国家乃至全球共同的建设目标,因为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建设美好家园的基础。

  我们“真爱自然,保护生态”。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保护好各种资源,珍惜资源。要科学发展,科学利用,集约高效利用。二是合理规划、调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三是开发与治理并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得提高各方面资源开发能力。开发新能源,才能永不落后,细水长流,同时要综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等。

  笔者认为无论是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还是调整产业布局、机构,最后目的就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4

  今年,x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重点解决乡村建设脏乱差、人无厕、畜无圈、饮食不卫生等问题。

  为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村,全省投资10亿多元。随着这项建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村得以建成,许多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怀着想要深入了解身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心情,我来到了位于海口演丰镇的'曲口生态文明村。从海口驱车20公里左右,沿途就可以看到去演丰镇的路标。演丰曲口片区,包括环东寨港的演东、山尾、演

  中、演海、边海5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1841户、6163人,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这里,就像进了乡村公园,连路边的路牌都花费了一番心思,木头做成的各种路牌不仅美观、大方,其造型更有味道,采用的是犁、船舵等造型,将海边农村的特色展现了出来。

  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他们的住所。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真的不相信该地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居然这样好,甚至可以与城市相比较。红白砖瓦所砌的两层小楼,楼前种植的绿树,二者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协调。进入楼内细细观看,可以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配有电视、音响、dvd等全套的家用电器设备。茶余饭后,三两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便成了他们的消遣方式之一。漫步于村中,我看到有的孩子在尽情嬉戏,有的人在织渔网,而有的人则出海捕鱼。从村民的口中得知,出海捕鱼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一年下来,村民们每户年收入约为3~5万。如此而来,每个村民都成了小富翁。对比于过去,这里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缺水、缺电、出入交通不便成了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但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村民们可以正常用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电视画面,可以通过笔直的公路来往于城乡之间。

  在演丰镇,无人不知红树林。当我来到红树林时,我立刻就被红树林的天然美所震撼。一丛丛浓密的树叶覆盖在水面上,每当微风吹拂,树冠的那一抹翠绿便随波荡漾。当地人亲昵地称其为“海底森林”。据介绍,红树林是奇特的植物景观,是生长在海南热带海边滩涂的一种特有的植物群落。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能防浪护航,又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由于该地红树林生长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所以不少游人听说红树林后都慕名前来观看。演丰镇就抓住这个契机结合当地4XX年前因地震而形成的“海底村庄”等独特历史、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为旅游资源。游览红树林、吃着海鲜,看着乡村美景,城里人乐了,村里人腰包鼓了。我不得不佩服演丰镇人的商业头脑。

  曲口盛产膏蟹、虾、剪刀贝、泥蚶、石斑鱼、牡蛎和黄蟮等多种

  名优海鲜,“曲口海鲜”成为宾宴上的佳肴,名声远播。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了解到演丰镇在XX年开展生态游后,海口市演丰镇接待客人在30万人左右,海外客人1.5万人次。旅游全收入3050万元,农家乐和渔家乐收入200万元,旅行社收入500万元,政府第三产业税收达5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8元,比开发前净增收达500多元。解决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500人以上就业,从事旅游项目经营的农户达300户,全镇直接参加旅游就业的人数200人。

  经过此次游览曲口生态文明村,我受益匪浅。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5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

  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

  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XX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

  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

  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篇八: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

  绿色生态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生态文明已上升为基本国策。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进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绿色生态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纲领和行动指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1

  党的xx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就是要深刻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按照“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努力构筑安全的生态屏障、高效的生态经济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三大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态支持和保障。结合全县党政领导干部研讨班的学习体会和我县林业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是要在造林绿化上发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面貌。金塔地处荒漠边缘,干旱缺水、风大沙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和防沙治沙重点区域。

  要立足县情,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遵循工程建设和自然修复并重的原则,持之以恒地开展绿洲外围封滩育林育草、绿洲内部植树造林、风沙沿线重点治理工作。组织实施好城镇乡村防护林、绿色通道、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面义务植树活动,构筑较为完善的安全绿色生态屏障体系,保障金塔绿洲生态安全,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在促农增收上发力,做大做强特色林果产业。要立足金塔土地、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以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为思路,以建基地、抓园区、树品牌、重培训、活机制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建设专业乡、村、组和示范园

  1

  区,做大做强优势葡萄、香梨、红枣、枸杞、苁蓉等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色林果、中药材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加强农商、农企、农超对接,推动“互联网+”行动,建设高效的林业生态产业,促进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要在胡杨品牌上发力,精心打造生态文化基地。金塔是汉简的故乡、航天的摇篮,“胡杨”精神传承不息。要围绕“四湖一溪一渠”、“四路一区一村”文化旅游综合提升和潮湖胡杨森林公园、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拦河湾国家沙漠公园建设,深入开展“共植胡杨、共享绿色”为主题的胡杨认栽认领活动,丰富“胡杨”精神,传承“胡杨”文化,以建设戈壁明珠城,酒嘉后花园为目标,建设“胡杨”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基地,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四是要在深化改革上发力,完善林业发展机制体制。围绕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大胆改革不利于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陈规陋习。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林业事业,着力构建智慧林业及大数据平台,完善扶持、服务林业发展的政策、金融、保险、技术等保障体系,激活林业生产要素,挖掘林业发展潜力,建立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五是在依法治林上发力,切实保障林业成果安全。依法治林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要坚定不移的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利用法律武器,加大护林管林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垦滥占林地等林政案件的查处。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森林资源保护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坚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确保林业建设成果安全。

  六是在加强宣传上发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创新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引导全民、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营造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浓厚社会氛围。要利用万亩胡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园区、美丽乡村

  2

  等创建活动,大力倡导推广绿色生活理念和方式,引导全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向节俭、低碳、文明、健康转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金塔。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2

  中共xx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将带领中国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奔向共和国“第一个百年目标”。具体说来,“创新发展”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协调发展”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绿色发展”让生态文明建设首入五年规划,“开放发展”要求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共享发展”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一句话,这些着眼于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发展理念,在我们憧憬的幸福之路上,必不可少。

  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才能不断发展;违背规律、逆势而动,不仅难以发展,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曾经有过大跃进之类的历史教训,也有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那么,如何让经济发展不偏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么一个发展轨迹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规律不饶人,规律教训人,规律惩罚人,规律也奖励人,无论是创新发展、还是协调发展,无论是绿色发展、还是开放发展,要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必须遵循规律,做到顺势而为。

  当前,在遵循经济规律、实现创新发展上,许多同志对规律的研究不深、认识不足,经济工作中存在大量不尊重、不顺应规律的现象。比如,近年来,有的地方“饥不择食”,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投资商来者不拒。对项目不作环保评价和论证,明知是污染和落后项目也照常引进;或绕开环保审批关,等“生米煮成了熟饭”才去走过场;或降低环保门槛并以此作为优惠政策等。如

  3

  此招商引资,不仅损害了环境,伤了群众的心,更给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此种现象之所以频繁发生,就是决策程序缺乏科学设计、决策偏离地方发展规律、决策后果没有责任追溯密切相关。君不见,有的领导上任伊始,便要拼政绩、树形象,抓招商引资常走“捷径”。尤其是一些“三拍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领导干部,将个人的主观意愿凌驾于组织之上,不懂规划,不懂经济,不遵循发展规律,盲目仓促上项目,导致不少引进的企业“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甚至是“幼年夭折”“中年退休”。为了片面追求gdp,而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为了追求所谓招商引资的“政绩”,而不惜违背规律、逆势而动,甚至冲破政策红线;为了短期利益,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等弊政着实令人心疼。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果一些地方还在“速度情结”驱动下,“搞强刺激、踩大油门、换挡不调速”,就难免出“事故”,它所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刺激出来的“高速度”也会昙花一现。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尊重经济步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既理性面对增速换挡,坚持区间调控,保持“平常心”,又顺应新常态下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坚持定向调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持“进取心”,才能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民生改善、就业充分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发展。一句话,我们要的发展,必须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速度+质量=效益”的发展结果。

  xx届五中全会落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将成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最大亮点,接下来就需要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共同做好“落实”这篇大文章了。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心得体会篇3

  xx届五中全会对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推动绿色发展,筑牢安全屏障等新要

  4

  求和新任务。绿色发展理念为今后林业改革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指明了方向,将成为今后林业发展的总方针。

  一、绿色发展,推动实现“美丽中国”

  过去的30多年,我们国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并成为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特别是最近发生的大面积、长时间的严重雾霾,不仅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了伤害,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很多人都谈霾色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不仅仅是在宣示一种发展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行动纲领,勾画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路径。绿色发展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要义和核心内容,不仅表明了我国政府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而且表明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回归其根本目的的明确要求,同时也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特别是关于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和质量总体改善战略目标的确立,凸显了生态环境保护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

  我相信,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为我们描绘的美丽中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

  二、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

  5

  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要通过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三、绿色发展,林业行业大有可为

  据统计,目前我国木材年消耗量近5亿立方米,国内采伐量约为2.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50%。受国内禁伐、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预计到20xx年,我国木材需求量约为8亿立方米,缺口将达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65%左右。

  当前,我国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生态产品供应不足的国家,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与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期待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迫切需求,今后我国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按照规划,到20xx年,全国森林面积比20xx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xx年增加1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23%和151亿立方米。

  “十三五”期间林业行业应该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任

  6

  务,努力增绿增质增效,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作为绿色发展大战略的主要实施者,我们将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作为。

  7

  

  

篇九: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专题研讨班学习心得体会

  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市的可持续发展,要贯彻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所谓“绿色发展”,就是指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简言之,就是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消费方式、绿色生活方式。

  通过这次专题研讨班的专题教学,启发本人思考,要实现我市工业绿色化之路,必须坚持三点。第一,从观念上说,要培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第二,从制度上说,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第三,从措施上说,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是“求温饱”,顾不上生态环境,为了多打粮食不得不毁林开荒;现在是“求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应有之义了。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那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发展,路子一定是走歪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首先要解决发展理念问题,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

  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笔者非常感谢您浏览本资料,您在购买之前请仔细查看预览,限于笔者个人水平以及文化素养,如有不足之处请您谅解,谢谢。

  

  

篇十: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

  “十四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国心得体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十四五”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建设一个现代化中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但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让我们的国家富强又美丽,让我们的生活富足又惬意。

  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要树立人与自

  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命共同体决定了和谐共生则存,冲突对立则亡。对大自然肆意妄为最终也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

  境就是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只有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场深刻革命,需要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健全的机制来产生动力、提供保障;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树立“一盘棋”思想,认真落实顶层设计,凝聚强大力量,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确保经济

  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加快构建生态

  文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文化体系是基础,生态经济体系是关键,目标责任体系是抓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安全体系是底线。五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

  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体系,缺一不可。我们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我们要发扬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坚定意志、持之以恒,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群众共享美丽中国建设的硕果。

  

  

篇十一: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共建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

  共建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一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母亲得以生存的关键,如果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就会使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并且是一种不治之症,只会越来越虚弱,最后直至死亡。如果地球母亲没有了,人类将不复存在。保护地球母亲,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历史地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不计其数,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塑料包装物和农膜污染导致的白色污染蔓延全国各地,土地荒漠化问题每年增加,曾使得我国每年遭受的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上千万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野生动物成了世界濒危物种。

  现实地看,因为保护自然和生态而受益的地方创造了无数价值。中国的旅游胜地桂林山水、黄山、九寨沟、三亚、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哪一个不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哪一个不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让本地居民舒适安逸,还能创造无数的旅游收入,同时也为后人创造无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前提与重要特征。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携起手

  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共建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生态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两山论”给出了最优解答,为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既让绿水青山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又利用经济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将绿色生态当作最宝贵的财富,主动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宣讲员”,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为契机,深入社区、校园、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为祖国绿水青山增姿添彩,自觉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人民根本福祉,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赋予广大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保护绿水青山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争做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归根结底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表现在日

  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党员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从自己和亲朋好友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一次性用品,坚持绿色出行,参与造林绿化,认种认养认捐,将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生态建设,擦亮美好生活底色,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建设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党员干部要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让绿色中国成为“参天大树”,让老百姓在“参天大树”之下嬉笑乘凉。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以绿色生态为基底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切实做守护生态的卫士,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需要,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绿色发展更有以人为本的“温度”。同样,绿色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作为七十五亿之一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到环保运动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大自然因你我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共建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三“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在远久的古代,先哲们就提出“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等教育子孙要有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但是怎样才能社会变得和谐呢?需要有“民主法制”,“公平正

  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以及“安定有序”。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更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这些条件,创造和谐社会就不难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创造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只有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保持她那朴实真挚的美。

  《魂归可可西里》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索南达杰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光荣牺牲。我之所以非常佩服他,是因为他身为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丝毫没有架子,带头保护可可西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伍——西部工委,并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与亡命之徒搏斗。正是他的牺牲唤起了更多的人对藏羚羊的关注。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种事非常危险,还不如在家里吃喝玩乐。但是他放弃了享受,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奔波,是何等的伟大!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犯罪团伙走私国家保护动物猎隼。他们先把猎隼的眼睛用线缝起来,再放进窄小的木箱里,将猎隼运到国外。当警察救出猎隼时,发现一些猎隼的双眼因为缝上线已经红肿、发炎、溃烂,还有些猎隼翅骨骨折无法飞行,健康的不到十只,照片上的猎隼更是惨不忍睹。我的心里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罪犯怀恨入骨。如果有更多地像索南达杰一样热衷于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人该有多好啊!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猎隼无辜地受到伤害了。

  我们虽然不能像索南达杰那样为保护大自然的事业牺牲,但是我

  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大自然。节约用水,少用塑料袋或是制止危害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错的选择。只要人人都坚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将变成和谐的社会!

  

篇十二: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推荐3篇】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一篇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

  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二篇

  习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

  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举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心得感受第三篇

  习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习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篇十三: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范文(精

  选多篇)

  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4篇第1篇: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句1、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2、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__王籍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湖上徐元杰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第2篇: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至美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假期无事,偶有无聊之感,便信手拣起置于床头多日的《狼图腾》翻了几页,不由被书中所描绘的额伦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心生神往,一时竟难以释手。儿时读到北朝民歌《敕勒川》,至今记忆尤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天然壮美已经让我们这些生长于小桥流水江南的孩子向往不已。而书中额伦草原的景色居然让所有的语言文字都黯然失色:湿润碧绿的草场鲜艳欲滴,千万朵飘飞的白云亮得刺目,洁白的天鹅在明净的湖中幽幽滑行,大群水鸟在河的上空低低盘旋,羊群、马群悠闲而贪婪地啃吃着满嘴的青绿,而娇艳的芍药在一旁静静绽放。一切是如此的恬静、自然,完全是一幅世外天国的美丽长卷。而时隔二十年,草原的腾格里几乎变成了沙地的腾格里,干热的天空下,再也望不见茂密的青草,稀疏干黄的沙草地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板结沙地,像铺满了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纯白肥美的羊群已经又瘦又小,美丽的天鹅在人类的枪声下消失殆尽。合上书,心情似乎有些沉重。是什么让天堂沦丧?在额伦草原,草原—羊、牛、马—狼群—人在千百年的进化演绎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生态链:牛羊吃草,狼吃牛羊。狼使得牛羊的数量控制在草原所能承载的范围之内,所以当地的牧民既打狼,但更敬畏狼,甚至于觉得人死后能被狼吃了是一种光荣,当地人称之为“天葬”。因为他们知道,没有狼的存在,这生物链就不复存在,牛羊马群的无度繁衍将直接导致草原的枯竭,也剥夺了牧民延续发展的根本。但在七十年代后,大量外地兵团的涌入,大肆地捕杀狼群,致使这一生物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终呈现了书的结

  尾处让我们所不愿见的一幕。扼腕之余,我不禁开始重新审视人类的进化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达尔文的

  进化论认为,人类产生的根源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结果,人类在承受各种来自大自然不确定的环境压力的同时,也在不断积蓄和发展自身控制、驾驭自然的能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思想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各种人类中心主义,二是与形形色色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

  各种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乃万物之灵,凭借人类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驯化自然为我所用,一切环境问题皆可以依赖各种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坚信人乃万物之灵,人定胜天的人思想千百年来占剧着主导地位,并且一直指导着人类的实践。无论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荀子的“人‘力不若牛,疾不如马,而牛马为用,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还是当代温和人类中心主义(weakanthropocentrism)诺顿(Bryan.G.Norton)和默迪(W.H.Murdy)的说法都明确显示了这一点。而他们的论断确实也有大量的史实作为依据:原始社会人类发现并使用了火,发明了工具;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发展了种植业,避免了采集与狩猎经济的食物季节性短缺之虞,固定的居所解除了寒冷与野兽的威胁,人类似乎进入幸福的天堂;资本主义二、三百年中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创造的生产力之和。

  但是在大量鼓舞人心的证据面前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的存在:农业社

  会中,铁器的大量使用除了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环境和武装斗争的能力之外,也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被开垦为农田,频繁的战乱灾祸使植物严重破坏、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甚至出于战争或政治目的,不惜人为制造环境灾难。这些行为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原始森林消失等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古两河流域、古埃及都变成了贫脊、荒凉的不毛之地,它赖以存在的文明也都成了不可延续的文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在将人类带入新时代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暧,两极冰川融化、臭氧层破坏、核武器的存在和使用等问题,它们时时刻刻都在从根本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每一次向自然的胜利都遭到了自然无情、加倍的报复。

  人不是地球固有的主宰,他也是地球环境演变的产物。地球适合生命存在的时间相对于它现有年龄是极其短暂的,而人类的生存时间更是微乎其微,人类对地球环境演变的驾驭能力也是极其有限的,完全无视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价值,一切以人类短期经济利益为中心,即使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然环境也是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有可能加速地球适合人类生存这一时段的提前结束。

  二是与形形色色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观,它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每一主体生存发展的命运只能从其自身寻找解释,而非由于其他生物的关系决定,否认人类凌驾于自然的特权。这种思想可追溯到人类思想发展的遥远前期,老子以“道”作为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也说:“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同体”(《庄子·各物论》),他们认为人与自然万物皆源于一体,人与万物平等,人类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主宰世界的权利。20世

  纪后期,倡导人类与其他生物平等的思潮在西方兴起。20年代,德国学者史怀泽提出“敬畏生命”的思想,1981年,美国学者泰勒也在《尊重自然》一书中提出“生命中心主义”。它们的基本理论观点趋向一致,都主张自然万物拥其固有的内在价值,每一主体都有自身的意识,享有与人类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可以说生态中心主义是自宗教改革以来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宗教改革在人域范围内解决了主体平等的问题,生态平等主义则将这种平等的思想由人类推广到了整个自然界,彻底否定了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优越性,使平等和公正达到了无可拓展的广度,使人类为自身利益而部分遵循规律或直接随心所欲地利用自然环境的时代成为历史。

  但是,生态中心主义者在强调人与自然平等的时候,却忽视了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独特一员就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智力优势,否认这一点,将引发一种极端的悲观情绪,使人类在地球环境演变过程无所作为,只能听天由命。猿走出森林向人进化就是地球环境演变的结果,如果人类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不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像其他物种一样,任其自然,无所作为,人类和其他生物同样也可能走向灭亡。

  (三)比较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可见,前者过分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力量、地位和作用,相应地在价值评判上将人类自身价值凌驾于其他价值之上,认为一切非人类的价值都要服从、服务于人的价值,这种思想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不会在价值层面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后者则过分强调了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共性,人与自然在伦理道德上

  拥有同样的地位和权利,一切应以生态为中心,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与自然平等的问题,但却忽视了人类在地球环境演变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既然二者各有所长,各有其短,那我们就取其长处,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它既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无道德可言的传统观念,承认人与其它生命体都享有同样的发展机会,都是生物圈平等的成员,又强调人类智慧对自然发展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在追求自然利益的同时,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完善和永续发展。更加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有序、持续、良性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志着党在发展观上与时俱进的重大变革,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注定要成为无根之木。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呢?我们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应倡导三种态度:

  1、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然环境不是我们欲望的函数,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我们从自然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时,我们不要忘记自然母亲的恩德,更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们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我们的命运与大自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就如同心

  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2、倡导一种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纵观许多古文明的兴衰,我们发现,这些文明之所以从强盛走向衰落,是因为他们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很少或根本没有遵循生态规律,对自然界肆意开发和掠夺,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酿成文明的衰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如此,玛雅文明如此,哈巴拉文明也如此。如果说,过去的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破坏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系统,最终导致一个区域性的文明衰败,那么现在的工业文明破坏的则将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我们不要过度迷恋人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信条,实际上,现存的环境问题往往是我们对自然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结果,它的最终解决需要我们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发现和掌握生态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

  3、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几千年来,文明人足迹所过之处常常留下一片沙漠,这是文明的悲剧。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时也在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有数据显示,全球气温自1800年以来一直缓慢上升,20世纪是过去600年间最热的一个世纪。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到那个时候,也许泰坦尼克号的悲剧不会重演,但更为严重的全球性的悲剧将会不

  期而至。面对如此前景,我们必须以人类的良知、远见和气魄,采取坚实的行动,来弥补我们的前人以及我们自己对自然所犯下的过错。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谆谆告诫人们要充分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要去做破坏自然环境的蠢事。他在不朽名著《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恰恰相反地,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吕蔚2006.2.12第3篇: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人与自然心得体会昨天因事有感,突然有了这样的体会。不知对错,但应该就是有些意思的。自然与人的关系,长期以来就是一种互融互斥,偏于暧昧的、说不清的关系。人,尤其就是现代人,越来越扮演破坏者的身份,而自然,则成了受害者,然后再变成报复者。

  我们与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我们就是应尽所有的能力去保护它,其实也就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但就是,我们不应该刻意的去为了什么而去什么。自然与我们人类就是一样的,它也有生死经历。就像一个人,即使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修身养性,本着圣贤的标准去做。她最终也还就是会老去,直至死亡。地球如此,宇宙也如此。

  因为人受内心的反映,同样也在受着所有外力的作用。而自然也一样,它包罗万象,一切生物尽在其中。有喜水的,有耐热的,有好动的,有好静的。所有这一切,秉性均不同。也就产生了那些相生相克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因为没有太多个性体的思维与情感宣泄,所以瞧上去很残忍的狮子吃羊,就变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比其她生物更聪明的,更富情感的,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产生出来了。做个假设,可能人就是自然最骄傲的孩子,因为她不断的好学,向上,不断的发明着,突破着一个个极限。但就是最终这个孩子可能从得天独厚变成得意忘形了。但就是我觉得还好,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慢慢的开始悔悟了。

  不知道人类就是否能这样与自然一起相携白头,但就是生命的轨迹应该就是相同的。自然孕育了万物,它必然也受万物的反作用力。

  就好像,自然把一切生物能生存的条件都无私的进行给予的同时,也展现着它特有的如地震、海啸、火山等等的考验。

  不过即使到了天荒地老的时候,也可能又会就是一次新的开始,呵呵。第4篇: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得体会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句

  1、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2、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__王籍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远归。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湖上徐元杰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推荐访问: 推进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得体会 共生 心得体会 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