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础教育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

基础教育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

时间:2022-08-11 16: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供大家参考。

基础教育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

 

 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

 摘要:

 按照基础教育任务的不同来进行评价分类, 可以促进基础教育任务的完成, 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

 同时从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任务出发, 我们也找到了有利于认识和解决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升学考试评价改革这个难点问题的评价分类路径。

 关键词:

 基础教育基本任务; 基础教育评价分类;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近年来, 我国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这一轮课程改革, 对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然而,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 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育实践工作者也遇到理论和实践上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目前, 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已形成了一种共识:

 课程评价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

 实际上, 课程评价遭遇到了一个两难困境:

 理论的课程与实践的评价矛盾冲突, 造成课程评价与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对立, 致使它不能左右逢源, 找不到既与理论的课程一致又适合于评价实践的出路。

 [1] 从理论上讲, 我们当前实际上遇到的是“复杂的人与薄弱的教育评价理论之间的矛盾” 。

 [2]

 以上矛盾和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质上是没有把检查性教育评价与选拔性教育评价这两种性质不同、 功能不同的教育评价作区别研究和运用。

 如果忽视两类教育评价作为单纯评价手段的中性工具

 性, 在不考虑评价目的任务的前提下, 谈论哪一种更科学是不合适的。

 如果脱离实际试图在现实中国社会发展阶段, 以检查性教育评价取代选拔性教育评价, 也是不符合务实精神的。

 我们认为, 走出困境应该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承认课程评价与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评价应有的内在的一致性, 以建立起务实的改革保障机制, 进行观念改造, 以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 进行方法改造, 以寻求可行性的有效的策略。

 一、 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有所区别的。

 作为基础教育, 它有自己特定的任务, 而作为基础教育中的评价, 可以按照其任务的不同来评价各项任务的达成度, 以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见图 1)

 。

 同时从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任务出发, 我们也找到了有利于认识和解决当前教育评价问题的评价分类路径。

 图 1 基础教育两个基本任务的相互关系与难点问题 从图 1 我们可以看到, 基础教育实际上有两个最基本的任务:

 一是素质教育, 即从人出生开始逐年逐级提升发展人的素质, 促进人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要实施素质教育。

 二是教育升学, 即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保障青少年在完成一个学段学习以后, 能够升入下一学段的学习, 逐步提高其素质, 向社会需要的人才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还有一个任务, 那就是要使每一个孩子能够升

 学, 继续接受教育或者说叫教育升学, 直到其有能力升入高等院校或者进入社会工作(见图 2)

 。

  图 2 基础教育人成长过程中基础素质的拓展与 高等教育中专业分化分流成才发展示意图 二、 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分类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 对任何事物的分类都必须先确定分类的标准, 而且不能同一个分类同时采用多个分类标准。

 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的分类才是严密的, 不会造成分类重叠和混乱。

 基础教育阶段的评价目前有多种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 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为解决不同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服务。

 当前我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大家在讨论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教育评价改革时, 经常会出现多种标准下的评价分类混乱问题, 导致评价改革研究的重叠不清。

 为了更好地解决选拔性考试的改革问题, 我们以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任务作为分类标准, 以此为路径, 将各自对应的评价进行分类, 即:

 一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而开展的诊断性、 监测性、 反馈性、 检查性教育教学评价; 二是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升学和选择工作而开展的公平、 公开、 公正、 可操作的选拔性考试评价。

 在确定这一评价分类标准以后, 我们就确立了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的两个出发点, 即:

 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对教育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的检查性教育评价改革; 以鉴别学生特长和水平为升学和就业服务的选拔

 性考试改革。

 区分这两类评价性质和功能的不同, 为我们下边的研究奠定了 基础。

 在这里, 后一种评价注重的是公正性、 公开性、 公平性、 可行性和结果性, 它注重的是学生已经获得的素质在升学和就业上的展示,为社会升学和就业管理服务。

 而前一种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发展性、 检查性、 诊断性和过程性, 它注重的是寻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为科学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教学检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摸清教学的实际情况, 以便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检查, 可以具体了解当前的教学实际,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与补救方法, 确保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努力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要求去认真改进教学的积极性, 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学工作的积极改进与教学质量的实际提高。

 (一)

 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加强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的教学评价 作为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的教学评价, 它是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要素和不可缺少的环节(见图 3)

 。

 [3] 这类教育评价除了终结性特点外, 更注重的是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特点。

 图 3 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与评价

 (备课少、 效率高、 负担轻的教学)

  作为质量管理的教学评价, 它的实施者是学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 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提高教学的质量。

 这种评价是有自己的规律的。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戴明(W. E. Deming)

 研究了质量管理的普遍规律,提出管理由计划、 执行、 检查、 修正等四个环节组成, 因此教学管理中, 教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 教学检查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管理目标与教学规范要求, 对具体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相应的考察, 鉴定和评价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地改进教学的管理活动。

 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它包括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 既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学方法、 教学技能等情况的检查, 还包括教学计划、 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的检查, 也包括对教与学双方情况的综合考查, 以及对与教学有关的教学设备、 教学设施等情况的检查。

 其形式是不拘一格的, 既可以是笔试、 口试、 实验操作等形式, 也可以是座谈、 汇报、 实地观察等形式, 还可以是查询资料记录、 综合评论等形式。

 这一类评价形式多样, 约束条件少, 在一线教学工作中使用灵活, 开展广泛 (见图 4)。

 图 4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主要种类与选用① 教学检查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方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的贯彻执行。

 教学工作必须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为社会、 为整个民族的科学

 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努力。

 经常适时地开展相应的教学检查, 可以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 对偏离或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的现象予以及时纠正与调整, 以保证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与认真执行。

 二是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有利于作出相应的关于教学发展的决策。

 根据信息论的观点, 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教育教学活动, 可以看作是一种信息的发送、 传输与接收的过程。

 教学检查的目的, 是为一定的教学发展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与依据。

 通过教学检查, 可收集影响教学质量的六个基本要素等多方面的反馈信息(见图 5)

 , 不但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值得推广的某些成熟的经验, 也可以通过对检查情况的分析研究, 找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着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症结, 以便对症下药, 作出相应的有关改进和发展教学的决策。

 图 5 影响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 教学检查在教学管理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教学检查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质量, 它是构成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它的作用主要是:

 搜集反馈教学工作信息, 分析查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减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失误,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能。

 也就是说,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正确地做事, 做正确的事”打下基础。

 (二)

 以为高一级学校寻找合适人才、 分流输送学生为目的的选拔性考试评价 这种评价实际上是为高一级学校服务的一种评价, 它有两个基本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 高一级学校能够挑选到满足其教学目的任务需要的学生, 这也是教育内在人才培养规律的需要; 第二, 这种评价的过程必须满足于现实社会的要求, 即公正、 公开、 公平、 可行, 这也是现实社会外在对教育制约规律的需要(见图 6)

 。

 图 6 社会政治经济对升学考试改革的制约作用 从图 6 我们可以看到, 升学选拔性考试具有两个特点:

 (1)

 结果性评价特点; (2)

 与学生前途挂钩的功利性特点。

 因此, 这类教育评价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1)

 能够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到适宜的人才; (2)

 选拔过程和方式必须被社会广泛认可, 即公正、 公开、 公平、 可行。

 这就需要我们对两类不同性质的教育评价改革进行区别对待, 走出由于两者的混淆和重叠, 给教育评价改革带来的两难困境。

 总之,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人才, 为社会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 而服务于广大青少年成长升学和社会就业的选拔性教育评价, 最终要被服务对象接受, 为社会大众广泛认可, 才有现实社会意义, 才具有生命力。

 因此, 我们在考虑当前选拔性教育评价改革的

 时候, 务实的做法是在评价理论、 理想与现实社会的认可和可操作性之间找到结合点。

 ①本图依据广东省教育教学研究室吴惟粤2005年4月在“广东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现场会” 所作报告材料。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 走出课程评价改革的两难困境[J] . 教育研究,2005, (9)

 :

 31—35.

 [2] 邬向明. 课程改革

 问题与对策[J] . 课程· 教材· 教法,2005, 25(2)

 :

 4—7.

 [3] 胡海建. 区域教育研究文丛[M] . 海南:

 南方出版社,2005. 25.

 [4] 梁海滨. 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丛书[M] .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13.

推荐访问: 基础教育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 基础教育 评价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