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议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应注意的问题

浅议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10-26 2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国际经济、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形势下,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工作的规范与指导,应不断顺应经济发展而变革,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中国自1992年开始进行探索,至2005年底已先后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组成,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差异,在继续趋同的进程中应重点注意不断消除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滞后性、被动性、差异性、协调性等问题。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79-03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因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客观上要求世界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实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它包涵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以及会计实务的国际化。随着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成立,会计国际协调化的提法更为切实可行且富有弹性,为更多国家所接受。2001年4月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并在其目标中明确了会计国际趋同的概念,并指出要在准则制定的层面实现趋同以达到会计国际协调的状态。中国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施行,逐步向非上市公司推行,这标志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以及同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但新准则正式实施五年以来,暴露出中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还存在一些障碍,这主要是源于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探讨中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开展情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会计国际协调大潮中一直以非常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中国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始终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成绩有目共睹,时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2001年评价中国会计准则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时曾说:“只用了十年多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七十多年的发展道路”。中国自1992年底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至2005年底已先后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已基本完成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尤其是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组成),对原基本准则进行了修改,重新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京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中国会计准则将从2007年1月起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本次修改的重中之重是部分资产和负债的会计核算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从而更好地体现会计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重要性。但是,鉴于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仍存在一些差异,包括不允许转回产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针对某些政府补助的特殊会计处理和不具有投资关系的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作为关联方交易披露等。

二、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虽然中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已实现较大趋同,但由于中国经济、政治、法律与社会文化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背景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促进不断趋同的同时仍然保留了某些基本差异:

(一)中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

在当今世界,各国采用的会计规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美等英语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的形式;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规范形式大有向英美海洋法系国家会计规范形式转化的趋势,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德国与法国等近年来相继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同时存在,这是中国会计体系的一个特色。尤其是2001年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后,会计准则似乎成为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指导纲领。在2007年施行新会计准则之后,中国仍然在卫生医疗、高等教育等行业陆续出台了行业会计制度。中国之所以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是因为现行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无法满足所有行业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需要。

(二)中国用基本准则类比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

中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构成,基本准则居于类似国际会计准则中概念框架的地位,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不同。在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会计准则中都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IASC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均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其作用是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并且在IASC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都明确指出,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中国将基本准则类比为国外的概念框架,不仅混淆了概念框架的性质和作用,而且削弱了对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研究,推迟了概念框架的出台。

(三)中国会计准则的涵盖面较小,体系不够完备

2007年开始实施的会计准则包含了38项会计准则,但相对于美国FASB的约150项准则公告(还不包括FASB的前任会计程序委员会发布的51份“会计研究公报”以及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的31份“意见书”)和IASC的41项国际会计准则,存在明显差距;并且,中国会计准则主要涉及典型工商企业的部分基本会计业务规范,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雇员福利、养老金计划、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银行、保险业、农业等等领域的研究相对不足。此外,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准则制定程序、准则实施范围和准则执行机制等与其他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有较大的差异。

三、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应注意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关键一步,上述差异还需要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断协调,协调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协调过程仍很漫长。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不断趋同的进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会计准则应不断消除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滞后性

目前中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过程中,总是以现行的IFRS为蓝本进行趋同,而没有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最新研究成果的征求意见稿为参照系进行趋同,比如,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就没有考虑IASB的IAS37等征求意见稿的有关新内容。这样,一旦IASB在征求意见期满形成新的国际会计准则之后,由于中国会计准则没有充分考虑国际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就会出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重大差异。虽然可以根据改变后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修改,但总会使中国会计准则落后于IFRS的发展。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滞后性,往往会成为一些西方国家认定中国会计准则落后的理由,甚至成为它们否定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依据;同时也会使中国会计准则变更过于频繁,制定和执行成本显著增加,权威性下降,会计准则趋同的优势和效益无法充分显现。针对目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向IFRS趋同过程中的滞后性问题,建议中国在制定新的会计准则或修改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与IASB保持全面的沟通,密切关注IASB的工作和研究动向,认真研究IFRS的最新讨论稿或征求意见稿,尽可能多地吸收在理论和事务上都比较成熟的征求意见稿的内容,与IFRS同步进行制定和修订工作,尽可能缩小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的差异,保持中国会计准则的先进性。从中国的国际地位出发,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更应当有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的参与。因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方式不应当是中国单方面被动地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而应当是积极参与到IASB的工作中去,努力提高中国的发言权,在参与IASB工作中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组织进行友好合作和积极博弈,努力使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公平合理并充分照顾中国的切身利益。

(二)中国会计准则应不断消除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被动性

在趋同过程中,不应都是中国会计准则单方面地向IFRS靠拢,而应该根据中国的利益需要积极参与IFRS的制定或要求IFRS在某些方面的准则规定向中国会计准则靠拢。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被动性,往往使中国及中国企业的利益遭受损害。因为会计准则是一种调节经济关系的规则,是具有经济后果性的。同一种会计准则对于不同体制、文化、自然条件的国家及其企业,会显示出不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情况的表现,从而会显示出不同的企业价值、产品成本、融资能力、税金负担、竞争实力等,而这些指标的不同往往会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得到不同的利益或导致不同的损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被动性也会使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亦步亦趋,增加准则变动与执行的成本,损害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利益。例如会计准则对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规定不同会导致产品成本不同,从而会影响到国际贸易中倾销与反倾销博弈的成败。

(三)对于在中国还没有出现的交易事项应做好准备

除了上文差异比较中体现出来的差异外,还存在为了适应国际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际会计准则对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普遍的经济交易事项做出了明确的规范,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交易事项,或者中国相同和相似经济交易事项才刚刚出现,因此中国还没有制定相应的会计标准,比如各种形式的金融衍生工具、退休金与养老金会计。对于此类差异,我们应积极开展研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待这些交易事项实际发生或者比较成熟时,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考虑全面引入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

(四)中国会计准则应不断消除职业判断的不同导致的差异性

有一些经济交易事项,虽然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在文字表述方面已经完全一致,但是由于国内会计师与境外会计师对相同事项在实务中存在不同的判断,自然会导致差异的产生。对于这一类差异的消除,就要努力提高国内会计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增强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会计行业是高智商行业,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国会计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如果我们把会计准则的运行也当做一项管理活动,那么对于会计准则的执行者——会计人员则是管理的核心。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一些会计准则实施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综合知识匮乏状况严重,会计人员的知识屏障尤为明显。要真正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除了要让所制定的会计标准发挥其应有作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十分重要,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上,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网络技术等新的教学内容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制度来造就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还要重视在岗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目前的会计人员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使中国会计学术、实务和政府主管部门多产生一些专业和外语水平都过硬的高级人才,将他们作为中国会计界的代表,参加国际会计组织的具体工作,以扩大中国会计界的影响。要结合会计准则的学习、宣传和实施,把会计准则作为各类型、各层次会计教育的首要内容。要继续加强全国会计审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通过政府引导和资助以及与国际会计组织之间的合作,尽快打造领军型会计高端人才;同时,积极推动各省、各行业、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高等院校强化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

(五)对于中国特有的经济交易事项既要进行改革又要充分协调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体系还不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建立,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尽管中国的资源配置体制已经逐步让位给市场,但是由于价格、财税、社会保障等宏观管理体制尚在改革之中,缺乏充分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还很不规范,国有企业关联交易极为普遍,价格成为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这些特有的经济交易事项,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环境所引起的,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是没有的,比如中国土地使用权的会计核算是由中国土地国有所引起的。对于这类经济交易事项,中国需要制定专门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规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是必要,而且也是大势所趋的。中国基本上在制度内容上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是中国目前所处的会计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异,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差异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将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本国国情,中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去清除障碍,让政府逐步退出相关领域、市场调节功能逐步释放,从实质上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这种渐进式经济改革决定了中国的会计改革不能超越宏观经济环境,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在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优点,尽量与其协调一致,又要考虑到中国现实国情和会计环境。此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取得会计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四、结语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制定一套在全球范围内认可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已成为会计国际化的共同要求,许多国家和组织都积极参与到会计准则全球趋同进程中来,甚至一贯对国际会计准则持消极态度的美国,立场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应当说,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也许将来全球各个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都执行相同的会计准则。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协调问题,它更是一个均衡各方政治、经济利益的产物,各个利益集团围绕着国际会计准则将展开较量,最终的国际会计准则将更多地体现强势集团的利益。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9,(1).

[2]王军.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J].会计研究,2005,(10).

[3]王素玲.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6,(6).[责任编辑 陈丹丹]

推荐访问: 趋同 应注意 中国 会计准则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