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转型研究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转型研究

时间:2022-10-23 12:5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5-181-02

摘 要 由于原始社会网络的不足,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城市社会。因此,迫切需要实现社会网络的转型。本文在对前人社会网络方面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转型提供了两条路径。

关键词 社会网络 新生代农民工 转型

截至2009年底,我国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有近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到城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社会网络重构的过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在割断了与乡土社会的空间联系后,他们的社会网络是一种如何构架?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转型的文献综述

(一)社会网络综述

根据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理论,社会网络的实质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个体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通过这种网络动员和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包括信任、亲情、参与和互惠等。

1.“弱关系”假设理论

格兰诺维特(1973)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著名论文“弱关系的强度”,提出关系强度的概念。他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在格氏看来,强关系是群体内部连接相似者之间的纽带,所以通过强关系所得到的信息重复性很高。弱关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来自不同群体的不相似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往往也不同。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2003)在发展与修正“弱关系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资源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攫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

2.“强关系”假设理论

边燕杰(1994)从弱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网络,提出了适合解释东方社会的强关系假设。他的三个假设:一是制度安排假设;二是市场化假设;三是劳动力供给效应假设。对于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强关系”应该是最强的。一方面,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供大于求。

国内相关学者也得出社会网络“强关系”的结论。渠敬东(2001)认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是围绕着血缘和地缘等同质关系构成的,并影响农民工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李培林(1999)进而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位置变动中对血缘、地缘关系的依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选择。

(二)社会网络转型综述

社会网络的转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蒋乃华、卞智勇(2007)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表明,社会资本的增加对家庭劳动力非农从业的时间有正向效应,是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而章元(2009)也认为,基于强关系假设的社会网络能够通过影响农民工的工作类型而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工资水平。曹子玮(2003)指出,有无再建构社会网络的农民工,其在城市的收益有明显差异。单菁菁(2007)采用系统模式研究了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重构过程,在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社会的过程里,他们正在日常互动中逐渐调整和重新编织着自己的社会网络。齐心(2007)认为,乡土社会网络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特别是首次流动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随后再次职业社会流动过程中,原有乡土社会网络的作用将大大下降。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转型过程

①代表新生代农民工刚进入城市时往往以初级群体(刚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为依托,这时的社会网络是基于强关系假设为前提的原始社会网络。

②当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原有社会网络之后,逐步建立起基于弱关系假设为前提的以半城市化群体(有了一定城市化意识的群体,但还未完全实现城市化)为基础的城市社会网络(基于原居民的影响的一种社会网络)。

③代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前受自己习得知识及原有进城者的影响,从思想上树立起一种半城市化的心态,这种心态使其更容易实现社会网络转型和融入城市生活。

④代表新生代农民工在实现社会网络转型后,建立起以城市化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身转型,成为城市的一员)为依托的混合型社会网络(兼有城市社会网络和原始社会网络的一种形式)并最终融入城市社会。

由图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社会网络转型开端为其进入城市,结尾为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而这其中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我们分别加以分析:

1.①—②—④

在这一路径中,当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由于其自身教育文化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使其往往以初级群体为依托,重建基于强关系假设为前提的原始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使刚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更快的适应陌生的城市环境。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社会网络保护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所具有的传统观念,使其习惯于同乡交往而不愿意主动扩大交往圈,不利于其建立更为广泛的社会网络和更快的融入城市社会。

当新生代农民工重建原有社会网络之后,其实现网络转型的动力主要基于城市社会的不公平性和自己融入城市的迫切性。城市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性越大,自己融入城市迫切性越高其网络转型的动力越大。社会网络转型的动力较大时,新生代农民工会试着与城市的原居民相接触,以加深对原居民的了解,逐步的实现自身的半城市化。

相对于农民工进城前的原始社会网络,城市社会资本在农民工社会地位提高和城市融人中作用更大。因此,农民工需要与城市居民进行经常性互动而建立一整套的关系体系,以便充分利用既有异质成分和制度因素的“弱关系”。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在实现社会网络的转型后要想真正成为城市化居民、融入城市生活,就必须构建混合社会网络以兼而利用城市和原始两种社会网络。

2.③—④

在这一路径中,后一步与前面论述的基本一致,这里我们不重复说明。我们重点论述前一步的作用机制。

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农民工,随着其自身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其获得社会信息的能力得到不断加强。根据学习理论,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正是其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到了许多的关于城市化的信息,透过这些信息,他们逐渐从思想上树立起一种半城市化的心态,这种心态促使他们在刚进入城市便进行社会网络的转型,以更快的进行城市化,融入城市社会。

三、不足与结论

应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的社会排斥还是十分严重的,这使他们仍与城市有很大的社会距离,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渐摆脱对于传统原始社会网络的依赖,逐渐建构起具有城市特征的混合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转型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城市化目标的必要条件,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实现还需要制度和政府的支持。这些方面仍需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齐心.延续与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3).

[2]李晓燕,谢长青等.中国农民工社会网络转型及制度诉求分析.学习与探索.2009(2).

[3]林南.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马克思生义与现实.2003(2).

[4]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3).

[5]李培林,李爆.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社会学研究.2007(3).

[6]蒋乃华,卞智勇.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来自江苏的实证.管理世界.2007(12).

[7]章元,陆铭.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管理世界.2009(3).

[8]单菁菁.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城市问题.2007(4).

推荐访问: 新生代 农民工 转型 我国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