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事迹材料 > 脱贫之星事迹材料范文(5篇)

脱贫之星事迹材料范文(5篇)

时间:2023-03-13 08:00:05 来源:网友投稿

脱贫之星事迹材料范文精选五篇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引导下,在脱贫致富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凭自己的韧劲和不言弃精神,成为带头创业的脱贫之星!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篇一)

  “过几天,卖掉两只成羊,又可以有两三千元收入。我打算用这钱,把家里的苦柑园再整一整。”近日,晌午时分刚过,**又将羊群赶出放养。他开心地说,有了养羊收入,加上种植苦柑,还有两个孩子打工的收入,家里这一年多的日子,明显比以往好多了。

  今年62岁的**,家住霞浦县牙城镇凤门村卓岙自然村。早些年,他的两个孩子还未成年,妻子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需要常年服药,花费不少医疗费,让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年,**家被确定为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由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挂钩帮扶。

  “根据洪家实际情况,镇里和他共同寻找脱贫项目,制定脱贫计划,最后确定让他放养本地山羊。”牙城镇宣传委员章李聪说。

  “我早就想做点什么了,苦于家里条件太差。养羊好啊,每天只要花半天时间,还有空照顾生病的老婆,这活适合我干!”听了干部们的详细介绍,**高兴得直点头。

  发展项目确定后,镇里帮助**争取了3万元的贴息贷款。用这些钱,他买了10多只羊羔,盖起了羊圈。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仅一年多时间,他家山羊就增加到了20多只。

  “去年,我还了前一年的3万元贷款后,镇里又帮我贷了5万元。”**说,新盖羊圈钱不够,镇党委书记又支持了他4000元。章李聪介绍,镇里还给**发放了省级产业扶持资金,按家庭人口每人440元标准发放,他家共领到1 760元。

  201 7年,**又陆续卖出近20只成羊。目前,羊圈中还有大小山羊30多只。

  除了发“羊财”,在政府帮助下,**妻子的医疗费负担大大减轻,这也让他开心不已。他说,过去每个月的医疗费就要上千元,后来镇里帮助办理了特殊病种补助,“比如,以前买5盒治疗糖尿病的药就将近150元,都是自己出钱,现在同样买5盒,自己只要出23元就够了”。

  由于**脱贫意愿强烈、勤劳苦干、脱贫成绩显著,今年2月,他被评为霞浦县“脱贫之星”。

  (篇二)

  “去年一年挖野生石菖蒲和种石菖蒲,很轻松地赚到6万多元,加上其他收入,我成了全县有名的‘脱贫之星’!”3月21日,**县**镇**村农民**对笔者说。

  石菖蒲喜阴,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等作用,药用价值高,价格也高。石菖蒲呈黑色,扁圆柱形,不容易辨识。“野生石菖蒲多半生长在山间溪水沟旁或是泉流的水石间,夏天成熟,36元一公斤哩!”**介绍说。

  **今年55岁,家里有6口人,两个孩子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一年至少4万元,家庭负担重。3年前被评为精准扶贫户。

  **年初,在**县人民医院扶贫工作队的帮扶指导下,**和妻子将原来荒废的4亩茶园重新整修起来培育,又种了1.5亩苍术,养了4头猪,农闲时和妻子一起上山挖野生石菖蒲。

  “石菖蒲在阴凉湿润的环境中特别能长,一棵大的就好几斤重,到山沟里挖一天能赚400多元。”**说,挖回来的石菖蒲经过简单处理晒干,本镇有人上门收购,因特别紧俏,有的还没来得及晒干就被买走了。

  这激发了**种植石菖蒲的积极性。他流转2亩冷浸田进行试种,驻村工作队队长石峰帮忙联系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如果试种成功,亩产能有六七百公斤。**说:“石菖蒲种植技术不难,如果能成功,可年收入六七万元,到时候还能带着周边几个贫困户一起种,一起脱贫致富。”

  “脱贫主要靠自己勤俭加灵活,多想点子。一味地指望别人,是绝对脱不了贫的。”**说,虽然现在石菖蒲产业规模不大,只够孩子读书和家庭日常开支,但是他相信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走下去,一定能致富。

  (篇三)

  **镇葩坪村6组,一栋漂亮的安置房外,65岁的**与老伴张丑凡分工合作,将大红喜庆的新春对联贴上了雪白的墙面。

  “今年家里的收入很不错,过两天赶集要多打点年货,孩子们都要回来了……”**高兴地与老伴商量着置办年货。

  眼前的**家,家电齐全,粮仓里堆满了稻谷,堂屋里两盆炭火烧得正旺。

  “去年政府给我家新修了房子,敞亮干净,住得很舒服。” **说,依靠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她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今年家里有30亩藤茶,12头猪,3亩生姜,3亩红薯,前两天和老伴算了算,今年的纯收入将近10万块。”

  前些年,**可没这精气神。她和老伴身体差,常年吃药,家中又有小孩上学念书。“当时我患有严重风湿病,双腿都走不了路。再加上小孩读书也要钱,觉得看不到希望。” **家的生活一度举步维艰。

  **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经济十分困难,但是她做的选择令我们十分钦佩。”葩坪村干部龙福生告诉记者,当时**毅然决定放弃低保,选择了产业帮扶。

  “比我困难的还有很多,我有劳动能力,可以靠双手脱贫。” **说,**年,葩坪村成立藤茶合作社,她积极参加,当年就发展藤茶30亩,养殖土鸡200只,养猪4头。

  “天没亮就要起来喂猪,然后自己扒两口饭后就下地干活,寒来暑往都是这样。”大面积种植藤茶再加上养猪,对于身体欠佳的**老两口是十分吃力的事情。

  “辛苦肯定是辛苦的,但是农村人如果自己不做,土里不长地里不生,那就完了,只有勤劳才能致富。” **说,无论是告诫自己还是教育下一代,她都是这样的思想。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她家还享受了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参加藤茶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扶贫政策。

  付出终有回报。如今,**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靠种植藤茶和养猪,她家每年收入近10万元,是**年前的10倍多。

  2017年,**被评为全县“脱贫之星”。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2018年我还想再增加2亩藤茶,养10头猪,还要和老伴一起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爽朗的笑声在小山村里回荡。

  (篇四)

  **年,他被评为村里的贫困户;

  2017年他被评为“十佳脱贫之星”。四年的时间里,车溪乡**村石岭组**从一个贫困户到致富能手,在从致富能手到带动其他贫困户致富的“领头雁”,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少年困苦 自力更生

  **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靠着一亩三分地养育五个儿女,生活异常艰辛。迫于生计,1989年小学毕业后**便独身一人到**、**等地打临工、弹棉被谋生,让还是儿童的他受到了人生的磨练。

  1998年,24岁的**已经在外务工9年,但他仍然没有赚到什么钱。当年,他与本村的姑娘刘菊花结婚了,“他家太穷了,我父母当时不同意我嫁给他。”因为家中没有空余的房间,婚后夫妻俩一直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我想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样呆在家里不如出去打工,就又拉着他去了**。”

  “最难的其实是生孩子那会,没人能帮忙,我要在外跑单,顾不上他们,两个孩子出生后第三天,我老婆就开始做所有的家务活。”回忆起当年的艰难,夫妻俩不禁红了眼眶。

  脱贫之路 越走越宽

  “平时我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中央7套农业频道,我看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在外面飘着总不是个办法,家乡荒山荒地这么多,我为何不回家发展种植业,把荒山变金山?” **介绍,**年,他打定主意后和妻子回到了家乡,向亲朋好友借钱开发山地。因为家里实在穷,**年,**被评为贫困户。在乡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贷款5万元种西瓜,他和妻子刘菊花每天的时间基本都花在了瓜地里,付出总有收获,当年他买西瓜就实现了纯利润2万余元。此外,在棉被销售旺季时,**还会抽时间去**弹棉被,经过努力,他家里的人均年收入大幅提升,把原先的贷款也全部还清,**年顺利脱贫。

  **在挖土堆准备套种西瓜

  尝到种植甜头的**有了更大胆的想法,他要种脐橙。“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这么好,不用担心资金、技术问题,我脚踏实地的干还怕干不好吗?”有了干劲的**于**年承包了100余亩山地种植脐橙,并登记了家庭农场,种植脐橙6000多株。“县里每年都会举办4次技术培训会,我每次都去,对我的帮助很大。”因为脐橙生长周期长,消耗大,在培育过程中,**发现脐橙株距较大,里面还有大量空闲地,于是想到培训课上所学的知识,便在空地里套种西瓜、花生,仅这一项,每年就为他增加了近6万元的收入。

  **的妻子刘菊花在家加工衣服,补贴家用

  此外,**的妻子刘菊花还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专门在家里置了一台缝纫机,有空就到圩上的服装厂拿货回家做。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干劲,**家里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荣誉加身 不忘初心

  “**是我们村第一个发展产业的人,头脑很灵活,而且很爱学习,踏实肯干。”**村村主任**说。2017年,不等不靠的**被授予“脱贫之星”荣誉。

  **夫妇在给饲养的鸡鸭喂食

  “以前,我是贫困户接受别人的帮助,现在我有能力了,也要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家庭农场效益越来越好,在他的动员下,附近8位贫困户在他的脐橙园里务工。“我在这里每个月能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特别开心。我要向**学习,争取早日脱贫!”正在园里干活的贫困户王香兰说道。

  “现在我要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依托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增加收入,我相信只要我们勤劳肯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信心满满的说道。

  (篇五)

  “在‘爱光山 加油干 奔小康’的号召和激励下,让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更多的贫困妇女脱贫致富,脱贫路上与众多的“巧媳妇”们一路高歌,助力打赢2018年脱贫攻坚战!” 这是上期“创业之星”郑玉芳的“豪言壮语”。

  “脱贫之星**”是来自郑玉芳的“巧媳妇”基地。

  **来自四川省凉山区属蒙古民族,她在**打工时与晏河乡小伙儿相恋,后随小伙回光山晏河乡结婚安了家。**在光山扎了根,在家里从来都是争抢着干活,不辞辛苦,任劳任怨。

  初到光山的她,有很多的不适应,生活习惯上以及语言的不同,让**过得很是艰辛,加上夫家经济状况差,生活非常贫困,但这些都没有让**退缩。她一边带孩子一边适应这边的风土人情,为了解决家里的衣食住行,和丈夫不怕受苦,耕种农田60多亩,靠着田地的微薄收入照顾一家老小。不仅如此,她还是当地出了名的好儿媳,对待公公如自己的父亲一般。邻里提起这位外地媳妇,无一不是竖起大拇指,开启点赞模式。

  真正让这位“好媳妇”成为人人知晓的“巧媳妇”,这要从2017年4月说起。晏河乡秦洼村“巧媳妇+服装”基地(玉芳服饰有限公司)正式开班培训。**早早地来到基地参加培训,聪明好学的她很快掌握了服装制作技能,随后投身到基地服装订单的加工中去了。很快,**展现了自己又巧又能干的一面。她做事兢兢业业,责任心又很强,在流水线作业中,也不拖人后腿,总是率先完成接手的活计,和工人之间更是相处融洽,起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就这样,**一家实现了增收脱贫,她也成为了基地人人点头称赞的“巧媳妇”。

  **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从“留守妇女”变成“巧媳妇”,从围绕灶台转到靠所学的一技之长实现增收。她说:这都得益于县妇联牵头实施的“巧媳妇”工程,“巧媳妇”工程让我们这些留守妇女在当好孝顺媳妇、好母亲的同时,在家门口把钱挣,也能为家里经济建设出一份力,未来还要成为家里经济的主力军!我要为“巧媳妇”工程点赞!

推荐访问: 脱贫 之星 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