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变教为学”中的学习活动

“变教为学”中的学习活动

时间:2022-06-18 19: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教为学”中的学习活动,供大家参考。

“变教为学”中的学习活动

“变教为学”中的学习活动

 

 变“教学”为“学教”

 [摘 要]: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是最主要的形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模式中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并对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做了简要分析并做了反思。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模式;教学;探究;先学后教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先学后教”的理论基础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第一,对文章细节的掌握过于强调,反而让学生忽略了对整体的把握,本

 末倒置。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做到研读教材、总结文意、拓展延伸,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不少的老师由于想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意思,会强调学生要多多注意文章的细节。但老师们却忽略了初中学生的掌控能力,在老师的过分强调下,情况就变成了对细节的过分执着反而忽略了对整体的把握。

 第二,基于教材的拓展不够适度,比较随意。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

 是简单地讲授教材内容,肯定是无法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的。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不仅可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拓展内容把握的好的话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但是也有拓展内容的选择不够适当的情况,不仅达不到期望的目的,可能还会造成学生无法完全吸收的状况发生。

 (二)“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先学后教” 的理论基础是学生是主体,而老师是主导。是一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通过载体学案的辅助以及老师的导学,以小组的形式在老师教学之前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吸收情况在课堂上对学生掌握的零散知识做系统的梳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对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进行解答。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快的构建出系统框架。

 二、实施“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的,精心准备导学案

 明确教学目的是“先学后教”课堂模式的首要条

 件,它是老师在优化教学资

 源时的方向。明确的教学目的能让老师更清楚如何才能让学生拥有最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先学后教”课堂模式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因而导学案就变得尤其重要了。老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应该将教与学的关系理清,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导学案中的体现。同时还需要体现出层次,导学案的层次可以达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目的。

 (二)放手学生自学,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先教后学”模式的主体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合作探究时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谈论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同龄人在一起,交流起来往往更加大胆与贴近。畅所欲言的交流气氛可以让学生不理解或是理解有误的地方更快的暴露出来,进而得到老师及时的引导与正确的解答。

 三、初中语文“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导入新课,目标定向

 新的教学模式在导学案的编制时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是因为导学案

 就是老师的引导作用的最直接体现。如何在新篇章开始的时候就让学生对它有充分的学习热情,需要导学案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学案在导课的设计上如果可以新颖、有趣,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更加的关注学习。

 (二)设置提纲,引导自学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很难快速并且准确的找到文章的表达意思,老师需

 要在这时候为学生设置好文章的提纲,让同学们在理解的时候有些依据可以参照。这样学生就能在提纲的引导下把握住文章的方向,而不至于出现理解的偏差。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后,合作交流的环节可以让学生之间清楚的了解同学的

 进度以及彼此的差异,并通过讨论的方式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合作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创造了最好的学习氛围,这对一些性格内向、胆小的同学来说也是有帮助的。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他们会更敢于表达,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的性格更开朗,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变得更友好。

 (四)展示反馈,精讲点拨

 在讨论交流完成以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进行总结,尽量让大家都有

 发表看法的机会,如果时间不够充足的话就可以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

 (五)巧设练习,完成目标

 学生进行总结之后,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让学生形成完整

 的知识架构,同时还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但是布置练习需要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而应该巧妙的通过最合适的练习来实现教学效果的巩固。当然,到底怎样的练习才能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就需要老师花精力努力钻研了。

 (六)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最好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文字有更

 好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大有裨益。因此,老师在课堂学习以后,应该留一些阅读练习作为拓展训练。文章的学习才刚刚结束,学生正对自己的所学与老师的所教进行着梳理与整合,这些反思被带到课外阅读的练习中,会让学生拥有更好的阅读效果。

 四、“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作为一门充满着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的教学并没有别的学科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情感的共鸣与灵魂的碰撞才是学习这门学科最需要的。因此,老师在教授这门学科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下轻松高效的学好初中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太过被动,不仅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学习效率也不高。沉闷的课堂气氛也会让原本充满吸引力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如果老师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教”,也就是“先学后教”,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发言环境,更能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领略到文学的魅力,进而激发出浓烈的学习兴趣。有学习兴趣作为学生的动力,初中语文的教学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永传.改变语文课堂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新课程:教研版,2012(7).

 [2]孙元林.变在课堂――浅谈语文课堂模式改革[J].教师,2011(33).

 [3]何杰玲.浅谈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广西轻工业,2010(8).

 [4]杨蓓.“空中课堂”平台的搭建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2).

“变教为学”中的学习活动

 

 1“ 变教为学 ” 中的学习活动“变教为学”中的学习活动打开文本图片集在“变教为学”教学改革的实验中,教师普遍感觉困难的是,如何设计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这一问题就成为“变教为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特别欢迎各位教师将自己教学实践中效果好的案例赐予本栏目,与同行分享。“变教为学”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特别强调学习目标(Objective)、学习任务(Task)和学习活动(Activity)这样三个概念。其中“学习目标”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用于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紧密相关的。备课中首先要思考的不是“学习活动”如何设计,而应当集中精力思考“学什么”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子目标”,总目标通常是由教科书中的课题名称决定的,而教师备课中应当把这个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就是要思考总目标需要通过哪些子目标来实现。这些子目标以及之间的顺序就形成了所谓的“学习过程(Process)”。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会在这个过程中了。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这一内容的总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而这里的“认识”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需要将其细化。整个“认识”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感知不同和相同”,也就是从直观上感受到物体的形状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第二个环节是抽象出相同形状的“相同点”和不同形状的“不同点”,这一环节对一年级学生应当降低要求,只要能够用语言简单“表述不同和相同”即可;第三个环节是为“同类形体命名”,在这一环节中必然会出现因人而异的多元化现象,因此需要的第四个环节是让学生“经历多元到统一”的思考和讨论;最后,是对前面学习过程的综合应用,也就是“混杂摆放能辨清”,

 2并且能够书写相应的名称。这样的五个环节就分别构成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这一总目标的五个子目标,至此也就回答了“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学”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这些子目标。针对“感知不同与相同”这一环节,需要准备诸如图 1 的实物或者图片作为感知对象,通过类似于“你认识下面的物品吗?它们的形状一样吗?把一样的用铅笔连一连”这样的语言,作为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依据这样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开展“观察”的感知活动,“比较”的思考活动,“连线”的操作活动。图 1 “感知不同与相同”观察对象示例图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入“表述不同与相同”的环节。通过诸如“和同伴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问题作为学习任务,学生就会对前面感知的结果进行思维的“归纳”活动,以及语言的“表达”活动和对同伴的“倾听”活动。进一步通过“形状相同的需要一个名字,按你自己的想法给这些形状起个名字吧”这样的任务,启发学生“概括”各类图形的特征,并且运用多元的方式“表达”这样的特征。这样,学生自然需要经历“概括”和“表达”的学习活动。当学生多元化的生成充分展示后,教师通过“这么多名称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讨论并评价各种生成的优劣,经历了对知识价值的“评价”活动,进而经历“从多元到统一”的过程。最后,在类似于图 2 观察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在下面一大堆物品中(见图2),你认识哪些形状?写出它们的名称”这样的任务,学生会自然地经历感知与思维相结合的“观察与比较”的活动、“回顾与反思”的思维活动以及书面语言的“书写”活动。而且这一环节还具有反馈学习效果的评价作用,教师通过学生的书写情况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实现了“混杂摆放能辨清”的学习目标,诊断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图 2 “混杂摆放能辨清”示例图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简单地呈现出来(见表 1)。表 1“认识物体和图形(一)”教学设计总目标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子目标 感知不同和相同 表述不同和相同 同类形体起名称 经历多元到统一 混杂摆放能辨清

 3任务 你认识下面的物品吗?它们的形状一样吗?把一样的用铅笔连一连。和同伴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形状相同的需要一个名字,按你自己的想法给这些形状起个名字吧。

 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这么多名称怎么办呢? 在下面一大堆物品中,你认识哪些形状?写出它们的名称。活动 观察、比较、连线 归纳、表达 概括、表达 讨论、评价 观察、比较、回忆、书写综上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感知过程中的活动,比如观察、倾听、阅读、操作等等,此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第二是思考过程中的活动,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头脑里进行的回忆、比较、归纳等,这些活动实际上是思维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第三是输出信息的活动,诸如表达、书写等都属于此类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依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开展的,而学习任务又是依据学习目标而制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不要去想如何设计学习活动,而是要把“学什么”的问题想清楚,“学什么”的问题想清楚了,就意味着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就清晰了。而后教师应当如何布置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应当开展什么学习活动就自然清楚了。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