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策划方案 > 三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探索与实践

三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21 09: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进一步创新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特制订三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进一步创新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决定启动第二批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现就本次开发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爱岗敬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新方法构思的能力,具备造价员岗位应有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素质,能从事工程造价与控制的生产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基本目标: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行业规范和标准,能根据工作任务要求,运用计价表计价法、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编制常见结构中小型项目的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报价。能按照行业规范格式和要求应用预算软件完成预算书。

发展目标:能承担中型及以上复杂项目的施工图预算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能进行工程造价分析。

2.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确立“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素质为魂”的教育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全面构建、积极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在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中,落实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合理的能力、知识、素质结构,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2.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主动适应当前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认真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充分借鉴麦可思公司对我院毕业生所做的就业与能力测评报告,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同时,要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处理好专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岗位证书教育和绿色教育与课程教育的关系。

3.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各专业应着力在人才培养方式与途径、教学资源建设、对接产业和服务社会等方面,进一步凝练专业自身的教学特色。将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上。提高学生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系统培养技术含量高、处于产业链的技术技能人才。适度提高培养专业所服务产业链高端人才的比例、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学生在生产过程中高端岗位就业的比例。

4.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深化“共享课程平台化、核心课程职业化、课程体系模块化、首岗技能证书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基于项目(模块)的课程内容整合、改革,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或能力结构)的要求,整合专业课程,构建课程体系。

初步推进专业群建设,完善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设置,专业群内建立统一的平台课程模块。同一个专业群要由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毕业就业岗位、相近的职业能力构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在对应专业群论证和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编制,每个专业群须建立群内平台课程模块,作为专业群内公共专业课程平台,平台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门专业课程。

5.突出合作育人,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各专业要拓展政行企校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政行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教学运行方式,充分认识顶岗实习为政行企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提供平台的重要性。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要把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各专业要保证学生累计至少有半年以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有效探索“厂中校”、“校中厂”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优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增设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职业文化、专业文化和竞赛文化。

6.围绕专业群打造,体现整体优化原则

新专业的开发,应初步考虑学院将来专业群建设工作。专业群的构建主要是围绕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学科基础来构建专业群。因此,依据高职专业目录,结合我院的专业建设现状开发新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有利于课程结构的优化,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三、培养方案制定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一)基本要求与建议说明

1.人才培养的模式采用“2.5十0.5”;

2.各类课程(含独立学分教学环节)实行统一编号,便于系统管理。

3.在计算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时,针对于课改课程如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可将该课程的实践内容学时数剥离出来,纳入实践学时来计算比例。

(二)培养方案课程类型结构和课程设置(含主要教育教学环节)

1.公共平台课程和其它教学环节(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程是指全校所有同层次专业都必修的、学时基本统一的课程。要求按学制全校打通,统一要求教学(特殊专业按另外要求设置)

2.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必修课);

3.专业技术课程(必修课);

4.专业拓展课程(专业选修课,占专业技术课程总学分的25~30%)

专业拓展课程列入专业培养计划,在保证专业培养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可根据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学生可根据择业方向和个人兴趣选定,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专业拓展课程由各系按照专业的特点自行确定课程,原则上在4~5学期开设,每个学生须修满6学分,计128学时。

5.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公共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0~15%)

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学校应组织开设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艺术美育、社团活动、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必选)等几大类别素质拓展课程和活动。

6.关于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劳动系列(公益劳动和专业劳动)、实习系列(课程实习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设计论文系列(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或设计)、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毕业教育等部分。要加强并严格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所有实践教学均不得免修。在实践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原则上,实践学时≥28课时的单独设课,小于28学时的实验并入理论课中并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成绩。

各系部、学生工作部门应积极妥善地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参加各项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须经学校核准有组织的进行。

(三)学期教学周数、学时和学分分配

1.每学期统一理论教学周为20周,实际教学18周。

2.总学时安排:各专业教学周的学时总量为不得突破2700学时(含课外学时),第6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前5个学期总学时不突破2210学时。

保证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50%。实践教学是指分散的实践教学学时和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学时的总和,包括实验课、实习、专业实践(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军训、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3.周课时安排:

第一学年学期课程安排周学时不宜超过26学时,第二学年不宜超过24学时,第三学年不宜超过22学时(不包括选修课);可利用课外时间和晚自习时间安排选修课。集中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一般以周为单位安排,每周以28学时计算。

4.每学期开设课程总学分控制在22~26学分之间。

5.每学期考试安排1周。

6.寒暑假安排:每学年寒假一般安排4周,暑假一般安排8周,部分实践教学和课外教育内容可安排在假期内进行。

7.学分计算办法:理论课以16~18课时为1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按照每周28学时、1学分计。

作者简介:刘兆祥(1964-),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推荐访问: 人才培养 高职 探索 实践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