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教案设计 >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

时间:2023-05-06 12:00:07 来源:网友投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 老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颛zhuān臾yú 冉rǎn 有 社稷jì 虎兕sì 费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 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 指名朗读 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字音、 听句读,听是否连贯顺畅。

  3读后点评(点评这一环节不能少,通过点评,让大家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准每一句的停顿,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 二读课文

  1同坐互动,读一节翻译一节,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进行翻译。同坐互为读者和听众,圈画出解决不了的字词。

  2字句质疑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请大家提出来。教会学生质疑,告知学生要质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较重要的字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促进生生互动;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点拨。

  学生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无乃而是过与”如何理解?“无乃而是过与”“且尔言过矣”两句中的“过”意思是否相同?“无乃而是过与”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样?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这两句分别是什么句式?

  ③ “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④ 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⑤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了。老师可以补充讲一下另外三个词语“疾、止、见”,并且由本课联系到以前所学的句子,如“寡人无疾”“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3指名翻译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学生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修改订正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4总结整理

  请同学们整理出本文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整理后交流、补充。

  五 三读课文

  1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达到文言文朗读的第三条标准——读出感情。

  2 评议同学朗读的情况,体会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准确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

  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禀告了一则怎样的消息?(“有事于颛臾”)两位弟子的神情态度如何?该怎样读?

  ②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为什么反对攻伐?(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样的托词?孔子引用谁的话、用了那些比喻来反驳冉有的?此时孔子的语气如何?(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兽、看护宝物的比喻进行反驳,孔子的语气应该更严厉。)

  ④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正如20世纪初日本*主义者侵略*却说成是要搞“大*圈”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的实质,“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有力批驳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3 在理清师徒对季氏伐颛臾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基础上,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齐读全文,要求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读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 分析孔子的辩驳艺术

  孔子先责备,认为不能伐:为先王封国(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再批驳,提出应阻伐:引用周任的话,指出作为家臣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尽到臣子的职责,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揭露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同时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的严厉批评。

  最后是斥责,反对伐:对内——“均、安、和”,对外——“修文德”,表明了对内创造*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冉有的做法违背了以上原则,孔子大加斥责,体现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六 背诵课文

  1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孔子辩驳艺术的领会,尝试背诵课文。

  2 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3 交流背诵方法。

  总结:背诵课文,方法很多。如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朱熹采用的是朗读背诵法,这对不少同学也是适用的;除此,还有意义背诵法,即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这样的背诵既可避免死记硬背,又能使背诵的内容长时间不忘;还有书写背诵法,有人读十遍、百遍都不能将一篇文章背下,可书写一到两遍却能背住,就可采用这一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七 总结拓展

  1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强调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①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②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这两句告诉我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武力征伐。即孔子的“仁”这一思想。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仁”?

  八 再读质疑

  1 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难,那是浅层次的,如果能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请同学们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

  同学们可能提出如下问题:冉有、季路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颛臾的消息告诉孔子?两位弟子有没有接受孔子的批评,有没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国主张如今是否适用?他的均贫富思想跟我们提倡的*思想本质上是否一致?

  2 师生探究,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必须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不能不患寡,不能满足于“和”,在创造和谐社会,还应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生活水*,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 布置作业

  1 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实话孔子》,丰富对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认识。

  2 看电影《孔子》,进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个性特征,同时了解颜回、子贡等人,感受孔子的师者风范。

  【教学总结】

  在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我以“孔子动怒的原因”这样一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从而找到正确答案,那就是:

  其一,孔子治国的理念是“礼义教化”,他曾为此而周游列国,身体力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二,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以及季氏伐附庸小国颛臾,是非常不满的;其三,孔子对冉有、季路既否认对季氏伐颛臾的赞同“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又为其侵犯行为寻找借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的两面派行为表示愤怒。一句话:孔子面对这种理念受阻,季氏无道,弟子不争气的状况必然要大动肝火。通过这一问题的研讨,学生不但深入了解了课文,而且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是学生。这是我在课后的最大感悟。因此,我在充分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之后,对照课前定下的三个标准——扎实(文字)、清晰(文章)、到位(文化),对本堂课进行了反思总结。

  首先是文字落实不够扎实。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大意,但对具体字词等文言知识点的理解就显得较为吃力,这反映在句段翻译的不流畅上。显然,我在文字的落实上做的还不够。我想,或许可以从四方面弥补:一是课前就提供参考译文,二是在文章梳理中强调字词落实,三是课后习题的巩固练习,四是加强朗读和背诵。

  其次是文章解读清晰明了。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认为文章梳理的清晰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从关键句“求!无乃尔是过与”入手带动对全文的理解,问题的层层推进催化思维的运动,同时,整堂课都由一条主线贯穿——孔子为什么态度如此强硬地反对季康子攻打颛臾?或许,这可以成为文言文文章梳理的一个模式。

  最后是文化拓展定位准确。学生在文字落实和文章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提供的课外资料,基本上能把握孔子的政治理想及人物形象,并通过课堂结尾的一系列带有启发式的问题(孔子所竭力维持的等级制度在当今社会仍旧适用吗?这种等级制度在当时是否有其先进性呢?“修文德以来之”是否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借鉴意义呢?“均无贫”是否等同于“均贫富”?“和”的概念和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和谐”有区别吗?),对孔子及《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的书单也成为课外阅读的热门书目。

  我想,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堂认真思考听讲,课后及时加以记忆,教师及时加以检查这大概就是达到了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了吧!对于所有文言文均可以以此方法加以推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扩展1)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

  1、解决翻译

  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行提问。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

  (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

  (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

  (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

  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点知识。

  2、内容分析

  (1)第一段,本段写了几个内容,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介绍背景;伐颛臾,冉季向孔子禀告消息;有事于颛臾,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第二段,冉有的托词是什么,孔子引用那些话,引用那些比喻反驳冉有? 明确: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进行反驳。

  (3)第三段,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 明确: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3、背诵指导

  分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指导背诵。最后,再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词语见下)

  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

  同时指出:背诵课文,方法很多,例如:朱熹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对于每一位同学,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

  4、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提问: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5、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设置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归纳总结: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

  四、总结:

  “仁”:反对武力;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为人真诚、以国为重;忧患意识

  “慧”: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正反两方面:

  比喻、类比、反诘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2

  学习目标:

  1、研读第3段;

  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难点:

  1、研读第3段;

  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习过程

  一、研读课文第三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1、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2、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3、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4、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二、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

  今义:认为。

  (2)有国有家者

  古义:;

  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2、词类活用现象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后世必为子孙忧: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5)既来之,则安之:

  3、一词多义现象

  (1)过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2)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既来之,则安之:

  (3)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

  4、特殊句式

  (1)是社稷之臣也

  句式:xx

  译文:xx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句式:xx

  译文:xx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句式:xx

  译文:xx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句式:xx

  译文:xx

  (5)无乃尔是过与

  句式:xx

  译文:xx

  (6)何以伐为

  句式:xx

  译文:xx

  当堂检测:

  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课后作业:

  1、复习本学案内容;

  2、背诵第三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3

  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 ”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何以伐为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5.讨 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

  基础训练1—5题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文章思路: 《论语》

  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季路见于孔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 社稷之臣 (不当伐)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引周任之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 相

  |比喻— 虎兕出于匣 分崩离析

  龟玉毁于椟中 祸起萧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再驳冉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治国安邦的原则)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

  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习题。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一.基础知识掌握

  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

  虎兕( ) 萧墙( ) 相夫子( ) 椟( )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

  一、课题

  《季氏将伐颛臾》

  二、课时

  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二、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

  思维的逻辑性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

  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提问5: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扩展2)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3篇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1

  教学目标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补充:::古人有述而不作以及佛经的结集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ān xū)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颛臾 (chuǎn yū) 虎兕(sh)出于柙(x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颛臾 (zhuān y)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D 颛臾 (zhuān y) 虎兕(sh)出于柙(j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板书设计]

  季氏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

  将伐 孔子

  颛臾 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没有尽职尽责 爱国爱民

  [三次 目光深邃对话] 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的政治家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 老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颛zhuān臾yú 冉rǎn 有 社稷jì 虎兕sì 费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 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 指名朗读 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字音、 听句读,听是否连贯顺畅。

  3读后点评(点评这一环节不能少,通过点评,让大家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准每一句的停顿,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 二读课文

  1同坐互动,读一节翻译一节,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进行翻译。同坐互为读者和听众,圈画出解决不了的字词。

  2字句质疑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请大家提出来。教会学生质疑,告知学生要质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较重要的字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促进生生互动;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点拨。

  学生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无乃而是过与”如何理解?“无乃而是过与”“且尔言过矣”两句中的“过”意思是否相同?“无乃而是过与”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样?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这两句分别是什么句式?

  ③ “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④ 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⑤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了。老师可以补充讲一下另外三个词语“疾、止、见”,并且由本课联系到以前所学的句子,如“寡人无疾”“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3指名翻译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学生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修改订正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4总结整理

  请同学们整理出本文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整理后交流、补充。

  五 三读课文

  1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达到文言文朗读的第三条标准——读出感情。

  2 评议同学朗读的情况,体会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准确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

  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禀告了一则怎样的消息?(“有事于颛臾”)两位弟子的神情态度如何?该怎样读?

  ②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为什么反对攻伐?(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样的托词?孔子引用谁的话、用了那些比喻来反驳冉有的?此时孔子的语气如何?(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兽、看护宝物的比喻进行反驳,孔子的语气应该更严厉。)

  ④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正如20世纪初日本*主义者侵略*却说成是要搞“大*圈”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的实质,“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有力批驳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3 在理清师徒对季氏伐颛臾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基础上,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齐读全文,要求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读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 分析孔子的辩驳艺术

  孔子先责备,认为不能伐:为先王封国(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再批驳,提出应阻伐:引用周任的话,指出作为家臣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尽到臣子的职责,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揭露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同时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的严厉批评。

  最后是斥责,反对伐:对内——“均、安、和”,对外——“修文德”,表明了对内创造*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冉有的做法违背了以上原则,孔子大加斥责,体现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六 背诵课文

  1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孔子辩驳艺术的领会,尝试背诵课文。

  2 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3 交流背诵方法。

  总结:背诵课文,方法很多。如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朱熹采用的是朗读背诵法,这对不少同学也是适用的;除此,还有意义背诵法,即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这样的背诵既可避免死记硬背,又能使背诵的内容长时间不忘;还有书写背诵法,有人读十遍、百遍都不能将一篇文章背下,可书写一到两遍却能背住,就可采用这一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七 总结拓展

  1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强调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①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②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这两句告诉我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武力征伐。即孔子的“仁”这一思想。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仁”?

  八 再读质疑

  1 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难,那是浅层次的,如果能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请同学们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

  同学们可能提出如下问题:冉有、季路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颛臾的消息告诉孔子?两位弟子有没有接受孔子的批评,有没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国主张如今是否适用?他的均贫富思想跟我们提倡的*思想本质上是否一致?

  2 师生探究,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必须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不能不患寡,不能满足于“和”,在创造和谐社会,还应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生活水*,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 布置作业

  1 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实话孔子》,丰富对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认识。

  2 看电影《孔子》,进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个性特征,同时了解颜回、子贡等人,感受孔子的师者风范。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

  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

  三、教学策略

  1.朗读涵泳

  2.辨词积累

  3.语感品析

  4.活动感悟

  四、教学流程

  1.导入

  《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

  【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

  2.基础的厘清

  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

  【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

  3.任务型朗读

  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

  【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

  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

  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

  【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

  5.穿插孔门轶事

  (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

  (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

  (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

  【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大人物的思想之臂。

  6.再读课文

  分角色演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对孔子、冉有、子路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说明】这次朗读带有研读性质在基本把握全文内容、文体特征、人物关系的基础上将阅读的重点放在对孔子(核心人物)的关注上,这是学习的关键。

  7.问题探究

  师生对话的三个回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师徒过招第一回合

  得知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孔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学生补白:孔子当时的心理活动(挨批的应该是你们为什么挨批的应该是你们而不是季康子呢?你们接受我的教育,我希望你们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推行我的政治理想你们太令我失望了)

  除了批评,孔子是怎么对学生讲道理的?

  明确:高明的老师以理服人孔子告诉学生:从历史观照,颛臾的国君是贤明高尚的;从现实来考察,颛臾是归附鲁国的;从关系上考虑,讨伐社稷之臣,那就是自毁墙角(老爸和儿子打内战,那成什么体统)

  如果季氏坚持打这一仗,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明确:师出无名:无道之战那就是“不义”

  那么,我们从这一回合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讲原则用朱熹的话来评价:理之至当

  这一回合师徒谁胜出?

  明确:孔子

  (2)师徒过招第二回合

  当冉有推托是“夫子之欲”时,孔子为什么还要“咄咄逼人”地对自己的弟子说“是谁之过与”?

  明确:冉有、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做“臣”要有“臣”的担当啊

  孔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

  明确:引用名人名言(史官周任的话)讲道理,比喻的方式(老虎逃、龟玉毁)讲道理

  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拥有丰富的历史掌故和生活常识,用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常识来说服学生,绝不是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说教者

  这一回合又是孔子胜出了

  (3)师徒过招第三回合

  冉有真是个聪明的人,他在三个回合中,从没有说过这是“我”的意愿,第一次陈述事实,第二次推托“夫子之欲”,第三次又将谁抬将出来了?

  明确:子孙后代

  孔子棋高一着,孔子说他最讨厌怎样的男人?

  明确:“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个好男人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君子坦荡荡

  有国有家者真正的“忧”应该是什么?

  明确:不均、不安

  孔子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担忧有没有变成现实?

  明确:不久,季氏家臣阳虎内叛,完全印证了孔子的预见

  在第三回合,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高度的政治觉解,仁爱的经世理想

  【说明】将对话的整个过程分成三个回合,实际上是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孔子的形象在每一个回合中清晰饱满地凸显出来,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三个回合中所有探究的问题,都可以交付给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自行研讨、解决

  8.学习小结

  学完《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如果再要我们在孔子之前加一个定语进行修饰,你会加什么?

  【说明】这个教学环节是对第五个教学环节的回应,主要是考量经过第七个教学环节的集中、深入、具体学习之后,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是否可以到达一个新的维度,也是对文本主要探究的话题“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的总结提升

  9.诵读全文

  提出朗读的最高要求:化境入得文本,浸淫人物,走近伟人孔子,涵泳他卓尔不群的政治襟抱和人格力量

  【说明】课堂教学起于朗读,收于朗读,如扇面打开,移步换景,虽不能“沂水春风”,师徒其乐融融,但也乐音铮,余味莞尔。

  教学反思

  为了达成“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这个目标,我设计了多次的朗读,有感受性、感悟性的朗读,也有任务型的朗读,有通读,也有演读通过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文言文嗅觉,反复暗示学生文本语言模式的特殊性这是我在教案设计时第一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文教学必定绕不开字词、句式的话题,偏离了这个话题,实际上就隐没了文言文最显性的文体特征在设计教学时,我比较关注《季氏将伐颛臾》中独特的语言现象,甚至还刻意地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使字词、句式的学习不至于落于浮浅的表面这是我在设计教学时第二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为“体”,孔子的思想为“用”文言的样式是承载孔子思想的载体教学的重点当然应该放在孔子的政治襟抱上怎么表现孔子的襟抱?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更多的考虑是贴着人物教、贴着学生教,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核心话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话题的答案藏在师徒三个回合的过招中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第三次的自觉追求。

  这三个回合的学习是有侧重的,不能均衡用力孔子的形象是渐入佳境,渐渐丰满起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第三回合是最表现孔子思想的,要讲深讲透,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认知。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担忧是教师牵引了学生,也限制了学生,学生缺少主动建构的空间教师容易成为问题话柄的持有者,决定着问题的走向甚至结果要弥散这种教学的危险,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改良的路径: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互为学习伙伴,合作探究二是让教学的节奏慢下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暂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之言与学生之言,言言相证相补,直至通向对人物的建构三是第七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来担纲,由此检验、评估课堂学习水*,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作针对性、发展性补充。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扩展3)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习题。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三课时

  一、检查第二段背诵及课后练习三

  二、简析第三段

  1.请同学默读课文,然后提出思考问题,请同学从文中找出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

  教师点拨: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从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季氏“谋动干戈于邦内”非常不满,请同学思考,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教师点拨: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是漂亮的托辞,季氏之“忧”在于惧怕于鲁君抗衡失利。故孔子言“在萧墙之内也”。

  3.再朗读第三段,根据以下思路,试作背诵。

  冉有为季氏辩护→孔子提出安邦原则→冉有季路有背原则→孔子指出季氏之忧

  三、阅读比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季氏将伐颛臾》

  提出思考问题:孔子教育弟子的态度有不同,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学小结:可以从孔子对学生的称呼和说话时采用的语气两方面加以比较。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冉有、季路违反了他的政治原则,因此孔子激昂、慷慨地批评了他们,《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写出了孔子对学说认真执著、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字词句。

  2.认真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背诵:全文

  3.完成课后练习二。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能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②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作出评价。

  2.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诵读,小组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及反对战争、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文言知识的落实,难点是学生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与评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台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必修二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文言文(1),对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应该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他的文言现象。

  课前学生利用《学案》进行预习,应该能初步掌握文言字词等基础知识,但文意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等涉及背景的知识,还需要老师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孔子的“三怒”导入。(我们在学了《论语选读》第一、第二单元,知道了孔子待人处事的态度是“温良恭俭让”,称呼学生也叫“求也”“回也”。然而孔子也会发怒,在记载中,孔子发过三次怒。)

  一怒: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①圬(wū):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②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③诛:责备。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可见学生睡觉,老师批评是天经地义的。

  二怒:

  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冉求当了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变季氏的德行,征收田赋反而比过去增加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你们可以擂起鼓来声讨他!

  孔子是发火了,而且脾气很大,是因为弟子冉有没有说服主子实施仁政。老先生很看重仁。

  三怒: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老夫子第三次发火了,这又是冉有惹的祸,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存个疑问,先落实了文言知识,再来找答案。

  二、落实文言字词(10分钟)

  检查预习的情况。(主要从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翻译四部分检查掌握情况。)

  1.实词

  (1)季路见于孔子(见:拜见、谒yè见)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止:不去)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痛恨。辞:托词、借口。)

  (4)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心。寡:少。)

  2.一词多义

  (1)相相夫子(辅佐,动词)

  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2)是无乃尔是过与(提宾的标志,助词)

  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

  (3)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

  尔言过矣(错,形容词)

  是谁之过与(过失,名词)

  (4)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引出对象)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从)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3.特殊句式——(提示: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判断句)

  (2)谋动干戈于邦内(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3)龟玉毁于椟中(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一句“龟玉”是指值钱的贵重的东西。玉是值钱的贵重的,无可非议。为什么“龟甲”也是值钱的贵重的东西?

  明确:孔子所处时代还是巫术余风未消的时代,龟甲是占卜的重要工具,所以十分珍贵。历史上的甲骨文很多刻在龟甲之上,是占卜内容的记录。我们学过的《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句,“卜”就与龟甲有关。

  4.翻译

  提示——

  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

  注意:翻译要“字字落实”。

  (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答案:A)

  A.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

  B.季氏将兴兵攻伐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向颛臾用兵了。”

  C.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军事行动对颛臾。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答案:C)

  A.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下来。

  B.所以如有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已经来了,便设法安顿他们。

  C.所以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3)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答案:C)

  A.求呀!这怕是你的过失吧!……为何要伐它呢?

  B.冉求!这难道不该责备你吗?……凭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C.求!恐怕该责备你吧?……凭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三、解题与背景介绍

  1.学生齐读课文

  2.思考:

  (1)孔子的第三次发怒缘何而起?——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孔子、冉有、子路是何许人也?)

  (2)背景介绍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求)、季路(子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整体感知

  1.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师生展开了讨论,师生的态度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文中学生的话: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齐读文中学生的话。)由此得知,学生的态度:支持赞同

  文中老师的话:

  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在萧墙之内也。

  由此得知,老师的态度:批评反对

  (那么他们在表达各自的态度时,语气是否有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师生之间三问三答的语气变化。)

  五、课文分析

  1.辨析师生双方的语气

  (1)冉有()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A.悄悄地B.含糊其辞地C.恭敬地

  用“含糊其辞地”“遮遮掩掩地”“轻描淡写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如果前加“恭敬地”不妥,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地”则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请一位学生读一下含糊其辞的语气。)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A.义愤填膺地B.义正辞严地C.勃然大怒地

  义愤填膺:义愤充满胸膛。形容极其愤怒。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充足,措辞严正有力。可以写作“义正词严”。

  用“义正辞严地”、“旗帜鲜明地”。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孔子不指责主谋季氏,而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孔子摆出三点理,“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不可罚、不必罚、不当罚。既然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用“义正辞严地”好。用“旗帜鲜明地”也对,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但“勃然大怒地”、“义愤填膺地”既与“无乃尔是过与?”的语气不合,又与孔子的性格有点不相符。

  (2)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A.口是心非地B.含糊其辞地C.遮遮掩掩地

  冉有的“投石问路”遭到了老师的批评。他赶紧为自己辩解。

  用“口是心非地”、“言不由衷地”。冉有、季路是参与了“将伐颛臾”事件的策谋,他们对季氏的这一主张,不仅没有反对,而且是赞同的。如果他们表示强烈的反对,季氏也可能不会贸然作出伐颛臾的决定,他们是季氏的支持者;从后面冉有继续为季氏辩护来看,他俩是认同了季氏伐颛臾的理由。他们缺乏孔子那样的正义感。他们说“吾二臣皆不欲也”,其实是口是心非,只不过是想逃避老师的责备而已。如果用“遮遮掩掩地”,效果差一点。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A.大义凛然地B.语重心长地C.循循善诱地

  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会怎样?

  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

  用“大义凛然地”、“不依不饶地”。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孔子讲究“温良恭俭让”,但涉及到原则的事情,他当仁不让,决不姑息,语气非常严厉。大义凛然,指出了季氏将伐颛臾,作为家臣,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义正词严”也对。

  如果用“语重心长地”“循循善诱地”、“晓以大义地”,尽管可以表现孔子对他们的批评是以理服人(用引用和类比的方法),也体现了孔子大教育家的风范,但与孔子直呼“求”不相称。

  (3)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A.强词夺理地B.口是心非地

  在孔子的步步紧逼之下,冉有终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用“强词夺理地”。侵略者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给受害的弱者,这是强盗逻辑,冉有居然还在孔子面前振振有词,真是颠倒黑白。

  “无中生有地”也可。颛臾的城墙坚固,应是出于自卫的需要;虽“近于费”也不会对季氏构成威胁,因为它只是一个附庸的小国,势力强大的季氏说它“后必为子孙忧”,完全是在找借口。

  “固执己见地”、“自欺欺人地”也可。经孔子的批评之后,冉有、季路可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但他们没有识破季氏的阴谋;他们在师长面前是不敢强词夺理的,他们也不是那种无中生有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也是受了季氏的欺骗;当然,也说明他们不能站在孔子的高度来看问题,没有孔子那样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说明他们也认识到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他们还要固执强辩,那应是自欺欺人的狡辩。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A.一针见血地B勃然大怒地

  用“一针见血地”、“针锋相对地”。孔子首先指出,说“后必为子孙忧”的说法是在找借口,这种做法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这就揭穿了季氏、冉有他们自欺欺人的阴谋;接着,孔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指责学生的失职;最后,揭露了季氏的阴谋,说明季氏认为颛臾“后必为子孙忧”是假的,他的目的是:消灭颛臾,扩大自己的地盘,削弱鲁君的势力。这一番话,孔子说得针锋相对,一针见血。

  2.孔子的辩难

  针对冉有的三次陈述,孔子进行三次反驳。从孔子的说话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从“不满”到“生气”到“怒不可遏”的。

  第一次,摆事实,列出三点理由,“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的不可罚、不必罚、不当罚。从中看出孔子从“礼”的角度教育学生。

  第二次,讲道理。引用名言,运用类比,斥责学生的失职、不义。从中看出孔子是用“理”来教育学生。

  第三次,讲道理。首先从君子品质的角度,斥责冉有的为人。接着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修文德。最后,揭穿季氏的阴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从中看出,孔子用“德行”、“治国”的道理来教育学生。)

  3.小结:孔子的政治主张

  在这次对话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均”、“和”、“安”“修文德”。

  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治、仁政和教化。

  “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序;“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化”是这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秩序得以实现的方式。

  六、探讨研读(时间如果允许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和”片段,2分18秒)

  思考:孔子对内的政治主张是“均、和、安”,其中“和”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影响最大,请同学们从朋友和气、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的角度举一些例子,并进一步思考“和”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师小结:

  《论语》有曰:“礼为用,和为贵。”*人讲求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修文德、教养百姓使其安居乐业,互助互爱,天下太*,人心安定,这样就达到和谐的目的。所以用“和”的理念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正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亮点。今天,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与古代“和”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当代*赋予“和”字以新时代的内涵,是对“和”的理解和传承。

  七、作业做本课的古汉语知识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扩展4)

——《蜘蛛》教案设计3篇

《蜘蛛》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会说说蜘蛛遇到困难是怎么想的。

  3、 感受蜘蛛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勇气和毅力。

  4、 会用“终于”说句子。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蜘蛛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难点:

  感受蜘蛛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勇气和毅力。

  会用“终于”说句子。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开小火车,齐读

  丝的第五笔是( )

  断的.第七笔是( )

  破的偏旁是( )

  组词:阵、实

  2、复习第一自然段: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字词,而且还知道了蜘蛛织网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指名说

  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 教学二~五自然段。

  1、蜘蛛除了遇到这个困难以外,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你自由读2~5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指名说:出示:一阵大风吹来,把网刮断了。

  一阵大雨打来,把网打破了。

  一阵冰雹打来,又把网砸破了。指名读,齐读

  1)、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有一个“把”字,

  你能用上“被”字来说说这三句话吗?

  指名说:网被一阵大风刮断了。

  网被一阵大雨打破了。

  网又被一阵冰雹砸破了。

  2)、如果老师把这三个词的顺序换一下,可以吗,为什么?

  同桌轻轻讨论,指名说,风是刮的,雨点是打来的,冰雹的力量很大,是砸下来的。

  看来作者的用词很准确,我们来读一读。齐读

  3)这三种情况都是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能说完整吗?

  它刚织了几下,一阵大风吹来,把网刮断了。

  它刚织了一半,一阵大雨打来,把网打破了。

  织啊,织啊,眼看快要织成了,一阵冰雹打来,又把网砸破了。

  自由读,齐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蜘蛛遇到的困难、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指导朗读: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织啊,织啊读得慢一点,眼看快要织成了读得快一点。

  指名读,齐读。

  2、蜘蛛遇到困难,又是怎么面对的呢?请你在看看2~5自然段,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指名说:

  它刚织了几下,一阵大风吹来,把网刮断了。

  它刚织了一半,一阵大雨打来,把网打破了。

  织啊,织啊,眼看快要织成了,一阵冰雹打来,又把网砸破了。

  蜘蛛重新织起来。

  蜘蛛不泄气,再从头织。

  蜘蛛不灰心,又重新织。

  指名读,齐读

  1)、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蜘蛛是怎么想的?指名说

  “我不相信织不好,我有决心,有信心,一定能织好。”

  对,这就是不泄气,也就是不灰心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有决心,有信心的语气,重读重新、不、再、又。

  指名读,相互评议,齐读。

  2)、蜘蛛遇到的挫折是一次比一次大,而蜘蛛的勇气和决心也是一次比一次大,那么结果怎样了呢?

  织啊,织啊,终于织出了一张又大又结实的网。

  蜘蛛高兴地坐在网中央,捕捉飞来的小虫。

  你能用“终于”来说说句子吗?

  3)、你觉得这时蜘蛛的心情怎样?高兴的,愉快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话。

  4)学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这是一只()的蜘蛛。指名说

  3、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齐读课文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做事情应该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持到底才能做好。

《蜘蛛》教案设计2

  活动名称:蜘蛛买鞋(中班)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的加减概念。

  2、感受儿歌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

  3、学习改变儿歌的数字并仿编新的诗句。

  4、聆听音乐并用仿编的内容歌唱和表演

  活动准备:各种鞋及图卡数张、每人10枚硬币、每人一个小盒子。

  活动重点:学习10以内简单加减概念。

  活动难点:改变儿歌数字、并仿编新的诗句。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问幼儿:小朋友你有几只脚?穿几只鞋?蜘蛛有几只脚?穿几鞋?

  基本部分:

  1、教师和幼儿一起看屏幕,念儿歌《蜘蛛买鞋》念过一遍后,请幼儿再次念儿歌。同时拿出与鞋子等值的硬币、念到最后一句:"总共花了10元钱"时,请幼儿算算桌面上总共有多少钱,再作出答案。

  2、请幼儿看屏幕做练习,老师点击屏幕上改变位置的鞋子与变值的钱币,请幼儿拿出相应的硬币。

  3、将幼儿分成几组,每组分成两种色,几个人扮演卖鞋商,另外几人扮演顾客。拿钱买鞋,然后请幼儿将买卖后的鞋子种类及价钱相应的画上。最后选出几人来根据自己画的图画进行改编儿歌,并唱出来(如幼儿不能顺利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结束部分:

  师幼共同唱编后的儿歌并做动作。

《蜘蛛》教案设计3

  活动目标

  1、理解绘本故事内容,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与预测,并解决问题。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

  2、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统计。

  3、尝试小组合作、交流,并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教具:PPT、统计表“最受欢迎的糖”。

  2、学具:统计表(4张)、标记(每人5个)、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引发听故事的兴趣。

  1、PPT出示糖果店:你们瞧,这儿有一家商店,看看这家商店里都有些什么商品呀?

  2、这么多的糖果,那么这是一家什么店呢?(糖果店)

  3、PPT出示蜘蛛:糖果店里还有个朋友呢,看,是谁也住在糖果店里,蜘蛛在糖果店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儿呢?我们来听故事《蜘蛛和糖果店》。

  二、大胆猜测——听故事根据线索预测不同人物喜欢的糖果。

  1、(PPT画面一)*来买糖,蜘蛛出示*买糖记录。

  提问:

  (1)同意蜘蛛的猜测吗?

  (2)从记录表的哪里可以看出*喜欢吃棒棒糖呢?

  (3)验证

  (4):*每次来买都是买一种糖,说明她最喜欢的就是棒棒糖,下次很有可能也会选棒棒糖,是不是用这种方法!蜘蛛的这个办法真好!

  2、(PPT画面二)菲菲来买糖,蜘蛛出示菲菲买糖记录。

  提问:

  (1)从记录表里可以看出,菲菲买了几次糖果?买过什么糖?

  (2)她会更喜欢吃什么糖呢?

  (3)验证

  (4):喜欢吃的糖果买的次数一定会多一点,记录表上花生巧克力糖出现了5次,所以买这种糖的可能性会更大。

  3、(PPT画面三)东东来买糖,蜘蛛出示东东买糖记录。

  提问:

  (1)请小朋友仔细地观察记录表,这次请大家猜猜他会买什么糖?

  (2)你们怎么知道的呢?

  (3)验证

  4、有什么好办法预测顾客要买什么糖?

  :仔细观察记录顾客购买的糖果名称和购买的次数,经过统计,就能推测出顾客喜欢的糖。

  5、(PPT画面四)嘟嘟来买糖,蜘蛛出示嘟嘟买糖记录。

  提问:

  (1)你觉得她会买什么糖?

  (2)买哪种糖更有可能?为什么?

  (3)验证。

  :买的次数多并不是唯一的预测标准,排列的规律也需要考虑。

  6、(PPT画面四)老奶奶来买糖,蜘蛛出示老奶奶的买糖记录。

  提问:

  (1)你觉得她会买什么糖?为什么?

  (2)验证。(为什么买泡泡糖?)

  :有时预测的结果也会意外,这也是有可能的。

  三、观察统计——最受欢迎的糖果

  1、阿姨决定请蜘蛛留下来,预测什么糖果卖得好。

  2、阿姨又准备进货了,怎样才能知道哪种糖才是最受欢迎的糖呢?(大家讨论)

  3、幼儿进行集体统计。

  4、:统计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情况,正确预测未来。

  四、统计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和了解身边的人和事物,用统计的方法来推测出结果。

  2、介绍小组合作要求。

  3、幼儿合作练习、尝试、交流。

  评析: 《蜘蛛和糖果店》这节课通过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有关概率和统计之间的关系。概率是依据自己材料推测未来,概率其实就是生活中可能性的大小,故事中的蜘蛛经过统计得知*买棒棒糖概率比买其他糖果的大,但概率虽然能判断某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却不能保证100%正确。所以从孩子的思维层面上考虑,在设计此活动时,我把这个故事设计成了有情景性的估猜活动,以故事中蜘蛛猜测顾客来糖果店买什么糖的情景为主线,帮助幼儿理解概率和统计,同时鼓励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去推理、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估猜生活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乐趣。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扩展5)

——《关雎》教案设计3篇

《关雎》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形象思维、想象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结合当前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重难点:

  1、运用朗读手段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走进诗经

  1、走进诗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2)指导整体朗读:

  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3)提示内容朗读: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学生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学生讨论: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一条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水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四、品读全诗,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学生讨论: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教师小结:是兴中有比,兴比自然。比兴的手法,不仅表现诗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对事物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这一手法,在*诗歌中一直继承和发展着。

  五、拓展延伸,欣赏比较

  1、我国诗词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很多,欣赏构思、风格各异的名篇,与本*比较。

  2、结合当前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关雎》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 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 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还是抢答吧。回答问题: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个什么位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各地的民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

  (一)整体感知

  1.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窍门。……

  2.明确:要读得字字清晰,要读出轻重缓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3.明确:节奏把握好,两字一顿,感情要明朗。听老师读,边听边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雎鸠关关相对唱,双双栖在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

  第二三节:河的*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见相思之苦。(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收采。纯洁美丽好姑娘,朝朝暮暮都想爱。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常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入眠。)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鼓瑟来示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仔细挑来仔细选,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声里露笑脸。)

  5.语言概括准确。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诗歌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语调,读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讨探究

  1. 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 (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值得,窈窕淑女嘛。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

  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

  板书

  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

  3.作用: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13.一起读一遍,体会韵律感。

  14.试背——提示首字

  三.拓展思维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

  四.作业:

  A、背诵并默写本文;

  B、写一个美丽的瞬间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板书设计: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

《关雎》教案设计3

  (课前播放歌曲《关雎》,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

  在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春天。

  生:希望。

  生:爱情。

  师: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师: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

  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师: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生:《关雎》。

  师:不错,是《关雎》。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师: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生:朗读。

  师: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读准字音、节奏、重音。

  生:还要注意语气感情和表情。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了不少学习诗歌的经验。现在,请大声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自读,师板书课题。)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他读的怎样?

  (生说,师评。)

  师: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齐读)

  师:字音、节奏把握的不错。听着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师配乐朗读)。

  (师读完,掌声响起。)

  师:说说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师:语言准确、简洁。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生自读,想像画面)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我在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身穿粉红色衣裙的少女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际。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笑容粲然,像三月桃花一样美丽。

  师:好一幅清新怡人的少女采荇图。

  生:我在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寂,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的美好身影使他魂牵梦萦,意醉神迷。

  师:生动的语言描摹了君子寤寐思服的画面。

  生:我在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两句诗时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红对联,红窗花,红蜡烛,红衣,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

  师: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好生让人羡慕。这是现实吗?

  生:想像之景。

  师:雎鸠和鸣、少女采荇、君子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谐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同桌互读,看能否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生读,做陶醉状。)

  师:哪两位同学读一读君子长夜难眠的诗句?

  (两生读)

  (师生同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挺投入,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生齐读)

  [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师: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 )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 )美” 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

  (师板书“美”;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最后全班交流。)

  生:我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师板书“人物”)

  生:这几句诗写出了采荇女的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生:我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几句诗中,品出了采荇女是一个文静美好,贤淑善良的女子。

  生:我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诗中的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师:你很有发现的眼光。

  生:我从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语言美。(师板书“语言”)

  师:何以见得?

  生:押韵,读起来很好听。

  师:有道理。仅此而已吗?

  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句式大致相同,听起来悦耳。

  师: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这是《诗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叫(停顿)——

  生:重章叠句。

  师:除这几句外,还有哪些诗句也是重章叠句?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刻画了采荇女的勤劳能干。

  生:使采荇女的形象深入人心。

  生:可以看出君子对她爱慕之切。

  生:表现了君子对爱情的执著专一。

  师:同学们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关雎》的语言美还体现在用词的准确传神上。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如“流”、“采”、“芼”这三个动词,“流”是“捞取”的意思,“采”是“采摘”,“芼”是“挑选”,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采荇女劳作时的情形,严谨有序,一丝不苟。

  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字词用得好?

  生:“参差”二字修饰“荇菜”,写出了长短不一的荇菜在水中漂流的具体情态。

  生:“窈窕”用得好,刻画了淑女的美好品德。

  生:“优哉游哉”的“悠”用得好,“悠”,“长”的意思,这个词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小伙子长夜难眠、辗转反侧的情形。

  师:这首诗用词准确传神,同学们找的词也极具代表性。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用心品味,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发现——

  生:我从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意境美。(师板书“意境”)

  师:简述你的理由。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师:由景及人,触景生情,这就是《诗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起兴”。

  生:我从这首诗中还品出了《关雎》的情感美。

  师:何以见得?

  生: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一定会满溢着陶醉和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我认为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师: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还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难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师: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个组的朗读技高一筹。(生充满期待,跃跃欲试。)

  (男生、女生配乐齐读)

  师:男同学读出了阳刚之美,女同学们读出了柔情之美,*分秋色,不相上下。现在,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共同演绎《关雎》之美。

  (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参差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再轻声朗读前四句。)

  (师生美读,其乐融融。)

  师: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

  生:(大声)想。

  师: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齐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

  (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音乐再次响起)

  师:《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点评]

  《诗经》二首之《关雎》是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诗歌,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周老师的这堂课,却巧妙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令人耳目一新:其一,教学过程简洁流畅,一唱三叹吟诵《关雎》、美不胜收品味《关雎》、诗趣盎然美读《关雎》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二,琅琅书声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品,读书方式灵活多样,范读、自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同读、美读相映成趣,特别是老师的范读,声音甜美,感情饱满,如春风拂面,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好地体现了老师的示范作用,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其三,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有机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品读诗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不够深入,故而学生体会有失肤浅,譬如,关于“语言”,关于“人物”,可赏析的美点还可以更深刻一些;另外,设置一定的句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扩展6)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点;

  2、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

  3、深入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从而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详见预习资料。

  二、课堂导入

  最近国内娱乐界发生了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据说著名导演胡玫正在筹备拍摄电影《孔子》,大家知道演孔子的是谁吗?(周润发)你觉得周润发适合演孔子吗?(七嘴八舌)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担心:“周润发最擅长的是江湖大哥之类的角色,而孔子是个哲人,需要的是沉稳和大度。”那么,如果你是周润发,即将排演《季氏将伐颛臾》这场戏,你会怎么演孔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助周润发来揣摩一下这出戏的台词。

  三、整体把握

  我建议先一起朗读全文,找找感觉。(正音)

  四、揣摩台词

  1、背景介绍。

  这出戏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的对话,对话的起因是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伐”,攻打,季氏将攻打颛臾。“有事”,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冉有、季路向孔子汇报了这件事。)季氏是谁呢?(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颛臾是什么地方呢?(鲁国的附属国)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呢?(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权势,所以抢先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又是谁呢?(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任季氏的家臣。冉有,即冉求,有是他的字,求是他的名。季路,即子路。有必要补充的是冉有是季氏的主要谋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季氏智囊团的核心成员,首席顾问,参谋长。)

  2、第一次责备

  孔子在听了弟子的汇报后什么态度?(责备)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求!无乃而是过与?)为什么责备?(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能翻译一下这句话吗?(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尔”什么意思呢?(你)“过”什么意思呢?(责备)因此,“尔是过”就是“过尔”的意思。“是”是什么意思呢?(课下注释:“是”是“尔”的复指;另一种解释,“尔”作为“过”的宾语提前,因此这个“是”是提宾的标志。记上去。)“无乃……与”又是什么意思呢?(恐怕……吧,表示推测语气)

  那么这句台词可以怎么念呢?能试试看吗?(指导:这是一句责备的话,但是语气上带有推测,可以稍微轻一点。重音放在“求”和“过”上。)

  3、第二次责备

  冉有在老师责备之后有没有认错?(没有)他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是那个季康子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人都不想呢。这其实是在推卸责任。孔子原本以为自己的责备应当会起到效果,不想冉有并未信服,所以这段话在语气上和第一段相比有没有变化呢?(有,语气比前一次更严厉。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给大家时间揣摩这段台词,我建议把我们课前发下的参考译文利用起来,原文和译文各读一遍,然后将不懂的字词圈点出来,等下我们可以来交流。

  有理解不了的字词吗?(重点引导到这么几个字词上。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展现;力,才能;就,担任;列,职务。展现才能担任职务,不能胜任就辞职。孔子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冉有,你和季路身为季康子谋臣,他犯了过错,就是你们的责任,应该辞职。2、“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相”和冉有、季路有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类比呢?“相”的责任是搀扶盲人走路,冉有和季路的责任是辅助季氏,别让他走上歪路。在孔子看来做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他用“虎兕”比喻谁?(季氏)对,季氏本来就像虎狼一样,很有野心,我让你们去做他的家臣,原本是想让你们看住他,别让他跑出来祸害人间,现在你们看不住,当然是你们的责任。他用“龟玉”来比喻什么呢?(颛臾)颛臾即将像龟甲玉器一样碎裂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有同学愿意来尝试下这段台词吗?(朗读指导:关键两个反问句,“则将焉用彼相矣”和“是谁之过与?”重音放在“相”和“谁”上)

  4、第三次责备

  冉有听了老师孔子的责备后信服了吗?(没有)他第二次狡辩,推卸责任: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氏的封地,担忧它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权势,所以先发制人。

  因此孔子第三次责备他,怎么责备的?(“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什么意思呢?(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因此这句话断句可以怎么断?中间该如何停顿?(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气应该怎样把握呢?(稍许停顿)当中的一个词可以给我们启示,哪个词(“疾”,痛恨,讨厌)能来读一下吗?(指导:重音放在“疾”上。)

  五、文化提升

  (一)问题探究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反对攻打颛臾,你能总结一下原因吗?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第一段中他提出“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这些理由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封,不可伐;第二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第三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是社稷之臣,已经臣服于你,是你的附属国了,不当伐。

  2、最后一段中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以德服人,“来”,使动用法。然而,现在他的弟子冉有和季路却无法做到,搞得国内鸡飞狗跳,混乱不堪,对外也不能使别人归顺。最后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指出:“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萧墙之内”即鲁国国君,季康子想通过攻打颛臾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地位,最后取代鲁国国君。

  3、孔子是不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呢?本文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的第一段,在这段文字背后紧接着有这么一句话: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意思是:天下清明,那么制礼作乐和出兵征伐都由天子做主;天下昏乱,那么制礼作乐和出兵征伐都由诸侯做主。

  能不能结合这一段资料思考下这个问题呢?

  【明确】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恢复周代的礼乐社会,所谓“礼”就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他强调: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各自有各自的地位和责任,不可僭越。

  在孔子看来,如果真到了有必要发动战争的时候,那么只能由天子来决定,而季康子仅仅是一个鲁国大夫,连诸侯都算不上,没有资格攻打颛臾。

  (二)分角色朗读。(机动)

  (三)课外延伸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孔子的思想,甚至把他拍成电影,搬上银屏呢?孔子的思想对现今社会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或许我们可以做一些有关现实的思考:

  孔子所竭力维持的等级制度在当今社会仍旧适用吗?这种等级制度在当时是否有其先进性呢?“修文德以来之”是否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借鉴意义呢?“均无贫”是否等同于“均贫富”?“和”的概念和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和谐”有区别吗?

  这些问题我们还须不断探索,一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季氏将伐颛臾》中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也仅仅是冰山一角。因此,我给大家列了一个书单,推荐大家阅读,希望通过阅读让孔子的形象逐渐清晰和丰满起来。只有走进了孔子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演好孔子。

  1、《论语别裁》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普通读者的入门功夫,上下几千年尽在其中,百看不厌;

  2、《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钱老夫子的毕生心血;

  3、《<论语>鼓吹》金刚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敲击论语的砖头。

  4、《论语心得》于丹著,中华书局。美丽的心得;

  5、论语别裁》(明)张居正讲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皇家读本;

  最后请允许我用伏尔泰评价孔子的话作为本堂课的结尾:

  他探索思想,一点也不狂妄,

  并为人类揭露了理性之光;

  他是作为哲人而立言,不是先知,

  但也奇怪,*家奉他为祖师。

  【教学反思】

  “有效性”的落脚点在哪里?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是学生。这是我在课后的最大感悟。因此,我在充分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之后,对照课前定下的三个标准——扎实(文字)、清晰(文章)、到位(文化),对本堂课进行了反思总结

  首先是文字落实不够扎实。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大意,但对具体字词等文言知识点的理解就显得较为吃力,这反映在句段翻译的不流畅上。显然,我在文字的落实上做的还不够。我想,或许可以从四方面弥补:一是课前就提供参考译文,二是在文章梳理中强调字词落实,三是课后习题的巩固练习,四是加强朗读和背诵。

  其次是文章解读清晰明了。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认为文章梳理的清晰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从关键句“求!无乃尔是过与”入手带动对全文的理解,问题的层层推进催化思维的运动,同时,整堂课都由一条主线贯穿——孔子为什么态度如此强硬地反对季康子攻打颛臾?或许,这可以成为文言文文章梳理的一个模式。

  最后是文化拓展定位准确。学生在文字落实和文章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提供的课外资料,基本上能把握孔子的政治理想及人物形象,并通过课堂结尾的一系列带有启发式的问题(孔子所竭力维持的等级制度在当今社会仍旧适用吗?这种等级制度在当时是否有其先进性呢?“修文德以来之”是否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处理有借鉴意义呢?“均无贫”是否等同于“均贫富”?“和”的概念和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和谐”有区别吗?),对孔子及《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的书单也成为课外阅读的热门书目。

  我想,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在课内读懂,在课外研究,是否可以说达到了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是否也适用于除了文言文之外的其他文本呢?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扩展7)

——实数教案设计3篇

实数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用这些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进行正确计算。

  (3)正确运用公式:

  ( ≥0, ≥0) ( ≥0, >0)

  这两个公式,实际上是二次根式内容中的两个公式,但这里不必向学生提出二次根式这个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具体数值的运算,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出规律。

  (2)能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由实例得出两条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归纳、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能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运算。

  (2)发现规律:

  ( ≥0, ≥0) ( ≥0, >0)

  教学难点

  (1)类比的学 习方法。

  (2)发现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材、、电脑。电脑软件:Word,Powerpoint。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2分钟,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回顾旧知)

  问题1 :有理数中学过哪些运算及运算律?

  答:加、减、乘、除、乘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分配律。

  问题2:实数包含哪些数?

  答:有理数,无理 数。

  问题3:有理数中的运算法则、运算律等在实数 范围内能继续使用?

  答: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新问题。

实数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实数运算的法则和运算顺序,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回顾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计算器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验数学的应用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实数运算的法则和顺序。

  教学难点:例2的算式比较复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承上启下,口答复习

  师:请同学们快速口答下列几个题目

  ① ②③ ④⑤⑥⑦⑧

  师:⑤--⑧这四个算式是属于实数的运算,同学们来思考一下:实数的运算与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的有理数的运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吗?引出课题:实数的运算

  2.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师:那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第二章都学习过哪些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我们把它总结出来。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

  运算法则加法法则减法法则乘法法则除法法则,除法转化为乘法的法则乘方的法则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是否仍然成立?请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举例来证明你们的结论。

  (要求学生每种运算法则和运算律都要举一个例子出来)

  引导学生:实数的运算与有理数的运算之间就是增加了无理数的运算,无理数的运算是否满足这些运算律与运算法则呢?

  出示多组学生的例子,得出结论:数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后,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同样适用。

  师: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适用,那么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是否也适用呢?请同学们与自己的同桌进行讨论,同样要举例说明。

  (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实数范围内,有哪几种运算?这些运算的顺序与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选择合适的例子说明:在实数范围内,增加了开方运算,并且开方运算与乘方运算是同级运算。

  得出结论:实数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遇到括号,则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例1计算:

  (1)(精确到0.001)

  (2)(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

  注意:在使用计算器的情况下,一般先算出最终结果后,再将显示的数据按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如果无法避免中间运算取近似值,那么中间运算通常比预定精确度多取1位,或多取1个有效数字。

  例2计算:(精确到0.01)

  先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解答这道题目,然后由老师引导观察算式,分析算式的组成;考虑能否使用运算律简化算式;如能简化算式,则应先化简,再用计算器计算,这样能使计算方便,避免中间运算取近似值。

  3、活动与探究:

  一个物体自由下落时,它所经过的距离h(米)和时间(秒)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来估计。假设物体从5米的高度自由下落,那么这个物体每经过1米需要多少时间(精确到0.01)?请把结果填入下表。

  距离第1米第2米第3米第4米第5米

  时间

  4.练一练:课内练习1、2

  5..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数运算的法则和顺序,会用计算器来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

  6..布置作业

  书本84页1、2、3、4、5、6(选做)及作业本

  四.教学反思

  例2要先运算、化简、再用计算器计算,能使计算方便,避免中间运算取近似值。化简容易错。

实数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实数运算中的近似计算的方法;

  2、能运用实数的运算方法,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

  实数的近似计算及实数运算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按指定的精确度计算:

  (1)(精确到0.01);

  (2).

  解:(1)

  ≈6.083+0.26-1.710

  ≈4.63.

  也可由计算器直接输入算式进行计算:

  ≈4.632786584

  ≈4.63.

  (2)

  ≈-0.242061459

  ≈-0.242.

  [说明]在进行近似计算时,中间过程中的近似数一般比指定的精确度要求多一位,对最后所得结果按指定精确度要求取近似值;若向计算器直接输入算式进行计算,那么只要对最后显示的结果按指定精确度要求取近似值。

  二、学习新课

  1.例题分析

  例题1:已知,,当≈6.378×10,≈9.807时,求和的近似值(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解:当≈6.378×10,≈9.807时,

  例题2:伞兵在高空跳离飞机往下降落,在打开降落伞前,下降的高度h(米)与下降的时间t(秒)的关系可以近似地表示为h=4.9t(不计空气阻力).一个伞兵在打开降落伞前的一段时间内下降了920米,这段时间大约有多少秒?(精确到1秒)

  解:由h=4.9t,h=920,得t。

  又因为t>0,所以t。

  答:这段时间大约14秒。

  2.问题拓展

  在地面上围建一个花坛,底部形状设计如图所示,它的外周由圆弧ABC与正方形ADEC的三条边组成。已知圆弧的半径r=OA=AD,∠AOC=60°,正方形ADEC的面积为30m,求花坛底部的周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11.6(3)

  四、课堂小结

  1.实数的近似计算;

  2.实数运算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1.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

  教学设计说明

  1.实数运算中增加了近似计算的内容,对近似计算提出了两种精度要求,即保留几位小数或者保留几个有效数字,这样使实数的近似计算更加规范。

  2.通过实数的近似计算,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运算性质和法则;通过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实数的近似计算通常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要注意每题中的精确度要求。近似计算的中间过程应多保留一位小数;中间用“≈”联结.

  4.教材中没有具体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只是提出参照“使用说明书”教师应了解计算器的功能,掌握常用计算器的操作技能,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操作辅导,同时要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解题实践和探索规律的活动,发展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5.拓展问题中的条件“∠AOC=60°”是多余的,增加了这个条件的原因是学生此前没有学过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推荐访问: 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1 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