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工作总结 > 2024年(6篇)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

2024年(6篇)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

时间:2024-03-19 11:42: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6篇)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供大家参考。

2024年(6篇)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6篇)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

 (6篇)

篇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将信息技术与几何图形的教学相结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探究结论、解决问题,建构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信息化的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几何图形;
教学;
融合

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面对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所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与机遇,我们应如何面对挑战把握机遇,走在教育改革前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问题与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有关于信息技术的内容已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手段单一,不能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一次信息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幻灯片、投影仪等视听媒体的出现,还是手持技术、互联网+的发展,都对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饱含着许多的机遇,教师与学生在享受着时代发展红利的同时,应不断改进自我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与时代共同进步,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跟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同时我们也应警惕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和谐现象。

在“立德树人”和“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引下,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指明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两大价值:一是在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可以形成生动的教学形式;
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与跨学科问题过程中,合理选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将原有的两个学段调整为三个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段目标也有所调整。

第一学段目标(1~2年级):能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验物体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与空间观念。

第二学段目标(3~4年级):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经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测量过程,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了解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第三学段目标(5~6年级):探索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常见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会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
能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及指导下,本文通过在小学数学全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活动中,问卷星、钉钉类常用APP及希沃白板等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来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二、问题解决思路与实施

(一)课前,应用问卷星、钉钉类常用APP,有效进行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学生,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更能真正把握住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认知的特点,在备教案的同时更是在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分析学情,可精确了解学生现已掌握的知识程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等,改变传统的教师依据个人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的习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更加全面的教学计划。

以“图形与几何领域”版块中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中的“认识分米、毫米”一课为例

“认识分米、毫米”一课的教学重点为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是正确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合理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为进一步学习千米、周长、面积和体积等内容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量感与空间观念。教师可据此,选择合适的APP,对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前的情况进行精确了解。

1、问卷星:设计相关问题的问卷,在教学前让学生填报,平台自动批改、统计学生的填报结果,教师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从问卷星收集的数据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本单元的分米和毫米的知识非常好奇,同时也了解到授课班级的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较好,因此在教学的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针对年龄和班级特点,设计有效、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难点的讲授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有顺序性、阶段性的引导,促进理解。

2、钉钉、微信群:在教学前,可让学生在家里录制相关的视频,比如:说说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说一些可用厘米和米进行描述的物品。然后,将这些视频发送到钉钉、微信群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当中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新课的教学应如何入手。

从钉钉、微信群学生所分享的视频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厘米和米的知识掌握的十分到位,能熟练的根据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例如:1m=100cm、500cm=5m等,同时部分学生还在视频里展示了物体用直尺的测量长度的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如:毫米、分米与学过的厘米、米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大?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有比它们还大或是还小的长度单位吗?等疑惑。

本节课,教师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在课前全面了解到学生能熟练的运用厘米和米来描述物品的长度,能清楚的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为100,有着初步的估计意识与较好测量能力,同时也了解到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点的疑惑之处,使教师能基于本班学情制定了适当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行动的基础和指南。

(二)课中,借助希沃白板直观教学,及时反馈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交互过程。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据此有针对性地突出授课重点以及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保持高昂的的学习热情。

借助希沃白板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课堂反馈的快速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形成明显的交互效果。用与时俱进的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善数学“学困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以转变他们对于数学课堂参与只听不说消极学习的状态,促使全体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的教学情境,便于将小学数学信息和数学教学的复杂、抽象化的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利于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同时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图形与几何领域”版块中六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为例

1、创设真实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一些几何图形利用信息媒体展现出来,将几何图形领域与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设定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作文吧 ZUOwEnba.nET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学生要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现实世界”,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可运用课件呈现:学校多功能教室内有两根长方体柱子,它们的底面都是边长为0。5米的正方形,高都是6米。现在要给这两根柱子涂油漆,涂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1千克油漆可以涂5平方米,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构建这种现实生活化的场景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题目含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生活难题时的作用。

2、将抽象、静态知识转为具体、动态化

信息技术可以把原本抽象、静态的知识,变为具体、动态的知识,并完整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长方体体积的本质含义是看长方体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体积单位,但理解这一本质含义对与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这时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优势就显现了出来:通过问卷星调查统计可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到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高的乘积,但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为长、宽、高的乘积,几乎没有学生能说得清楚。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希沃出示一个长5cm、宽4cm、高3cm的长方体,同时给出问题——“想一想,体积为什么是60立方厘米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想到,可以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摆一摆,为验证学生的想法,可利用希沃动态演示摆放小正方体的过程(以1cm为标准),并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成过程:长是5cm,—个一个地摆,一行能摆5个;
宽是4cm,一行一行地摆,能摆4行;
高是3cm一层一层地摆,能摆3层。学生看完用小正方体动态摆放成长方体的过程后,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理归纳过程了解的就更加到位了,体会到“长方体体积=每行几个x几行x几排。

3、利用平台小游戏,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巩固练习作为学生加强记忆、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手段与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巩固练习,为学生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及发展规律的练习,让学生感受的到不管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巩固阶段,数学都是一门富含挑战,需要不断探索、深入研究的学科。

在本课的教学中,课堂练习的设计除了常规练习外,还可以利用希沃白板设计交互性练习。

希沃白板的课堂活动版块中存在着如趣味分类、选择填空、分组竞争、判断对错、记忆卡片等各式各样的课堂游戏模板,教师可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选取合适的模板来制作趣味小游戏,也可在课件库中使用其他教师已制作好的相关的小游戏,像这样的课堂小游戏,能吸引住学生注意力,让其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课堂小游戏外,也可以通过手机与一体机的智能互联,直接将学生的书面答案投影在一体机上,更加直观及时的评价、批改学生的课堂作业,从而直接了解到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地评判,对之予以鼓励或者纠正。

(三)课后,借助资源平台进行有效复习,巩固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好奇、好动、探索、发现是儿童的天性,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立论基点,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要学习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社会性是人的本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还要注重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还是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在课后,学生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交流互动,培养合作意识。借助希沃白板、国家中小学生智慧平台、知乎等资源平台有效巩固新知,在巩固的同时让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培养勇于实践的意识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图形与几何领域”版块中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课后复习为例

教师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复习手段,提高复习效果。

1、用资源平台,收集课外资料

在进行课后复习时,让学生按7人为一组成立学习小组,同时推选组长,让组长安排组内成员再读课本,通过借助知乎、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希沃白板等资源平台收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资料,参考、借鉴、扩充视野、拓宽思路。

2、利用微信、钉钉等平台进行交流合作,交流所思所得。

学生在课后,思考、绘制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思维树状图”,利用组内所建立的微信群、钉钉讨论组、朋友圈等信息化平台随时随地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所收集的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资料,讨论自己在绘制思维树状图时所产生的疑惑和所遇到的难点,与同学交换知识体系构建的心得,将对于本单元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写下来,将各自绘制的结构比较完整的、知识间有联系的“思维树状图”进行分享。

如此,与其说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进行了深度融合,科学有效地应用了信息技术,为学生为教师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倒不如说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平台上收集资源、交流方法、合作共享,让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有效复习,及时认识到错误与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从多元渠道获取数学信息,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实践成效

本文通过在小学数学全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活动中,问卷星、钉钉类常用APP及希沃白板等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方法。

课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明确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能基于学情分析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为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行动的基础和指南。

课中,借助希沃白板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课堂反馈的快速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情境,使用信息技术将复杂、抽象化的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与学生形成了明显的交互效果,很大程度地吸引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转变他们对于数学课堂参与,改变了学生只听不说消极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课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在各种资源平台上收集资源、交流信息、合作共享,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有效复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可以从多元渠道获取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案例创新点

本文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理念,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版块为主线,通过认识长度单位“认识毫米、分米”、复习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巩固立体图形“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等例子,论述了问卷星、钉钉类常用APP及希沃白板等教学资源平台,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版块全学段课前、课中、课后的作用,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五、结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拥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师生应学会围绕学习任务,选用合适的APP、平台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与团队成员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开展学习探究活动,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因此,顺应时代发展,发挥技术优势,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育人质量,已迫在眉睫,每位学科教师都应为此作出努力。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 (二)

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高中新跨越

当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类的思维、生活、学习方式。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党的____大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相关政策,对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数字化(互联网+教育)是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

华夏中原,宛襄盆地,灵山之南,湍河之北,崭新的邓州市____高中,正以不凡的气势作为邓州教育的新地标昂扬升起!自2020年建校以来,我校就确定了以信息化赋能学校发展的办学特色,打造智慧学习生态,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正勇立潮头,致力于打造一所数字化、智能化的“云中高中”。

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____高中在校园数字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属于自己的经验。下面分别从宏观战略、具体实践两大层面梳理一下学校的具体工作举措。

一、从战略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转变观念。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____高中努力打造三重社会形象:第一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物理空间的____高中,第二就是借助数字化转型的手段来办的____高中,第三则被称为“看不见的学校”,依托物理空间和云中数字,凝练出的一所精神永存、灵魂永驻的高中。“思想松土”有利于组织架构的指向性确立,也有利于数字化转型运行机制的形成。

二是转变架构。2021年9月,恰逢____省推进实施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活动,我校以此为契机,让信息化工作更加深入、全面、系统的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在信息技术2。0启动伊始,学校成立了以孙海彦书记为组长,李丽校长为主要负责人,教务处、电教中心和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数据资源管理团队,承接全校数据领域的管理、维护和应用责任。

三是转变机制。我校建设起一支专家指导团队和一支学科专家培训团队,以此为核心开展工作。组建由校长领衔、学校教务处和电教中心组成管理团队,上下一条线;
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定并落实学校数字化发展规划;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解决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____高中作为华师一附中的对口帮扶学校,积极吸纳华中师大一附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线上,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华师一附中和____高中开展常态化联合教研,打通远程同步课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二、从实践上开展五大建设

一是支撑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为构建现代化的高中,必须加快教育管理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为此,____高中推动机构改革,一方面学校职能部门提升“大服务”意识,建立大D建、大教务、大政务、大后勤的管理体制和模式,部门之间实现学生成长与教学保障的数据关联与协同;
另一方面实行管理层级简约化、扁平化的年级分级部管理,学校共有三个年级、六个级部,不同年级、同一年级两个级部之间实现数据关联与协调。与此同时开展同级学校研究提供科学化决策。2021年学校开始实施基于数据治理的学校研究,突出教育改革实践与学校研究的良性互动。在不断完善“翻转校园”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选择学校发展的关键运行指标和比较对象以及确定基准目标,让决策者一目了然地了解运行基本状态,获取重要信息。

二是新技术新应用催生新模式。学校建立之初,就引入希沃智慧系统,目前共有希沃智慧黑板106个,希沃电子班牌106个;
在疫情期间____高中教师授课方式由线下教室授课,转型为依托智慧黑板、云计算机教室、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设备、资源的综合授课模式;
教师教研方式由本校线下教研,转型为

线上、线下相结合,本校、多校相结合的综合教研;
学校于2021年参与了____省信息工程2。0提升计划,经此计划,学校信息化建设、信息设备应用、教师信息化理念方向更加明确、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申请并被评为____省2021年数字化标杆校;
____高中是国家教育部发布的部属高校帮扶县中学校,受到华中师范大学对口帮扶,这加速了____高中教育数字化转型,并将进一步深化、提升。此外,学校公众号“邓州市____高级中学”记录了____高中由步履蹒跚到荣誉满墙的成长历程;
校园刷脸支付服务系统让____教师和学子充分感受到了信息数字技术带来的精准与快捷;
学校监控系统全天候使用,并且可以录像,这样就能够起到加强治安管理的作用,也能够起到警示的功效,还可以加强学校公共场所及校园外围的信息管理。

三是赋能教学管理精准高效。首先是基于社会需求数据确立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学校建立基于人才培养需求、课程教学、学生个人成长和学生生涯规划发展等多维度数据分析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其次是学校启动全校范围的课堂教学设计专项改革,鼓励教师改变按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模式,按照从学生预期学习成果重构课程内容,将每个知识点学习融入到教与学双向互动中来重新完成课程设计、编制电子教案。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新的课程教学设计和电子教案编制。目前已有95%的课程完成了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设计。第三是建立动态化的教与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学校改变传统的终结性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依托数字技术建立动态的课程教学督评、重点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业过程监测反馈机制,促进质量问题精准定位、质量管理举措有效协同、质量改进效果持续追踪。第四是基于学生成长数据提供个性化发展支持。在新高考形势下,为学生建立全程、多维、动态的数字化档案,实现伴随式数据收集。为每个学生创建个人“画像”,确定“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实践创新、生活规律”五个维度的学生成长数字模型,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和生活。

四是重视数字化硬件与技能建设。目前我校60个教室全部配置了希沃智慧黑板,各班均配备有希沃数字班牌,2个录播教室,4个学生机房,200台电脑,240余名任课老师均配备台式电脑,学校硬件设施已经能够满足混合式学习环境的需要。学校制定了信息技术、数字化的绩效目标:全体教师利用智慧教学平台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资源搜集整合和学业评价等;
全体教师能够熟练掌握PPT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熟练掌握交互黑板、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及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
全体教师要制定明确的研修计划,100%完成任务;
每个教师基于智慧学习环境,自选1-2个技术应用点,应用信息技术解决1-2个教学难点问题,至少生成2个信息化教学课例或案例,包括教学设计电子稿、演示文稿和课堂视频实录,力争全部合格,35%优秀;
学校每年度至少要组织1次集体教研活动,教研组每年度至少要组织10次教研活动,每位教师至少需要参加8次教研活动(1次为学校的),观摩和点评优秀课例2次;
学校每年举办1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大赛;
形成一本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秀案例集。

五是加强校内与校际协同创新。____高中在数字化转型中首先保障校内各职能处室、各年级、各级部之间协调、协作、协同创新,主要有:课题带动,在各学科各层次课题研究中,增加信息技术应用模块,指导教师加入到课题研究队伍,形成校本特色教学,促进教师行为改进;
培训提高,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有培训学习的机会,以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小组互助,教研组内各位教师互相帮助,针对学科,选择相应工具,深入挖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互助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
观摩提升,结合教研室、各学科组活动,广泛开展“观课议课”活动,落实观课后的评课和讨论环节,为大家提供交流的契机,运用理论分析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学科软件功能,如几何画板、洋葱数学、理化生仿真实验室等,从而提升自身的实际教学水平;
比赛促进,举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课大赛、微课比赛以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比赛等。

但是局限于围墙之内是不能有大视野、大格局、大长进的。学校还加强与对口帮扶学校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交流与协作。围绕应用型数字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开展协同创新。2022年12月6日,华师大一附中开展了以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堂改革,推动“双新”建设为主题的研讨活动。____高中组织教师在线全程观摩学习,不仅如此,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及时吸纳华师一附中先进育人理念和教改成果,借助华师一附中这一优质平台,系统开展新课标新教材研讨活动,拟于12月下旬组织高一教师开展新课标新教材线上汇报课活动。____高中教师现场讲课,华师一附中专家通过希沃智慧系统线上指导,借助于信息化数字化借智借力,深化课堂改革,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

三、从成效上体现三大转变

一是学习方式的变革。____高中的数字化建设从教师的数字化主题研修入手,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打通学生、学校、教室和老师的界限,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例如在信息化校本研修中,有这样一个研修主题:

研修主题:PPT课件、微课制作及其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1、PowerPoint或WPSoffice软件的使用。

2、PPT插件Islide等的使用。

3、结合本学科特点,熟练掌握PPT中必备技能。如数学中画图,物理学科绘制实验物体,化学学科中绘制仪式等。

4、使用音频软件Goldwave等对音频进行录制,编辑,使用视频软件Premiere、爱剪辑等进行视频制作。

5、教学中如何选择制作微课的内容。

6、教学中微课使用效果反馈。

通过虚拟环境与现实课堂的对接,打造沉浸式课堂,学生用自己的多维感官来全面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主体活动的变革。____高中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框架,积极打造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目前学校信息专职人员4人,其中能够熟练掌握PPT课件制作的老师占75%,其他老师能够合理使用PPT进行授课;
能够依据教学需要熟练制作微课的老师占50%,其他老师能够合理使用微课进行授课;
能够熟练使用交互平板、利用智慧课堂软件进行课堂教学的老师占90%,能够简单使用的老师占10%;
能够熟练使用智慧教学平台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资源的搜索整合和学业评价的老师占75%,能够简单使用的老师占20%。学校为教师每人配备台式电脑,网络畅通,一大批精通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骨干教师,研课组全体教师共同协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搜集教育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微加工、动态几何画板、希沃白板等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三是管理服务的变革。____高中的数字化建设围绕服务学生成长,让学校管理与服务变得更加精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其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大数据、希沃智慧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老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
同时,基于数据治理的学校研究,帮助学校管理者更精准地了解到学校发展的态势,预测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从总结中提炼经验反思不足

____高中,仅用两年多点的时间,扎实地走出了校园数字化建设的“____之路”,为这方教育热土设计出了校园数字化方面的“____方案”。回首过去,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有这样几点值得肯定:一是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了以李丽校长任组长的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班子成员、教务处、电教中心、教科室主任等有关人员。二是机制保障。组建了专家小组,成员包括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学科组长;
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强新入职教师的技能培训;
明确任务分工及各部门职责;
对行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素养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发展规划。基于对学校数字化现状的具体分析,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诉求,明确了在未来三年中的发展愿景。四是措施有力。根据发展愿景,结合校园数字化的要求,确定本校数字化项目实施的绩效目标;
依据学校信息化环境,结合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水平,聚焦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围绕优化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项目学习模式、数据驱动教学和在线教学模式等,分层分类设定研修主题,供教研组和教师参考选用。

当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局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学校管理,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还不够;
学校管理机制不能很好地满足数字化的要求;
人才队伍建设缺口还很大等。下一步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科学规划与设计,建立稳定高效的数字化校园;
二是高度重视建设中的标准化应用;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

抓住校园数字化发展的机会就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大胆探索与实验,以大视野新观点加以审视,努力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符合现代教育服务管理的数字化校园,促使____高中迅速迈入现代化高中之列,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校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 (三)

智慧校园可信化建设与应用探索

一。工作背景

密码技术作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在保障信息系统整体安全、支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身份识别、安全隔离、信息加密、完整性保护和抗抵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密码法》、《电子签名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条例》、《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体现出对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也先后发出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教育行业密码应用与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安全可信的智慧校园。

________大学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密码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在应用层打造新安全核心,开展可信化建设,实现了教育信息系统的身份真实性、数据机密性、信息完整性、网上操作行为的不可抵赖性。

学校运用多因子认证发挥手机作为授信载体的作用,克服了传统密钥携带不便的问题,提升了授信安全和便捷;
对关键流程进行SDK封装,实现了签名验签工作操作流程的标准化,方便应用程序改造,并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学校积极开展密码应用探索和尝试,在电子公文处理、远程档案服务、电子证明、财务在线审批、跨校选课方面等方面实现了系统可信化改造和密码基础设施复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智慧校园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二。工作举措

1、明确可信需求,开展顶层设计,完善体系架构

学校原有智慧校园架构缺少密码安全保护措施,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依托网上开展,越来越多的数据纳入系统进行管理,利用技术手段防范数据伪造、窃听、篡改风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指引,结合可信建设实际需要,分析关键应用和薄弱环节,按照“应用引领、合理投入”的原则运用密码技术对智慧校园架构进行可信应用体系改造和建设。

可信应用体系采用三层设计模式。设施层包括专用硬件,分别是:协同签名服务器、PDF签章服务器、可信单证服务器、服务器密码机。中间件层包括为业务系统提供服务支持的中间件系统,分别是签名中间件和验证中间件。应用层则包括移动密码操作终端(i轻工大APP)、通用应用模块、通用自助设施和各类应用功能。

2、解决关键难题,打造移动可信平台,夯实可信应用体系

密码技术作为新的安全关键要素,在开展智慧校园可信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题有:(1)已有统一身份认证与密码应用系统中的用户身份融合的难题;
(2)已有应用系统已经建成,密码技术的应用需要原系统应用厂家充分配合,甚至改动源码;
(3)新的密码技术必然造成原有业务操作规程的改变,师生和操作人员存在重新适应的问题。

为此,学校改进认证技术、开发移动签名验签终端、封装公共业务逻辑API,有效的解决了密码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问题。

1采取多因子认证技术,确保身份可信

教师、学生开通智慧校园统一身份认证账号时调用公安部人证验证接口,进行实人认证,确保账号与真人对照。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支持二维码、短信动态码登录,移动端增加人脸识别和指纹登录。师生在移动端完成手机登录后,使用APP扫描即可登录学校所有信息系统。

这些认证方式的引入,克服了文本口令账号泄露、弱密码的问题,保证了用户身份的真实有效,是可信应用最关键的一步。

(2)采取手机二次认证策略和移动端统一签批,确保签审操作安全可信

在用户进行关键操作和线上签批时,后台自动唤醒i轻工大APP,引导用户在自己的手机上完成确认或签名签批。

业务系统操作和审批人手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避免了因账号泄露而被他人恶意伪造业务操作的可能,确认和签批数据经密码技术签名加密后,无法修改和篡改。这些措施使得网上审批操作既不可以否认、也不可以伪造,与线下审批具有同样效果和同等效力。

(3)建设扫码验证和原文验证平台,电子文件可信可查

开发建设电子签章验证网站,用户可上传电子文件查验签章信息和内容是否被修改。学校统一电子文件、证照模板,提供验证二维码,只需使用学校APP扫描电子文件上的二维码就能检查打印出来的文件内容、签章是否和原版文件一致。

这些措施使得经数字签名、签章电子文件能够被有效方便的查验和核实,为无纸化办公的深入应用、电子文件的直接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安全基础。

3、统一基础设施,规范应用标准,实现密码应用集约建设

学校完善信息系统集成标准规范,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编码和业务数据共享等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密码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和利用。

学校各类电子印章参照实体印章管理进行统一制章和登记备案,信息化管理中心归口负责电子印章信息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持工作。

明确规定各类应用基础设施应通过将密码应用基础设施的功能封装成API、SDK,发布成为技术标准,将学校各类应用系统的签章、签名和验签过程调用统一到同一套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中,实现了密码基础设施的集中共享和密码服务的统一安全。

在信息化项目立项建设、功能改进过程中,加强密码技术应用引导,各业务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该使用密码技术就使用密码技术,不降低安全可信标准进行建设。

三。工作成效

1、初步建成可信体系,全面开展可信应用

自2019年以来,学校通过连续三年的建设,初步完成了智慧校园可信体系雏形的建设,在统一身份认证、OA、档案、财务、教务、学工等业务领域全面开展的可信应用。

各类用户信息经公安部接口认证后保证与实人一一对应,通过多因子认证、手机认证确保每次关键操作都由用户本人授权进行;

学校公文全程使用OA系统在线办理,文件拟稿、会签完毕之后加盖电子印章固化、分发;
数字档案系统通过数据中台自动归档公文以及教务、科研、资产等重要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实现归档管理的无纸化和网络化。

学校财务与密码服务平台对接,对审批意见和凭证影像进行电子签名和加密。审批后报账凭证通过自助机投递至财务处核验报账,实现了审批流和凭证物流的自动化;

开展“轻大链”建设,保障了学生学籍、成绩信息可信有效,实现了学籍证明、成绩证明、请假证明、离返校证明等证明材料的线上办理、电子分发和自助打印,并与学信网打通认证,实现学籍证明和成绩证明的学信网联网验证,方便学生实习和留学申请。

在一网通办系统、电子凭证系统、自助打印系统、APP客户端、微信客户端实现可信集成,有力支撑学生工作中困难生量化认定、勤工助学申报、临时困补申请、学费减免申请、单项奖学金、荣誉认定等业务的全程在线办理、在线办结。

2、线上业务安全可靠,管理服务高效便捷

可信体系的建设,保障了学校网上系统、电子文件和数据的可信性,使学校和师生用户能更加放心的开展无纸化办公和服务,使学校行政管理和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以2022年的数据来看,在统一身份认证方面,人脸认证登录53875次、短信验证登录24145次;
签名签章方面完成文件签章322份,档案证明签章4952份,返校复课证明签章83685次,学籍成绩自助打印6709份,报销签审2201次;
区块链在学籍管理应用方面,上链学生数据88838条,上链成绩数据6059068条。

3、多领域开展可信实践,创新成绩突出,示范效应显著

三年来,在学校可信应用的架构基础上,多个业务领域的可信创新实践均取得了突出成绩,示范效应显著。

(1)支撑学校数字档案工作获批国家级示范数字档案室

2020年,学校电子档案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档案馆的验收,获批“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这是学校成功获批全国高校首家、____省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数字档案室是信息化条件下,承载机关档案工作的主要体现形式,代表了机关档案工作未来发展方向,而实现以密码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数字签章是建设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的必备条件,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支撑学校教学管理和课程共享工作实践获得____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021年,学校开展了教务系统“轻大链”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学校学生学籍和成绩信息的可认证可追溯。并在此基础上,参与了由____大学牵头的____省本科教育区块链联盟和“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与治理创新实践”项目实践,开展____省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机制的实践探索工作。2022年实现学校学生对____大学、____学院和________学院三所高校提供的82门课程的选课和学分互认,参与的项目获____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3)支撑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入选全国学生资助信息化工作典型案例

学校依托学校智慧校园平台,资助业务数据导入数据中台,与平台内教务、学习平台、图书馆、一卡通等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横向关联,用户身份信息的准确和可信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助部门运用关联数据,制定精准认定依据、细化工作程序、建立比对机制,精准识别受助学生,摸准底数、精准施策,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智慧资助”,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开展“隐形资助”。

2022年,学校资助工作“以信息技术融合、强化资助服务实效”做法入选全国学生资助信息化工作典型案例汇编。

四。工作经验

1、领导的高度重视、体制机制的全面保障,是顺利实施的基础

智慧校园密码应用和架构的可信化改进,涉及系统和技术厂家多,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也多,较一般项目难度更大。________大学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学校在组织、经费和政策方面予以保障。

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协调、调度全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设立年度性信息化专项经费,保障信息化建设和运维;
对各种信息化项目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确保学校信息化规划能在每个信息化项目中得以贯彻实施;
每季度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确保信息化阶段任务顺利完成。

2、有计划的分步实施、注重阶段的实际效果,是项目持续推进的关键

信息化部门充分认识密码应用和智慧校园可信化改造的重要性,通过校内外调研、项目论证,获得学校重视和各部门支持。同时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分阶段持续开展建设,确保每个阶段产生实际应用效果。

2019下半年,开始进行密码应用和智慧校园可信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并在接下来近三年的时间里,在不同应用项目中分模块开展建设:(1)在OA升级项目中完成电子印章公共模块建设;
(2)在财务系统升级中完成在线签批公共模块的建设;
(3)在一网通办建设中完成电子凭证自动生成、打印、验证公共模块的建设;
(4)开展基于学籍和成绩管理的“轻大链”建设;
(5)在线上报到升级中完成统一身份实人认证。

通过每个阶段不同应用系统的建设项目,最终完成初步改造任务,使学校密码应用架构初具雏形,并确保了密码应用基础设施与学校应用系统的紧密结合。

五。下一步工作重点

学校密码应用架构虽然初具雏形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应用效果,但是存在密码应用自服务体系缺失、密钥管理不规范、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对标密码管理标准开展密码应用评价,进一步改进学校密码应用体系,实现更加可信、安全的智慧校园应用环境,为各类应用系统信息安全和学校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 (四)

“TD-SL”模式:“双减”下的智慧学习

摘要:教育数字化是国家战略,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____市____中学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在“双减”大前提下探究“TD-SL”模式,推行任务驱动下的智慧学习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育数字化;
智慧学习;
智慧课堂;
双减

在“双减”的大环境下,快速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教育水平必须优先做好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改革,思想改革先行,模式创新为重。____市____中学这所农村薄弱完全中学重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重视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质量,用“TD-SL”模式来推行数字化教学转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问题与挑战

中小学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为思想认识落后于技术发展,没有适用于大多数学校的应用模式。

(一)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战略。

____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的目的,就是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推行教育数字化是国家战略,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教技〔2018〕6号文件)则是其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根据____大精神,依托改文件切实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滞后。

中国高校慕课(MOOC)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跨校际平台以及各高校的慕课平台。同样,线上数字化的职业与技能培训已经成了主流。

相对比而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由学生主导的、主动运用的信息化学习,目前还不是主流。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端的数字化学习滞后呢?主要是观念和思想滞后,没有认识到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发展、对教育支撑国家发展起到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中小学校际间发展不平衡。

北京五中等名校校园智慧教学(学习)系统有力的支撑了学校教学与学习活动,但大多数学校校园平台建设与学生校园利用互联网终端自主、互助学习的条件尚不具备。

(四)疫情前后线上线下教学存在断层现象。

疫情引起的线上线下教学是割裂和断层的:让学生线上学习,学生就是数字化学习的“高手”了;
校园学习,学生端的“数字化”手段的“开关”一下子就关闭了——学生成了被摆布的对象。

(五)“双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下辅导需要信息化抓手。

“双减”需要将课内课下融合起来,课内课下都要有数字化学习参与,甚至数字化学习应该成为主要形态,尤其是课下学习需更要具备自主能力。如果没有信息化手段,学生的课下辅导、自主学习是缺少辅助手段的——家庭基本上不具有全科辅导能力。只有学生养成数字化的学习习惯,形成必备的学习能力,自主式、定向式、自助餐式、个性化的的学习才能成为现实。遗憾的是,这个理想并未实现。

二、问题解决思路与实施

用“TD-SL”模式来推行数字化教学转型,这是适用于中小学各学段的、各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其实,这种模式与其说这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不如说是一种教学与学习的思想与意识。

(一)“TD-SL”学习模式的概念界定。

“TD-SL”模式,即任务驱动的智慧学习模式,由“任务驱动”(任务驱动Task-driven,简称“TD”)和“智慧学习”(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简称“SL”)两个要素构成。

“智慧学习”是扩大了的智慧课堂,强调课前课中课后一体、线上线下结合,学生借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搜索、各种学习类APP等工具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社交类APP进行远程交流、讨论、点拨、微课讲解,促进合作学习,它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新样态。

任务驱动是在项目任务式学习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与高中语文新课标所提出来的“任务群”概念是相一致的,并且与信息技术学科的“任务驱动学习(教学)法”和语言教学中的“任务型学习(教学)法”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学习始终要有明确的项目任务。目标明确,学习更会围绕主线进行,注意、意志等心理品质能得到加强,学习的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概括来说,一切受明确而具体的项目任务驱动、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学习模式都是“TD-SL”学习模式。

“TD-SL”模式是华南师范大学陈品德先生提出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简称“PO-SC”模式)[陈品德,任东丽。智慧课堂的实施策略与行动路线——结合若干真实案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912:3-9+17。]的普及版,是翻转课堂的升级版,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高效课堂的常规样态,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双减下包括课下辅导在内的全时态学习的进行。

(二)“TD-SL”学习模式能实现双减下教育数字化转型。

1、“双减”对于学习者的目的:提高学业水平质量。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提出:“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各地各校要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要依托数字化策略,所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2、“TD”——任务驱动,能促进学生关注学习任务与学习质量。

任务驱动有助于以终为始“理解”式的“逆向”学习。维金斯认为,课程设计或教学设计应该是“逆向的”,应该是由结果导出而非由内容导出。维金斯还认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成绩、教学与学习行为的有机关联会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这也正是逆向设计要实现的目的。”“逆向设计可被看成有目的的任务分析,即预先设定有一个任务要完成。其实,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是为了学生学习过程流畅而高效,学习又何尝不是始于任务呢?明确且具有驱动作用的任务、完成任务效果的明确而清晰的目标,在需求、动机、态度等方面促进学生学习。

3、“SL”——智慧学习,能为学生学习搭建“支架”。

维果茨基的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分为搭建支架、进入情境、进行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过程。我们对支架理论进行如下发展:

(1)支架。维果茨基认为的“支架”,是“围绕当前的任务,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的概念框架”。我们认为,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支撑学习的各种资源、已有的“图示”(皮亚杰语)等,都是学生的支架。

(2)学生中心论。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师生同为中心的混合式中心论应该更符合实际。

教学与课程设计是教师根据学情主导的,驱动性的任务、预期的目标、内容的安排、活动的设置、嵌入式的评价标准等,学生是暗的中心,教师是明的中心,这些内容都是提供给学生的支架。

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学习中,教师提供、指导学生寻找、运用、积累各类支架,并规范建模与范例[胡忠礼,刘冬云。建模与范例:高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J]。中学语文,202222:80-82。],学生是主中心,教师是提供支架的监督、引领、促进、指导和帮助的中心。

任务驱动和支架提供,需要教师和学生协作完成。

(3)智慧学习。数字化技术和资源是支架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智慧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解决方案。

4、“TD-SL”模式能有效实现“双减”的育人目标。

任务驱动使学生更关注学习和自身提高,成就动机更强,而智慧学习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手段和途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二者共同为终身学习的人才、终身学习的社会奠定基础。这,也是“双减”的育人目标。

(三)数字化转型实施的案例一:“TD-SL”的四步模式能促进“双减”实现目标——以《必修下戏剧单元群文阅读》为例。

具体的模式如下:

1、课前学案导学。

导学案就是具体的项目任务,具有导向和驱动作用。而具体的设置内容,又有大量的数字化元素,是智慧学习的具体体现。导学案就是支架,学生在课前完成导学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赋能、教师与同学远程支持的方式,将课下变成课堂,实现教学评一体、学评测一体、读写评一体。导学案以练习册为主要内容,附加如下信息要素:

(1)周末,扫码学习戏剧知识微课,并网络搜索相关知识,发到微信群内:

(2)周末,利用《腾讯视频》或百度搜索引擎等搜索相关戏剧视频或电影网址,并发到微信群内,如:

《窦娥冤》电影网址:

自主检索本题材的京剧、地方戏曲、话剧等视频,共享到群内。

(3)周末,自主网络搜索3篇戏剧作品的全本以及相应的介绍与分析文章,发到微信群共享。

(4)周末,结合《同步练习》,用《迅捷图画》网页版制作3篇戏剧作品(节选)的思维导图。

(5)周末遇到疑难,可使用《小猿搜题》、《作业帮》等辅助学习,或用微信向同学老师请教。老师可以通过上传微课等方式对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实现陪伴式、全程化教与学。

(4)学生完成学案,上传到《七天学堂》上;
教师批阅,生成电子成绩分析表。学生查阅分析表和教师上传的答案,课前完成自评和答案订正、问题整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合作探究。

分组探究导学案,解决问题,归纳未解问题。

3、课中展示答疑

教师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用《101教育PPT》的投屏功能或用《七天网络》展示学生的答案与成绩分析,引导学生归纳知识建模与答题流程建模、答题格式建模,归结并记忆经典范例。

4、课中归纳“建模+范例”。

整理、修改已有的建模成果,保存在《微信-微云》或其他平台上。

(四)数字化转型实施的案例二:用企业微信推行“双减”的智慧学习。

企业微信具有广泛性和熟悉性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智慧学习的平台,可以在直播功能、问卷调查、用“问卷星”考试、成绩量化分析、问题解决、资源提供、课堂教学等领域实现“双减”下任务驱动的智慧学习。具体内容详见论文《企业微信:双减智慧学习的助力器》:

(五)数字化转型实施的案例三:用信息技术实现班级管理全域化。

数字化管理手段能够实现班级自主管理,能在纪律建设、学习建设、文化建设、家校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具体内容详见论文《班级自主管理,数字技术先行》:

(六)数字化转型实施的案例四:IRobotQ3D虚拟机器人课程的开设

“双减”背景下,为了实现减负提质,既要做减法,又要做加法。为减去采购实体机器人的成本支出,增加农村中学生学习机器人课程的机会。学校通过开设IRobotQ3D虚拟机器人课程,让教师提供项目式学习支架,以任务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相关内容详见论文《“双减”下的IRobotQ3D虚拟机器人教学实践研究——以“萌萌探险记”项目化学习为例》:

三、实践成效

____市____中学教育数字化教研成果稳居____所有学校的前3名,甚至第1名,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用课题研究带动教研。

(二)论文、赛课、课例、课件等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____中学2018-2020年度有关数字化的教研成果8项,2021-2022年度106项,合计114项,具体为:国家发明奖1项,论文发表9篇,国家级奖19项,省级奖(省教育厅、省教培院)43项,____市奖42项。具体内容,请查看“腾讯微云”的网址链接或二维码:

(三)信息化公开课/研究课(部分)如下:

近2年来,属于“TD-SL”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研究课不少于37节,扫描二维码观看:

四、案例创新点

“TD-SL”模式抓住信息化和任务群两个关键词,智慧学习模式探究居于前列。

紧扣“双减”主旋律,紧扣信息化,将“双减”意识扩展到高中,扩展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领域。

探究符合“五项管理”的校园教学数字化之路,将信息化学习放在课下,符合教育实际。

“TD-SL”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和学习思想,由任务指向的需求、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和互联网技术赋能产生的环境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TD-SL”模式将数字化和中考、高考融合在一起,用“范例+建模”进行方法总结和能力提升。

五、反思展望

教育信息化要硬件条件和意识方法双线提升,而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是基础和前提。

推行教育信息化要从最基本最简单的模式开始,由简入繁。

“五项管理”不等于手机等移动终端不能进入校园,手机管理要重疏轻堵,重点要放在学生用移动终端辅助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上,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习惯是手机管理的核心和目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要致力于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衔接,为数字化终身学习打下好基础。

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先从教师的意识开始,从构建模型开始,为此“TD-SL”模式在____市____中学应运而生。“TD-SL”任务驱动智慧学习模式对推行“双减”政策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巨大的作用。学校已经完成了模型的理论研究工作,处于推广的初期阶段,研究与实践成果丰硕。悟道勇行,教育数字化转型道路必将会更加通畅。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 (五)

构建教育元宇宙“灵境河开”,引领___大学数字化转型

一、工作背景

党的20D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随着5G、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对于省域____大学来说,利用5G技术搭建教育新基建,以及探索元宇宙重构教学新生态,成为我们解决传统在线教育沉浸感不足、交互体验感不强、远程实训效果不佳与校园文化建设难的有效契机。

2022年3月,本案例成功入选____省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该案例评选是____省发改委贯彻省委“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点工程。全省共有109个项目入选,在智慧教育领域,仅有7所高校获此殊荣。

二、工作举措

(一)聚焦在线教育痛点,做好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

________大学(以下简称“河开”)的教学模式以大规模在线教育为主,在教学上存在着资源形式单一、学生沉浸感不强、远程实训欠缺、大思政难以实现等痛点。河开数字化转型通过强化“一网一库一平台”顶层设计,聚焦教育元宇宙“灵境河开”建设,构建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为核心,以数智治理为手段,以安全可信、可靠运维为保障,以虚拟校园、虚拟教研、虚拟实训、虚拟教师为应用场景的物理校园数字化映像网络环境。

(二)重塑____大学体系,确立云网端一体技术路线

________大学实施“省-市-县”三级体系办学,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教育基础设施难共享、线上实训教学难实施、远程VR难落地、跨区域教学难协同等多项难题。对此我们把握5G云化虚拟现实加速AR/VR终端普及的新方向,准确找到“云”“边”融合点,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调整成为“云网数端”一体化的新一代智能型技术架构。通过MEC边缘云、校园私有云、校外公有云多云协同,灵活分配算力,简化网络结构,降低建设成本,高性价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一点部署,全域覆盖。

(三)开发“灵境河开”场景,践行新理念引领行动策略

“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把创新摆在河开数字化转型的起点,主动对接我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在省内高校率先开展5G+教育元宇宙创新应用,建成“5G+云VR+虚实融合”的网络学习空间“灵境河开”。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建立数字身份,对教学设备进行虚拟仿真,引入虚拟数字人教师,建设虚拟化实训基地。在创新理念引领下,虚拟校园数字迎新、虚拟交互教研室、远程异地协同实训、云上毕业典礼、开学第一课等突出河开特色的应用场景在教育元宇宙里得到逐一落地。

三、工作成效

(一)5G赋能,云网融合,建立“全省一张网”

适应________大学“省-市-县”三级体系教学向大规模在线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按照“全省一张网”整体思路,依托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打造一张覆盖全省、人物融合(2B/2C融合组网)的5G创新实验网,与校园有线、无线网络统一规划,多网融合,实现校园网广域接入和全省多校联动。

1、全省____大学体系驶入5G快车道

________大学的办学模式、办学类型、办学体系相对普通高校要复杂得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行。学校承担全省开放教育21。6万余人教学,承办省委组织部干部网络学院(覆盖全省18个地市(含济源示范区)、254家单位,年均培训50余万人次)。2013年挂牌“____社区教育学院”,开展面向全省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

河开建设5G创新实验网充分结合了____大学、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强体系化的特殊形态,承上启下,发挥省级引领作用。实现对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体系进行数字化赋能,优化全省终身教育信息化框架和布局,带领下级体系机构共同实现数字化转型。

2、提供教育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新思路

首先,通过5G+云化虚拟现实技术,把GPU算力放在MEC边缘云,使用5G推流,依托高速连接的5G虚拟专网,可以节省30%的GPU资源,显著降低硬件投资成本,实现了体系内教育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其次,打包了“平台+终端+网络”5G在线教育解决方案,建立了全省虚拟现实教学标准,很多问题不需要分部自己解决,线上实训教学难实施、VR难落地得到有效解决。我校以本案例为主体申报了工信部主办的“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获得____区域赛二等奖,排名第16名。教育领域仅有____警察学院、我校、____大学入围,分获一二三等奖。

(二)虚实相融,时空再构,建立教育元宇宙

依托现有大规模在线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线上教学平台群、线下学习空间、教学资源库,基于元宇宙对学校现行在线教育模式进行时空再构。构建5G+元宇宙的全息生态学习空间,包括元宇宙数字校园、远程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共享平台、5G+微播教室。通过数字孪生,将真实的校园和教学活动转换为三维虚拟空间及元宇宙教学场景。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为产学研用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与运营商及国内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合作,打造“5G+在线教育元宇宙”一体化解决方案。

1、虚拟校园重塑教学环境

网络云空间是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载体,而“灵境河开”迈出了省内高校在教育元宇宙落地的第一步。2023年春,我校把数字迎新拓展到虚拟校园,基于三维建模、Unreal实时交互引擎等数字技术,通过艺术化手段对龙子湖校区迎新场景进行生动复刻,书记和校长的“开学第一课”纳入元宇宙同步直播。实现了全省师生校友通过“灵境河开”进行深度参观和交流互动,打造了一个内容丰富、寓教于乐、丰富校园学习生活,又能够寄托校友情感的元宇宙空间。

2、虚拟教师重现双师协同

河开全省每年春秋两个学期选课人数均在20万人以上,日常教学中存在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事务工作。学校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与“人工智能产业国家队”科大讯飞合作,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将虚拟教师引入教育教学。《数据结构》虚拟教师“河开开”已经服务了2021年秋季学期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91人和2022年春季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64人。在职业教育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云平台管理》中,“河开开”开始为教师主要业务的完成提供重要的辅助。在远程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中,智能机器人与人工客服在同一窗口的无缝接续,2022年截至11月30日共接待处理全省学生远程咨询问题2196人次。

3、虚拟教研重申教学研训

学校于2021年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我校成立了服务全省开大体系教师的“智慧教育虚拟教研室”。在网络教研空间基础上,学校紧贴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相关要求,精心打造虚拟教研空间。以虚拟现实技术真实还原会议室、报告厅、阶梯教室等经典场景,满足全省各种规模的教研、学术探讨会议需求。突破了传统教研难组织、参与度低、偏离真实课堂等问题,有效降低研训成本。受训教师能随时随地加入研训场景或任务,在逼真的研修情境中直面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真正使教学研训成为常态化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虚拟实训重建教学设计

传统线上教学缺乏技能培养环境,复杂设备拆装需要学习小组协同操作完成,省校教师远程辅导各个实验小组往往力不从心。例如,机电学院王登峰老师的新能源汽车拆装实训,操作复杂需要3到4人协同配合,老师要远程指导多个学习小组,原有4G及无线Wifi均为区域性覆盖技术,无法满足跨区域教学远程、高速、稳定地传输需求。灵境河开的虚拟实训,通过5G+元宇宙赋能,让远端学习的距离感降到最低,实现身临其境的良好学习体验。学生在洛阳和南阳,王老师在____,在三维“沉浸式”虚拟空间,实现了远程多人异地协同做实训。

四、工作经验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打造一个复杂的产学研用生态系统。对此,________大学本着“多元协同、联合创新”的原则,通过共建、共享、共研形式调动各方生态力量。

一是营造多元生态。联合省内数十家高职院校和生态企业发起“____省人工智能职教集团”,建立成员多元、组织灵活的“互益生态圈”。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元宇宙实验室,签订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紧紧贴合人才培养,以项目形式“以点带面”,以问题为导向,共同研发孵化落地适配在线教育核心应用场景的数字化产品,以此加深行业理解,增加成果沉淀。

三是强化科创引领。依托____省远程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协同创新,调动数字化和教育领域专家力量,在学术研究、政策解读、方案评点、经验总结等不同维度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和循环发展。

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 (六)

依托“328教学模式”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为助力“互联网+教育”提档升级,____省教育厅开展了2022年度____省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遴选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涌现出一批值得学习、借鉴的新应用、新场景、新样态,现遴选部分优秀案例巡展,供各地各校学习交流。

摘要:____市____中学依托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项目,结合智慧课堂“328”教学模式,利用智慧课堂的信息数字化平台,自2019年以来,地理、历史、语文、政治等学科以智慧课堂平台数据为支撑,开展一系列有关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探索,实现学校教学数字化转型,并开发出一系列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课例,形成了“四步三环节”跨学科融合课例设计模式,完善跨学科融合的个性化作业设计模式。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
核心素养;
个性化作业设计

一、问题与挑战

____市____中学依托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项目,结合智慧课堂“328”教学模式,利用智慧课堂的信息数字化平台,自2019年以来,开发出一系列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课例:《中国的疆域》(地、史)、《三峡》(文、地)、《陈太丘与友期行》(文、政)等,形成了“四步三环节”跨学科融合课例设计模式,完善跨学科融合的个性化作业设计模式。其中,《中国的疆域》成为2020年全国优秀课例,在全国做了成果分享,2021年做了全省成果推广汇报,2022年作为____市信息技术2。0辐射推广案例;
____市____中学为2021年____省南部片区“2。0项目”做了示范校经验介绍。____市____中学的研究成果还有效辐射到演丰中学、海联中学等周边学校,推动其他薄弱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同时,____市____中学教师结合“双减”背景下设计了由线上到线下的学科课程作业,多位教师作品在市“双减”作业设计比赛中斩获殊荣。

(一)教师面对综合性知识的讲授困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当讲解到某些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点时,可能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直接跳过,或错误讲授;
而对于某些在多个学科中共同出现的综合知识点,学科教师的片面讲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延伸。

(二)已有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思维的限制

按照既定学科接受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学科之间的壁垒,缺乏综合思维、融会贯通的能力。长此以往,将会无法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更无法培养信息数字化综合人才。

(三)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方式和滞后性检验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能给学生呈现的教学素材也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开拓视野;
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则以机械性识记训练为主,缺乏侧重提升能力的探究、讨论,以及难以对全班进行当堂检验,更无法进行及时反馈和精准的数据分析。

二、问题解决思路与实施

(一)问题解决的方法思路

1、明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理念,基于信息化2。0能力点,创新学科共性知识的课堂讲授方法,探索以数据分析为支撑的跨学科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结合____市____中学智慧课堂“328”教学模式,利用其信息化、数字化的特点,开展创新型双师授课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

3、以信息化2。0测评指南中四个维度30个微能力点为技术指引,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设计,推广希沃白板软件、学科APP软件以及思维导图的融合创新使用,多元化呈现书本知识,促进课堂互动与即时反馈和数据分析,同时依托北京四中网校平台,实现智慧化学习和教学数字化转型。

(二)问题解决的实施过程

1、酝酿、准备(2019)

各科组通过集体备课找到学科内存在的跨学科试验点,选取两个或多个学科的部分教学内容做可行性分析,确定教学主题,设计跨学科课例。以科组为单位推广使用希沃白板软件,组织老师了解具有学科特色的APP软件、教研云平台等的使用,推动科组内部以及科组之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教研。

2、实践、探索(2020)

____市____中学分别尝试了单师授课、双师授课的教学方法,在探索中积累教学经验。

3、完善、提高(2021)

最终,____市____中学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双师授课模式。即一位科任教师进行现场授课,另一位则通过录制微课讲述学科知识点,把线上教学穿插于传统课堂授课中,两位老师线上线下协作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4、验证、推广(2022)

李旭南老师在“国培计划(2020)”____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总结会、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分享交流会、2022年____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部署会中,做《基于智慧课堂“六环节”教学模式的跨学科融合创新实践——八年级地理课《中国的疆域》教学案例》汇报交流。

____市____中学还将这一成果分享给周边的“海联中学”和“演丰中学”。

三、实践成效

(一)打破学科壁垒,创建跨学科融合的教学

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初中相对甚少,而依托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基于智慧课堂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功能,选择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作为整校推进项目在____省还是首例,这也是____市____中学的课例能够作为典型展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通过个性化学习单,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落实“双减”作业减负要求

通过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能够体会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建构完整的综合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作业设计的研究中,改进传统的作业布置方法,利用精准的数据分析,实现“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减负不减质的要求,落实分层教学。

(四)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结合“328教学模式”和跨学科教学案例设计的研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有力地促进专业成长。

(五)多平台推广与分享,发挥辐射作用

____市____中学李旭南老师的课例成果多次在全国、全省、全市做了经验分享。例如,在2021年8月15日全省信息技术2。0的中期推荐会、9月23日“国培计划(2020)”____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项目(北片区)总结会、12月29日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分享交流会,以及2022年3月7日2022年____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部署会上都做了展示汇报,同时还应邀赴江西为2022年3月4日“国培计划(2021)”江西省初中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班典型课例交流分享,将成果辐射至全国。

同时,____市____中学还将这一成果分享至周边学校。____市____中学教师亲赴海联中学、演丰中学跨学科授课展示,协同集体备课、参与学科教学,实现了有效帮扶,推动了其他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

四、案例创新点

(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

教师综合两或多学科知识,融汇学科教学知识的共通点,构建跨学科教学基础,打破单一的学科教学体系,搭建整体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依托“328”教学模式,形成“四步三环节”跨学科融合课例设计模式

通过跨学科的一次备课,以所教学科某一模块知识为出发点,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借助平台数据分析,及时进行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摸清学生的学习短板,结合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点,进行二次备课,确定授课主题,设计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

(三)采用“双师”授课,实现深度学习

“双师”共同备课,一起开展课堂教学,结合“线上微课+线下单人授课”,一主一辅,灵活机动,丰富了课堂教学容量,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学习,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实现教育数字化的同时实现深度学习。

(四)落实“双减”,打造跨学科融合的个性化作业设计

传统的作业设计以检查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和反馈为主,不符合“双减”背景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生成的理念。跨学科融合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灵活、多样,趣味性强,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又实现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融汇贯通,充分运用了数字化服务教学,落实“双减”。

上一篇:XXX财政党支部年终工作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访问: (6篇)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总结汇报 数字化 工作总结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