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概括文章主题【完整版】

概括文章主题【完整版】

时间:2022-08-09 18: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概括文章主题【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概括文章主题【完整版】

 

 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散文主旨 “作品的主题” 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考查的主要形式:

  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2.文段层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3.文段层次的划分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5.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

 典型例题

 炉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 北风, 秋去冬来了 。

 冬天刚刚冒了 个头, 落了 一场初雪, 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 顿然失色, 鲜红的老来娇, 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 一夜全白了 头。

 两棵丁香, 叶子簌簌辞柯了 , 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 十一月 上旬, 我生上了 炉火, 一直到明年四月 初, 将近半年的时光, 我进入静多 动少的生活。

 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 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 季候的变迁, 情绪的转换, 打下了 很鲜明、 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 每到冬季, 至少要安六个炉子, 日 夜为它奔波, 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 安上暖气多 省事, 又干净。我也总是用 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 安暖气花费太大呀, 开地道安管子多 麻烦呵, 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 一直搪塞了 二十一年。

 其实, 别的都是假的, 我中心的一条是: 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 三明两暗。

 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 而当中的会客厅, 却冷冷清清, 娇花多 盆, 加上两套沙发, 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 。

 客人来了 , 大衣也不脱, 衣架子成了 空摆设。

 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 。

 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 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

 炉子, 成为我亲密的朋友, 几十年来, 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 。它, 有时爆裂, 有时温柔, 它伴我寂寞, 给我安慰和喜悦。

 窗外, 北风呼号, 雪花乱飘, 这时, 炉火正红, 壶水正沸, 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 一进门, 打打身上的雪花, 进入了 我的内 室, 沏上一杯龙井, 泡沫喷香, 相对倾谈, 海阔天空。

 水壶咝咝作响, 也好似参加了 我们的叙谈, 人间赏心乐事, 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 我必卧在床上的, 对着孤灯, 夜读至十时, 或更迟些。

 炉火伴我, 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 读到会心之处, 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 几声, 像是为我欢呼。

 有时失眠了 , 辗转不能安枕, 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 像只炯炯的明眸, 我心安了 , 悠悠然, 入了 朦胧的境界。

  暖气, 当然温暖, 也干净, 但是呵, 它不能给我以光, 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

 我要光, 我要性格, 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 冬天, 带上个铜“火箱” , 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 用 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 手摸上暖乎乎的, 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 给人以光辉, 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 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 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 置身在旷山大野中, 几个同 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

 火, 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 它的火柱通天而起, 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 气。

 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 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 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 , 也不是篝火, 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 它们发热, 它们发光, 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

 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 始终留恋着炉火, 原因就在此。

  1984 年 11 月 24 日

  1、 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

  3、 第四、 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

 4、 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5、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

  二、

 方法指导:

 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其基本方法有:

 1、 从标题、 开头、 结尾入手。

 A、 标题:

 是文章的窗口, 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这个窗口, 我们就能比较简便地“窥探”散文的“心灵”——中心。

 例如:2005 年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 中心就是“遗憾”; 2006 年广东卷《夕阳透入书房》、 2006 年全国 1《阳光的 香味》 看标题就能让人窥见其中的滋味。

  B、 开头:

 (1)

 欲扬先抑;

 (2)

 先言他事他物, 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

 (3)

 对比、 映衬;

 (4)

 开门见山:

 就是文章开头不兜圈子, 直奔主题。

 开门见山的表达角度很多, 可以直叙其事, 也可以起笔点题; 可以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 也可以单刀直人地点明要害等等。

  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 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 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

 有什么作用? ”答时基本可分三步进行:

 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 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具体的作用。

  C、 结尾:

  有的照应文题, 有的呼应开头, 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 是谓 “卒章显志”。

 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

 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 间接、 含蓄的抒情。

 或戛然而止, 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的文章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的结束段表明文章的主题。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岳阳楼记》 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 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 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 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 突出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

 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 但不仅是记叙、 说明, 而又状景、 抒情。

 在抒情的基础上, 笔锋一转, 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 以“卒章显志”作结, 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此外, 散文取材“小中见大”的特点, 过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应有所了解, 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 揭示主旨的作用。

  2、 从文眼句、 主旨句、 中心句、 抒情议论、 反复句入手。

 文眼句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主旨句主要是指那些思想深刻、 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 有时也处在文中。

 中心句因文体而不同; 议论文中, 中心句常常是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小说中为议论的语句; 散文中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记叙描写类的文章, 中心句一般是对记叙内容发表的议论或抒情部分。

 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

 如 《改造我们的学习》,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改造一下。

 ”抓住这个基本观点, 就能总揽全文, 纲举目张。

 3、 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

 “文章结构” 指文章内部的组织、 线索、 脉络、 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 开头与结尾。

 它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

 (1)

 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

 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 已备下面做题之用。

 (2)

 圈点勾画中心句、 过渡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 结尾, 每一段的起始句、 收束句, 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 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

 圈点勾画体现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譬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 之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语。

 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 之类的范围词。

 同时还要注意分号、 冒号、 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

 (4)

 逐层归纳段意。

 把相同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 逐层归纳段意。

  4、 从写作背景入手。

  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三、 巩固提高:

 例 1、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 已经讲了 几年。

 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 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 多 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

 长江浩浩荡荡, 自 由自 在地奔腾了 亿万年, 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 。

 今年六月 大坝蓄水后, 上游六百多 公里的长江, 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 三峡将不再是昔日 的三峡, 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 。

 它将失去许多 原始的形态和野性, 变得温顺、 驯服。

 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 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 发电、航运等诸多 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 。

 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 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 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 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 底, 我终于去了 三峡。

 正是深秋时节, 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的确感受到了 大江的气势。

 但老实说, 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 山不够绿, 水也不够清, 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

 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 , 有客轮, 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 也有货船, 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 船体吃水很深, 看了 让人揪心。

 江面繁忙而嘈杂, 即使面对美景, 也少了 从容欣赏的情趣, 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

 此时, 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 , 届时将要断航, 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 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

 那时, 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 都显得多 情而惆怅。

 但在后来的日 子里, 当我实地目睹了 涪陵、 万州、 云阳、 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 现场后, 却突然发现自 己和游人的多 情惆怅是多 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 有一百多 万移民, 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 剩下的或远或近, 也都要离开自 己的家园。长江两岸, 到处可见残墙断壁, 瓦砾成堆, 一座座县城, 一个个乡 镇和村落, 全都成了 废墟。

 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 的巨大牺牲, 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 的故事, 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 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 一次次让我动容, 让我顿生敬意。

 那时我才真切感到, 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 。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 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

 在远离长江的地方, 我同样也看到了 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 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 建设新的家园。

 其实, 在今天的中国, 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

 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 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 进来。

 而为数更多 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 , 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 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 , 把他乡 作家乡 。

 在人类历史上, 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 但同时也促进了 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

 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

 当年, 如果没有欧洲移民, 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

 中国人固守家园, 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 变化, 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2003. 2. 14

  1.“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2.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3.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6 分)

  4.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 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例 2、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人们把村落、 村庄、 乡 村等而视之, 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但若仔细辩认, 村落、 村庄、 乡 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 比如说乡 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 下, 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

 许多 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 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

 然而, 这些好像都不重要, 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 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 阳光斜斜地照着, 山梁上除了 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 这时候口 也渴了 , 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

 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 井上辘轳的叽咕声, 水淋淋的, 明亮而又清丽, 心中一震, 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 几十间草房, 掩映在树木间, 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 你心里叫出了 村落二字, 开始对村落有了 一些真正的了 解。

  再或, 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 沉浸在一种诗意里, 唐人的诗句、 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

推荐访问: 概括文章主题 文章主题 完整版 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