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教案设计 > 《饮酒》教案(全文完整)

《饮酒》教案(全文完整)

时间:2023-01-13 09:30:06 来源:网友投稿

《饮酒》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饮酒》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酒》教案(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饮酒》教案(全文完整)

《饮酒》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饮酒》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酒》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的统治,辞官归田,不与当时腐败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朝廷和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唤起人们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饮酒》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诗人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结拓展

  诗人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_________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_________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_________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_________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诵读涵咏法;批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田园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钟嵘在《诗品》中称一位诗人为“古今隐逸是人之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陶渊明)

  请结合书上注释1和课外阅读材料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陶渊明。

  名潜,子元亮。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性嗜酒,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东晋朝纲混乱,世人向往世外桃源。《桃花源记》

  高风亮节,愤然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饮酒》。请人来黑板写一下酒字。

  二、读诗韵

  自由朗读本诗。从句数、押韵、对仗思考本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

  为古体诗: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找出本诗的韵脚(an),自由读一读。

  请男、女两位同学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书本划分本诗节奏。然后一位同学上台划分。

  有可能有疑问的地方:1.何。则进行释义:怎么,为什么,突出疑问语气,故单独划分。并指导疑问语气的朗读,学生读,师范读,全体读。2.相与。释义:一起。故划分时不能分开。

  展示全诗节奏:齐读感韵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品味悠然

  本诗的感情基调可以用诗中哪一个词来概括?(悠然)

  自由读全诗,找出蕴含“悠然”之意的词、句或意象,思考你从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仿照示例进行批注。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示例:我发现“庐”和“篱”中蕴含着作者的悠然之意。“庐”是简陋的房屋,“篱”是田园农家常见的篱笆。从中我感受到了安于田园简朴生活的陶渊明。

  答案预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一句自问自答。因为心远离尘世的喧嚣,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觉得是置身在幽静偏僻之所。从中我感受到了内心安宁,自得与田园隐居生活的陶渊明。请同学再读这种自得之意。

  菊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的诗句,可以看出菊的品性暗合了陶渊明的心性,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与世无争,自然朴素,坚贞高洁”的陶渊明。

  同样运用象征手法的意象在本诗中还有吗?(飞鸟)读一下描写飞鸟的句子,你能生动地描述这幅美妙的画面吗?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与我结伴而还。飞鸟象征着在官场闯荡多年的,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远离名利纷争,心灵如飞鸟自由自在的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引导分析炼字:悠然望南山好还是见南山好。见是看见的意思,望是远眺,前者是无意间看见,后者是主动寻求、刻意去看,体现的心境不同。前者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是似真似幻的酒后之境,别有一番潇洒。后者显得刻板拘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寄情田园、寄情诗酒,获得心灵解脱的陶渊明。

  教师总结“炼字”题答题方法:1.字义不同 2.作者情感、情绪的不同

  四、读真意

  再分组读全诗,读出悠然,并说说你读懂陶渊明心中的真意了吗?

  生轮流说。

  师总结:·远离官场,回归田园;·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

  五、课外名句欣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伤,不匆忙追求富贵。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勇猛的斗志始终存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年少时就没有随俗的气韵,天性是热爱自然。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身体托付给大自然罢了。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欣赏,遇到不同观点一起讨论分析。

  板书设计:

  远离官场 回归田园

  远离世俗名利 回归自然

  悠然 真意

  ( 象征,炼字 )

  《饮酒》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饮酒》教案 篇4

  一、 教材分析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在语文版实验教材中,《饮酒》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

  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下解读。然后在上课时师生再对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解惑答疑。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五、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由*的山水与文人的关系导入,山水有了文人的诗歌才名扬天下。庐山之所以被称为隐逸圣地,就是因为陶渊明曾在其山脚隐居。

  二、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利用大屏幕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相关资料(从名、时、地、评、著五方面入手)。

  请同学们交流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介绍陶渊明生*经历,以及辞官隐居的原因。

  陶渊明生*: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曾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一类小官;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秉着“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陶渊明终于辞官回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三、整体感知 理解诗意

  1.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2.指名朗读

  请单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相互对照,把握正确的字音。

  3.品味诵读

  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朗读时按二/三结构。可先由单个学生示范,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小组合作

  指导学生先独自结合书下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要符合原诗的语言风格。

  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四、解题答疑 加深理解

  读完译完之后会发现,诗歌全篇并无一字写酒,为何题目为——饮酒?

  (明确: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一共二十首。为诗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诗的前面是一段序文。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段序文,因为这段序文对二十首《饮酒》组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五、研讨赏析品味诗情

  师生合作完成,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进行理解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如何理解?

  明确: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前四句为诗歌的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刻画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淡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谈出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5.请同学们结合之前对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诗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总的说来这首诗语言虽浅显,但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

  六、再次诵读 尝试背诵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感情非常率真,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今天的我们也很有启发。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一个社会当中,虽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那么我们就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情变得的宁静。就可以如古人一般,品味人生的悠然。

  《饮酒》教案 篇5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

  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让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四、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探究学习: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

  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五、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生*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陶渊明生*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采取读—讲—赏—评的教学方法,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个中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介绍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田隐居》、《饮酒》。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是陶渊明饮酒之后写的,但所写内容不一定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的喜爱。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他用心良苦。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讨个中原因。

  三、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研讨课文,对文章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庐字的本义: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简陋的小屋的通称。“车马喧”看书上注释,还可补充: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可补充诗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业盛大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做过官。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门,尽管到了陶渊明这一支脉衰微了,但还不太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无车马喧表现的是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的坚定抉择。“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我想:王安石的评价不会只拘泥于前四句诗结构上的精妙,更体味出了他的神韵。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事。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一个重要因素。

  2.除此之外,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渊明的又一因素呢?

  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1.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的极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异趣。

  2.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爱莲说》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寒枝”表现了菊之耿介。元缜“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返”,这句正好应合“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约约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别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秋菊、夕阳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马?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真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的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真正的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天然的本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他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诗以*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园之乐,或道人生真谛,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诗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中,不可能象他一样隐居,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远离名利,远离物质追求,我们的心境就会变得宁静,就会克服浮躁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由益处的。

  二十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很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以选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生活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我们选择的前提是:健康、向上、有益、乐观。关键是适合自己。(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

  五、诗歌的鉴赏

  1.知人论世

  2.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哲理句。

  六、作业

  阅读赏析《饮酒》之一

  板书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叙事道理 心静自然凉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写景显理 万物各得其所

  真意——忘言 抒情悟理 语言有时不能表达美妙的感受。

  《饮酒》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

  3、听音频范读。

  四、解题

  《饮酒》是诗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六、主旨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2、集体朗诵《饮酒》

  《饮酒》教案 篇8

  一、导入

  齐背《归园田居》

  二、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齐读诗歌。

  三、理顺文章大意

  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

  参考: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四、诗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表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淡泊名利。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的景物描写。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6.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远离尘嚣,置身于自然中,清静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现诗人洒脱、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五、拓展阅读: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积累关于“酒”的诗歌名句。

  3.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超凡脱俗、热爱自然

  洒脱恬淡、追求自由

  雷真民

  《饮酒》教案 篇9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

  2.喧:

  3.君:

  4.心远地自偏:

  5.悠然:

  6.辨:

  7.忘言:

  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试题链接】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饮酒》教案 篇10

  《饮酒》教案学习目标:(一)体会《饮酒》(结庐在人境)诗的思想内容;(二)领会陶渊明诗*淡自然的风格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v参考注释,疏通加注字词在句中的意义v朗诵全诗,体会诗歌大意作者简介v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饮酒》教案。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人。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v田园诗人的鼻祖28岁以前父亲早逝,生活贫困29-41岁为官42岁从彭泽令退下,归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第二次先学后教学生朗读完后,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饮酒”,而通篇并没有提到“酒”,实际上是取其意象:解酒抒发自己的愁绪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教案《《饮酒》教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采菊、悠然的心境、山气佳、飞鸟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三次先学后教1、 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强调自己是内心宁静,所以即使身处人境,却能免除士大夫间的世俗交往“大隐隐于市”,陶氏的隐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深山隐居,而是在自己内心筑成的桃花源

  2.“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隐居的真趣,是与“伪”相对的《庄子》:“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又:“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3.“见南山”能不能改为“望南山”?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见”把诗人恬然、闲适的那种惬意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在诗人悠然自得的采菊的间隙,青翠如屏的南山不经意间闯入诗人的眼帘,看见南山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而““悠然望南山”的“望”好像是在说诗人在极目远眺南山。使全诗的韵味尽失。当堂训练《归园田居》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首()A古体诗B绝句 C律诗

  从题材上看,是首()A山水诗 B田园诗2.从语言上看,全诗语言()3.从写作手法来讲,主要是运用了()手法A赋B比C兴4.诗中,那两句表明了主旨?如何理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不怨。表明自己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饮酒》教案 篇11

  预习提示

  1. 朗读诗歌,划分音节。

  2本诗作者( ),名( ),字( ),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答案: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陶渊明,潜,元亮。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4、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死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少有大志,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进入仕途后,做过一些小官。41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因看透官场,解绶辞官,毅然归隐。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陶渊明集》。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

  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3、“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5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6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互相交融,互为表里。

  五、合作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六、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悠然 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融,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饮酒》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的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饮酒》教案6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⒈ 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

  “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⒉ 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的鉴赏之说)

  ⒊ 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明意并小结

  ⒋ 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⒌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教案7

  预习提示

  1. 朗读诗歌,划分音节。

  2本诗作者( ),名( ),字( ),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答案: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陶渊明,潜,元亮。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4、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死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少有大志,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进入仕途后,做过一些小官。41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因看透官场,解绶辞官,毅然归隐。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陶渊明集》。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

  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3、“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5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6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互相交融,互为表里。

  五、合作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六、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 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 → 归隐乃人生真谛

  检测题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 _______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 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

  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答案:

  (一)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心远地自偏

  (二)1 C 2 A

《饮酒》教案8

  一、导入

  齐背《归园田居》

  二、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齐读诗歌。

  三、理顺文章大意

  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

  参考: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四、诗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表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淡泊名利。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的景物描写。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6.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远离尘嚣,置身于自然中,清静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现诗人洒脱、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五、拓展阅读: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积累关于“酒”的诗歌名句。

  3.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超凡脱俗、热爱自然

  洒脱恬淡、追求自由

  雷真民

《饮酒》教案9

  《饮酒》教案学习目标:(一)体会《饮酒》(结庐在人境)诗的思想内容;(二)领会陶渊明诗*淡自然的风格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v参考注释,疏通加注字词在句中的意义v朗诵全诗,体会诗歌大意作者简介v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饮酒》教案。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人。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v田园诗人的鼻祖28岁以前父亲早逝,生活贫困29-41岁为官42岁从彭泽令退下,归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第二次先学后教学生朗读完后,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饮酒”,而通篇并没有提到“酒”,实际上是取其意象:解酒抒发自己的愁绪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教案《《饮酒》教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采菊、悠然的心境、山气佳、飞鸟自由自在的生活第三次先学后教1、 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强调自己是内心宁静,所以即使身处人境,却能免除士大夫间的世俗交往“大隐隐于市”,陶氏的隐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深山隐居,而是在自己内心筑成的桃花源

  2.“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隐居的真趣,是与“伪”相对的《庄子》:“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又:“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3.“见南山”能不能改为“望南山”?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见”把诗人恬然、闲适的那种惬意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在诗人悠然自得的采菊的间隙,青翠如屏的南山不经意间闯入诗人的眼帘,看见南山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而““悠然望南山”的“望”好像是在说诗人在极目远眺南山。使全诗的韵味尽失。当堂训练《归园田居》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首()A古体诗B绝句 C律诗

  从题材上看,是首()A山水诗 B田园诗2.从语言上看,全诗语言()3.从写作手法来讲,主要是运用了()手法A赋B比C兴4.诗中,那两句表明了主旨?如何理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不怨。表明自己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饮酒》教案10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学法指导】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x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 最有名的一首。

  (二)知识预习

  1、字音、字形、字义。

  解释下列词语:

  1)喧:吵闹的声音。

  2)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3)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4)辨:说明。

  5)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说出诗的大意。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3.散读课文。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 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四)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 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 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 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五)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六)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 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 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三、课堂训练: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 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 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 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课外拓展】

  1.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20xx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 谛。 (意思对即可。2分)

  20xx年四川省资阳市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教后记:


《饮酒》教案(扩展3)

——《饮酒》教案10篇

《饮酒》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的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饮酒》教案2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

  3、听音频范读。

  四、解题

  《饮酒》是诗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六、主旨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2、集体朗诵《饮酒》

《饮酒》教案3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学法指导】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x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 最有名的一首。

  (二)知识预习

  1、字音、字形、字义。

  解释下列词语:

  1)喧:吵闹的声音。

  2)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3)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4)辨:说明。

  5)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说出诗的大意。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3.散读课文。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 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四)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 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 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 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五)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六)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 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 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三、课堂训练: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 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 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 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课外拓展】

  1.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20xx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 谛。 (意思对即可。2分)

  20xx年四川省资阳市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教后记:

《饮酒》教案4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

  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让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四、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探究学习: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

  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五、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诗人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结拓展

  诗人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_________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_________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_________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_________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教案6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⒈ 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

  “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⒉ 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写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的鉴赏之说)

  ⒊ 学生质疑讨论,教师明意并小结

  ⒋ 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⒌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教案7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二、作者简介

  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

  3、听音频范读。

  四、解题

  《饮酒》是诗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六、主旨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2、集体朗诵《饮酒》

《饮酒》教案8

  预习提示

  1. 朗读诗歌,划分音节。

  2本诗作者( ),名( ),字( ),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答案: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陶渊明,潜,元亮。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4、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死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少有大志,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进入仕途后,做过一些小官。41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因看透官场,解绶辞官,毅然归隐。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陶渊明集》。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

  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3、“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5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6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互相交融,互为表里。

  五、合作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六、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 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 → 归隐乃人生真谛

  检测题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 _______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 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

  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答案:

  (一)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心远地自偏

  (二)1 C 2 A

《饮酒》教案9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课本第212页)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人境”:(课文注释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饮酒》教案10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学法指导】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x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 最有名的一首。

  (二)知识预习

  1、字音、字形、字义。

  解释下列词语:

  1)喧:吵闹的声音。

  2)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3)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4)辨:说明。

  5)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说出诗的大意。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3.散读课文。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 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四)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 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 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 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五)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六)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 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 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三、课堂训练: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 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 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 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课外拓展】

  1.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20xx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 谛。 (意思对即可。2分)

  20xx年四川省资阳市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教后记:


《饮酒》教案(扩展4)

——饮酒作文400字5篇

饮酒作文400字1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纱窗的时候,我已身处自家院中开始了一天的享受。扫扫门庭,喂喂家畜,摘菜淋花,当我劳作完毕斜倚在躺椅上欣赏远处的风景时,门外已是车马喧哗,人声鼎沸。不必理会那些吵杂的声音,因为心灵已经随着天上的白云飘向遥远的天边。惬意和舒适的感觉缓慢的流淌过全身,满眼的蓝天和形态各异的云朵。刹那间,自身也仿佛身处其间,随着那悠悠的清风飘来飘去,一旁是小鸟翱翔的"身影,另一旁是软绵绵的云彩,如梦似幻,亦幻亦真。

  有人曾问我为什么能如此的洒脱自在,我想那是因为心灵选择了避离凡尘俗事自然会幽静远邈。这和心静自然凉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心终日为世俗所羁绊、所迷惑、所纠结,那又怎么能够以一颗*静的心情去体会那种悠然自在的感觉呢。

  望着满园盛开的菊花,品着自己酿造的菊花酒,嗅着随风飘来的暗香,身心浑然一体,仿佛溶入了一个浸染着菊香的世界。黄花开在灿烂的阳光下,时而随风舞动,时而安静悠然,那亲切而不做作的姿态让我越发喜欢。菊花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中的一位,是那么的优雅和纯洁,这也正是我偏爱菊的原因。我闭了眼,闻着那淡淡的菊香悄然入梦

  也不知过了多久,当斜阳照射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才猛然察觉已是暮色沉沉、炊烟袅袅。远处,彩霞与长天一色,绘成一幅别样的工笔画。成群的小鸟沐着那七彩的光芒回归到远山的怀抱当中,而我在怡然自乐中已然沉醉。

饮酒作文400字2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亭,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中古赚天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题记

  “咕咚,咕咚……”刚从篮球班回来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倒了一杯红酒,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一杯进肚,感到十分解渴。接着,又是一杯,心中的劳累便也被红酒的香醇赶得不复存在。又是一杯红酒,细细品味,舌尖上的饥渴,已经被充足的`水份,驱到了温饱的区域,可危险也已经近在咫尺。

  三分钟、八分钟、二十分钟,都感觉良好如初,可是在X分钟后,头便晕了起来,脸开始渐渐升温,老妈也开始询问。而妹妹闫格似乎被我吓住了,我怎么逗,她就是不笑,我的头脑更迷糊了,眼睛也开始发红。

  于是,感觉浑身难受的我开始吃各种各样的苦药,可是吃完后还不见好转,经过无数味苦药的“慰问”,仍觉得脑袋发热。

  原本是数学大王的我,在奥数班时,感觉脑袋麻木,一道道奥数题令我烧脑,我不禁十分失望。可我还是坚持又去了作文班,因为我想到李白曾在喝了许多酒,头脑迷糊的情况下,写下了著名诗歌《将进酒》,为什么我就不能创造个奇迹呢?

  饮酒过后,虽然我十分不舒服,可这也是出于饥渴的本能。醉酒是在成功前,那脚踏实地的脚印,不论美丑,都要珍惜。

  后记:你们是不是想看一看我饮酒过后写的文章?其实刚刚你们你们已经把文章看完啊!

饮酒作文400字3

  来到绍兴兰亭,我立刻被导游的讲解吸引了。相传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在此地邀请过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开展了曲水流觞的游戏。

  今天,我们也要模仿古人,重温当年的情景。尽管没有像主持人那样穿上古装,但是我一坐上褐色的圆形草垫子,还是有一种回到古代的感觉。主持人在之字形小溪的上游放了几只小碟子,那就代表古时的觞。只是里面盛的不是酒而是可乐。觞顺流而下,漂到谁面前停下,谁就要作诗一首。不过主持人对我们降低了要求,改成吟诗一首。如果吟诵不出来,就要罚晒太阳哟。

  活动开始了,我的心怦怦跳个不停,心想:觞,你千万不要第一个漂到我面前,我还没准备好呢。只见觞缓缓地向前漂动着,四(1)班的张伊迪第一个喝到了“酒”,她胸有成竹地背诵了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获得了一阵掌声。四(6)班的同学勇于挑战,还现场作诗呢!只可惜我只记得其中的两句“前来观看人真多”“大家一起喝可乐”,虽然是简单的打油诗,但是在那短短的时间里说出来,我觉得很不容易。想想当年被王羲之邀请来的文人雅士,可是真正的了不得呀!

  过了一会儿,觞不偏不倚地来到我的面前。我举起它,一饮而尽,沉思片刻便大声吟诵道:“《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好!”同学们大声叫好。

  此时的我们,一个个仿佛是当年的王羲之,坐在小溪边与好友饮酒作诗,分享诗词,别有情趣。

饮酒作文400字4

  众所周知,经常酗酒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矣。而其他方面可获恙乎?盖酒系由血脉而游及周身,其酒精随经血而侵袭所有之脏器,其燥热灼烧之下,庶几能免乎?窃以为,否。

  昨,与机械局同侪聚于北山餐馆。呼啸遍觅不见陈治发,以为如畴昔在海南而猫冬。问邻座邵林贵,惊悉其陈疾复发而健康不再。曩者,治发曾早期结肠癌而术除之,于今已历十载。此次细胞转移再施术,排泄已改道于腰际。邵林贵虽不详知,但呼啸剖析,直肠有恙,不得而为之也。为治发而叹息之。

  举觞数杯之后,邵林贵再告呼啸,马文托、梁绍峰均经过了结肠手术。盖上述人等均曾狂饮酒几达三十年矣,且频次极高。

  曾几何时,呼啸亦连续几年过度饮酒,每每于翌日开始日排泄十数次,且稀而略带脓状物,并隐隐丝痛。实为酒精烧腹之延续。于今,呼啸虽已少有饮酒,苟有过量,仍存有此疾。

  所幸,呼啸于十年前退休离岗,远离交际场所而得以幸免。否则,以呼啸饮酒之豪爽,长此以往,必将引恙上身,则无可避之。而陈治发、马文托之流,虽亦退休,但仍工作在那个环境之中,其势不可避免,染恙在所难免矣。

  酒可伤肝肺、心脑,亦直接伤害肠胃,请慎饮之。以此为戒!

饮酒作文400字5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兰亭,与朋友喝酒作诗时写的。听说当时的王羲之与四十二位朋友玩了一个游戏:众人坐在一条小溪边,从小溪顶端放下一个小酒杯,让酒杯随水而流,流在谁面前,谁就要做一首诗。今天我们就参观了兰亭。

  刚走进兰亭,就看见一块大碑,上书“鹅池”,向左一看,还有几只鹅在玩耍。这两字听说是两人写的,王羲之和他的小儿子。两字虽不一样,但不仔细看,手法是一模一样。

  边走边看了几个碑,终于来到了重要景点——《兰亭序》,其中的字很草,会流传至今,还是因为王羲之用自己发明的行书写的,里面有重复的字就用各种不同的写法。《兰亭序》此诗出自王羲之酒后即做。

  参观兰亭,我们来了次情景重现,再现饮酒作诗的场面。来到小溪边,只见一排的草垫,我们围坐起来,等待宴会开始。“哗哗”流水声把杯子从顶端流动起来,流到前两人面前,他们喝了“酒”,却哑口无言,很长一段时间也说不出一句诗。我心想:这唐诗就有三百首,轮到我一定有一首。可机会没留给有准备的人,我的好友钱鸿杰流利地吟了一首《咏鹅》,虽然题材有些老,也算应景。

  我们是背诗,食古人的牙慧,以前的诗人可都是现做现吟。好多都是酒后即兴,流传百世。看来要上真酒才能真行呀!


《饮酒》教案(扩展5)

——《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3篇

《饮酒·其五》原文及译文1

  《饮酒·其五》原文:

  陶渊明〔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饮酒·其五》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淡乃从“组丽”中来,是*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饮酒·其五》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饮酒》教案(扩展6)

——餐饮酒产品供货合同 (菁华1篇)

餐饮酒产品供货合同1

供货方:____________ (以下简称甲方)

购买方:____________ (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与乙方进行商品交易的任何相关程序为达到双方*等、互利、合法、公*的交易原则,经双方友好协商,签署如下协议:

一、 合作关系

甲、乙双方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形成供需合作伙伴关系:

甲方所*品,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如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甲方无条件退货或换货;

甲方按乙方所需产品规格、数量及时送达乙方,响应时间不超过12小时;

乙方在协议期内不得使用其它同类品牌;

乙方月均计划消化甲方产品_____件,全年消化甲方产品_____件;

甲方根据乙方全年实际消化产品数量及货款结算方式的不同给予乙方下列奖励:

二、供货品种及价格

西兰森林(750×9瓶/件) ________________元(每件人民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正 );

时尚女人酒(375×12瓶/件)____________元(每件人民币 ____________________元正)。

在本合作协议书有效期内,如甲方调整产品价格,应及时通知乙方,双方均按调整之日起的新价格执行,若甲方降价则由甲方补偿乙方当日锁定库存(甲乙双方各派代表清点当日库存)之进货金额与以新价格计算之金额的差价(下次发货中以货抵款补足)。

三、货款结算方式

甲、乙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及奖励的不同采用如下货款结算方式之一:

现款现货结算( 是; 不是);

批结( 是; 不是),甲方按每批_____件为一送货单位向乙方供货,次批货到时乙方无条件向甲方支付前批货款;

期结( 是; 不是),甲乙双方按_____天为一货款结算期,乙方应予当期的最后一天无条件支付甲方当期所*品全部价款。

乙方必须按时结算货款,不得延迟。本协议结束之日,乙方应结清所欠甲方所有货款。

四、违约责任

甲方违反以上协议,应向乙方支付违约金_____元;乙方违反以上协议,除结清所欠货款外,并向甲方支付违约金_____元。

五、协议期限

本合作期限自 ____年____月____日至 ____年____月____日止有效,有效期届满,双方本着真诚合作的态度及供需*衡的情况,在本协议结束前,再行签定新协议书。

六、其它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备查,如有未尽事宜,协商解决。

甲方: 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年 ___月_____日 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日


《饮酒》教案(扩展7)

——饮酒的诗句经典 (菁选2篇)

饮酒的诗句经典1

  1、风退尽,云自伤,恨酒催柔肠,一抹暗创,几度痴狂。

  2、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3、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亿旧游寄谯郡云参军》

  4、酒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白居易《醉后》

  5、人生有酒须当醉百,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请明日对酒》

  6、龙头度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李贺《秦王饮酒》

  7、淋漓满襟袖,更发楚狂歌。——韩楃《答友人寄见酒》

  8、酒盏酌来须满满,花枝看即落纷纷。——白居易《花下自劝酒》

  9、人均满酌酒,听我醉中吟。——白荀鹤《答与友人对酒吟》

  10、谁料*生狂酒客,如今变作酒悲人。——白居易《答劝酒》

  11、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白居易《把酒》

  12、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1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其四》

  15、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陶渊明《饮酒·其四》

  16、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7、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

  18、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1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20、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21、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李璟《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22、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23、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2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5、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26、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27、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程颢《郊行即事》

  28、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9、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卓文君《白头吟》

  30、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31、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杜甫《赠卫八处士》

  32、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尹式《别宋常侍》

  33、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

  34、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朱敦儒《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

  35、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殷尧藩《端午日》

  36、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饮酒的诗句经典2

  1、李世民·赐魏征诗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2、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与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道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毋为醒者传。

  3、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5、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柳宗元·法华寺西亭夜饮

  只树夕阳亭,共倾三味酒。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7、苏轼·新酿桂酒

  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

  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8、李商隐·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9、孟郊·酒德

  酒是古明镜,辗开小人心。醉见异举止,醉闻异声音。

  酒功如此多,酒屈亦以深。罪人免罪酒,如此可为箴。

  10、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第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饮酒》教案(扩展8)

——饮酒驾车复议理由 (菁选2篇)

饮酒驾车复议理由1

  酒驾复议成功最佳理由就是没有酒驾。可以通过*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互联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或者违法行为处理窗口向*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

  酒后驾驶怎么提出申请复议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因此你所说的情形,自你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普法内容

  根据法律规定,即使被处罚当事人已经签字,但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仍然可以在法定期限内依法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按照规定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饮酒驾车复议理由2

  如何复议: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零二条 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二、《行政复议法》第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二十八条 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

  (二)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三)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2.适用依据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饮酒》教案(扩展9)

——《饮酒 十四》陶渊明

《饮酒 十四》陶渊明1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释

  (1)这首诗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2)故人:老朋友。挈(qiè切)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3)班荆:铺荆于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

  布也,布荆坐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4)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5)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6)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

  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译文

  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

  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

  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饮酒》教案(扩展10)

——职场饮酒礼仪

职场饮酒礼仪1

  职场工程师们需注意的饮酒及点菜礼仪

  不知不觉身在职场已经十多年了,当初还是职场新 人的时候,因为很多事情都不懂,结果做了很多错事,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感觉好笑,今天我想以职场老大哥的身份给大家说说职场新人必知的一些礼仪,希望可 以帮助初入职场的小弟小妹。作为职场新人,要掌握的知识有很多,在这里我就说说职场新人饮酒礼仪吧。

  不要反过来灌上司喝酒

  我第一次陪老板出去吃饭,办公室的一个前辈说,有人给老板灌酒的时候要帮老板挡酒。所以我按照前辈的箴言,吃饭的时候很主动地接对方递过来酒。几杯过 后老板倒是清醒得很,我就头有点小晕了。敬完了客户,走到老板面前让老板也一起喝,看到我这样老板只能硬着头皮喝。第二天清醒了后,我把吃饭的过程告诉前 辈,前辈便数落我不懂事,哪有一边帮老板挡酒,一边还给老板灌酒的。

  不要两手空空地去吃饭

  办公室小K突然说请吃饭,还说会带女朋友过来。吃饭的地方是个挺高级的餐厅,吃到了一半,小K搂着女朋友站起来,说今天其实是他们俩订婚的日子,因为 不想太高调,所以就请同部门的同事聚一下。其他同事纷纷拿出了自己或者几个凑份子买的`礼物送给他们,只有我像个外星人一样,张大了嘴巴,瞪圆了眼睛,可以 想象两手空空的我在那个场合下多尴尬!想想也是,我既然知道没人会*白无故地请客,怎么还会傻到两手空空地去吃饭! 不要太放纵自己

  我们新来的那个女同事就比较放得开。那次公司搞活动一起出去旅游,大家入座吃饭顶多也就是谈笑风生,没想到那女孩主动移到老总身边,用夹生的韩语一遍 一遍去敬酒。几杯下肚开始手舞足蹈,放大了胆子把手搭在老总身上。自那以后,这位新来的女同事没得到多少人缘,大家都私底下不屑与这样的“乱性者”为伍。 而另一头,老总似乎也没有如她设想那般对她有特殊照顾,而是“谈此女色变”。

  酒水饮料大权留给领导

  有一次领导让我晚上一起去陪客户,到了饭桌上,领导把菜单转到我面前叫我点菜时,我就慌了神。好不容易心惊胆战点完了几个自认为比较安全的菜,心里早 已经七上八下不辨方向,也不知是不是过于紧张想转嫁掉情绪喘口气,我把菜单递给了领导,问他要什么酒水。领导顺手接过,我也顺利交接了“皮球”。往后每逢 应酬饭局让我点菜时,我便总把酒水饮料的决定权交由领导,一来说明我不是从头到尾自作主张,二来也让领导对饭局预算有一个终局性的把握。

  新人要会难得糊涂

  工作了一段时间,便有同事请我下班后一起去聚餐。饭桌上的事情是最捉摸不透的,但去还是要去。当时我心里就想好了对策:难得糊涂。等菜的时候便是大家 互吹牛皮的时刻,讲笑话没问题,但讲到原则性笑话的时候新人还是不要多语,天知道这是不是老员工在试探你道行深浅呢。菜上来了,一桌人边吃边聊,从股市暴 跌讲到商场让利,作为新人抵嘴是必须的,否则人家会以为你故作深沉,但更多时候则是点头和赞叹,前辈总是想在新人面前倚老卖老一番的,即使他的观点和你针 锋相对。我认为和同事吃饭,最要紧便是难得糊涂。

  顾全老板就是顾全大局

  老板带我出差去了趟广西,办完事情自然少不了一顿吃,桂林美食着实让我垂涎三尺。但现在是老板带着你吃,所以不好表现得太过张扬,但也要适时表现一 下。老板随和,点菜的时候会不时征求一下我的意见,于是强大的料理知识储备便派上了用场,谦逊地点评了一下菜色,老板笑意融融。老板点完,问我还要什么, 我瞄了眼菜单,没有鱼,老板爱吃鱼是全部门出名的,脑筋一转想起广西特色菜里有几个是鱼,便点了一个,老板笑意更浓。吃饭

  时候,免不了喝酒,老板不能喝也 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一个眼色,我便揽下了挡酒的活儿。一顿饭下来,做成了生意,也做成了人情。

  职场新人点菜技巧

  1、摸清预算。

  2、一桌菜是由汤、热菜、凉菜三大块组成。

  3、原料有畜、禽、鱼、虾、蟹、蔬菜六要素。

  4、注意排列组合避免同要素重复。

  5、掌握量。比如6人饭局,可点3—4个冷盘,3—4个炒菜,加一个大菜一道汤,1—2个点心即可。

  6、虑及众口,浓淡甜咸辣要分布均匀。

  7、只选择餐厅特色菜中的一个。

  8、不要指望你点的每一道菜都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有一两道菜令人记忆深刻,就是成功。 职场新人饮酒礼仪

  1、酒不能多喝,但是也不能不喝,应该首先明白自己的度是在哪里。

  2、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

  3、敬酒时话不能多,可以简要表明心态,

  4、若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5、新人碰杯时,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

推荐访问: 饮酒 教案 《饮酒》教案 饮酒的教案 饮酒教案ppt课件 饮酒的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