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众信范文网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科研式教研促进幼儿园整体发展

科研式教研促进幼儿园整体发展

时间:2022-06-19 15: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研式教研促进幼儿园整体发展,供大家参考。

科研式教研促进幼儿园整体发展

科研式教研促进幼儿园整体发展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思考

 【摘要】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中去。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3-04

 在幼儿园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思路。从近百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及当下的改革趋势与实践状况来看,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未来变革的基本走向。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浅层次看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科中心、课程与幼儿生活脱节等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的体现。幼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相应的学习活

 动应该是不分科的。为此,研究者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角度解析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期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一、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幼儿园中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师幼围绕具有独特发展脉络或发展价值的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以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促使幼儿发展成为身心和谐的“完整的人”为主旨。主题通常具有统整性,包含儿童要学习的关键经验,统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与评价等整合起来,并使之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内部的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组织协调或学习内容的重新安排。

  具有内在统整性的主题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了一种分科教学无法比拟的情境系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内在价值,关于这一点,伯恩斯坦在其教育编码与教学话语理论中就有所阐述。

 〔1〕通过主题形式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发展、主体人格与精神的养成是有益的。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活动内容的整体性规定,不仅指向教学系统,更指向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并关涉相应评价体系的完

 善。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解析

  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课程、当前整体主义倡导的整体教学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都可视为整体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整体论”(holism)一词源于希腊语“holon”,其意思是“子整体”,表示每一个元素不仅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部分,它同时还是另外一个整体之一部分。John Miller 指出,“holon”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由结合的整体所构成的世界是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各部分的总和的”。〔2〕以整体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及宇宙是一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关联并演化为更高级的形式。人类也属于这样一种整合的个体。个体的每一部分,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都有同样的重要性,且每一部分的功能及领域都是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

  要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整体”这个概念。“整体”仅仅是指关涉幼儿发展的各种教学内容的总和,抑或只是强调提供给幼儿的教学内容要面面俱到吗?如果是前者,事实上我们难以界定幼儿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究

 竟有几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我们又无法罗列出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并试图找到其中的关联,因为教学内容本身是难以穷尽的。人是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现象,是一个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一种东西的、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整体。因此,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对幼儿完满世界的关照,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的关照,并促进幼儿个体在活动中逐渐整合这些方面以达到和谐状态。

  不同时代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理解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分科教学论也是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追求的,但它采用了片段化的思维方式,用所谓的科学分析方法将整体拆解为简单、离散的部分,然后赋予每个部分以精确的意义,试图通过这种拼合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这种还原主义的假设是“整体可以分解为各个部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认为只有先了解部分,才能去建构整体。

  当下,我们之所以将主题教育活动视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因为主题教育活动为学习者呈现了一幅整体的学习图景,它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人们认识到,幼儿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存在着的,所以,他需要的是具有整体性的、

 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知识。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学科领域界限,根据主题核心内容,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再顺着这些基本线索确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3〕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除了知识层面,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关注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层面的发展。它着眼于幼儿的生活本身,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关乎幼儿情感、经验、意义发展的过程。换言之,我们可以把主题教育活动视为多层面、多维度理解和把握知识,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经验与学习、生活整合起来以促进其有意义学习和整体性发展的活动。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践行幼儿整体发展思想的路径

  (一)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出发点

  1.摒弃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唯理性思维模式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唯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4〕在这

 种唯理性教育模式的支配下,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过分注重幼儿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等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视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他们往往不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体验等方面,忽视对幼儿完满精神世界的关照。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幼儿园教学活动会变成训练活动的代名词,幼儿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接受的是难以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教育。

 2.关注幼儿均衡发展的节奏

  我们要关注幼儿智力、情感及道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满足幼儿求知的欲望、训练其学业及工作上的技能,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相反,“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同情心的人,使之能够完全参与这个群体的生活”。

 〔5〕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等人曾据此提出“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他们认为,“某种行为产生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得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接受过不当的催熟刺激的领域发展水平会比较低下。成长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紊乱无序,为了促使系统的稳定、平衡发展,应维持相对平衡的速率。由此可见,教育所提供的支持性影响应当是适宜有度的,

 各领域间的联系应当是适中的,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的整体发展”。〔6〕

  (二)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儿童、社会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力求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不同领域、学科间的关系,有机整合不同领域、学科的知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各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的堆砌。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整合体,其发展有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不仅有物质的,也

 有精神的;不仅有行为的,也有认知的、情感的与社会性的。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的、局部的、孤立的发展。”〔7〕因此在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时,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寻求不同学习领域知识间更广泛、深刻的关联,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和全息观念。

  所谓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不是将分化了的部分叠加成一个“复合体”。诚如沃伦?本尼斯所言,“一个整体包括目的、观念和交流,由各个部分间的同一性综合成内部一致而有效的整体”。

 〔8〕主题活动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有机“连续体”,是融会贯通了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经验的具有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关联性的整体。

  (三)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是指要改变线型课程实施方式,对各年龄主题活动进行统筹,如大、中、小班都有以“季节”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但各年龄班主题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性,内容要逐层拓展与深化,整个主题活动应成为螺旋式

 的主题网络。以“我的情绪和需要”主题活动为例,小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知道自己有喜爱的和不喜爱的事”;中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如何使自己及别人快乐,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大班阶段活动目标则可进一步深化为“明白需要被爱和爱别人”。这种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综合的、“去边界”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者要“站在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而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9〕

  参考文献:

  〔1〕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1-142.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

 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5〕RONALD E KOETZCH.学习自由的国度:另类理念学校在美国的实践〔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6.

 〔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2.

 〔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1.

 〔9〕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2-3.

科研式教研促进幼儿园整体发展

 

 幼儿园环境如何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可以有利于净化、美化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利于陶冶师幼的性情,有利于丰富师幼交往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幼儿对环境的探索和热爱,起到了树德、增智、强体、溢美、创新的作用,全面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幼儿园环境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教师根据既定的教育目的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环境中的各种要素,为幼儿创造出来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环境。《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写道:“让每个孩子的智力、情感、社会性和道德潜力都得到精心的培育和引导, 学校的主要教育手段和工具吸引着孩子们在一些诱人的长期方案中流连忘返,而这些方案都是在优美、健康和充满爱意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要素,教师依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营造,规划幼儿的生活、学习及游戏空间,赋予幼儿园环境以教育功能,使幼儿园成为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活教材,成为幼儿的知识宝库。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以及合理调控下,幼儿园环境具备了认知激发性和认知指导性,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探究状态。教师精心创设的环境,首先具

 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这有助于引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大多数材料是低结构、多功能的,这为儿童提供了发展以多种方式作用于同一材料和以同一方式作用于多种材料的机会。而且,设施具有挑战性,儿童能以较小的步伐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主动发展。这样的环境可以启发幼儿的智力和调动儿童思维,产生新的想法。其次,环境具有相关性。它能把引起幼儿相互经验的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构筑新知识。再次,环境还具有弹性。它根据幼儿的需要不断变化,也就是让幼儿与环境“对话”。教师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幼儿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认知,获得学习和探索的方法。

 (二)促进幼儿技能的发展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环境中进行的,幼儿园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参与、表现和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是培养幼儿关键能力的典型,它融合了语言、动作、表征等关键能力发展。在互动中,幼儿通过对周围环境中大量玩具和材料的操作,体验各种材料的特性,在操作、转换和组合各种材料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发展自身的关键能力。室内环境的布置与美化,使环境、教育与幼儿技能发展结合在一起,幼儿通过参与设计、操作实践,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探索、观察、发现周围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在这种环境实践中,幼儿掌握了动脑动手、独立思考的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了语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也培养了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此外,教师通过角色、情节的创设等适时的指导,还可使不同的区域环境发生彼此的联系,促进环境间的互动、交流,丰富幼儿的多方面经验,并感受这些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利于幼儿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让幼儿体验交流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和游戏的重要场所。研究表明,优美的幼儿园环境也是进行美育,促进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优美活泼的园所环境表现出了艺术、审美的集合,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处处给人美的享受,可以陶冶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利于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可以动之以情,激发幼儿的兴趣,愉快地接受教育,帮助幼儿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言行文明、举止大方;另一方面,优美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导向功能,使孩子们最终能够调节心理平衡,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性认同,使自己在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上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还可以增强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良好情感。此外,优美的幼儿园环境还利于师幼的身心健康:

 1.当幼儿一进入优美的幼儿园环境,就会显现出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学习、游戏,还会激发出自豪感。

 2.使幼儿有一种安逸感。幼儿园优美的自然环境或较多的绿色

 植物对人的心理有奇妙的安静功能,它使中枢神经轻松,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人的全身起良好的调节作用,使幼儿从喧闹的环境一进入安静优雅的环境时,脑神经系统即可从刺激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心理上感到安逸愉快。

 3.使幼儿有一种活力感,园内自然环境中的绿色能促使人体分泌出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给师幼以生机勃勃之感。长期在优美的、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中生活、学习、游戏,还能培养幼儿一种宽容、豁达的心理素质。

 4.使幼儿有一种舒适感。幼儿园绚丽多彩的颜色与释放出的芳香物,对大脑皮层有一种良好的刺激,它可以消除焦虑,稳定情绪,使人感到舒适。研究表明,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 25%时,能消除眼的疲劳,使人的精神最舒畅。

科研式教研促进幼儿园整体发展

 

 幼儿园教育科研的管理政策

 园长在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应该既能通观全局,良谋善策,又能工于具体,巧识妙用,实现一般性管理向策略性管理的飞跃,使教育科研管理高质高效。首先,应理顺教师日常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园长对教师的各种工作要进行分析归类,第一类,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包括上课、游戏、生活活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类,教育研究;第三类,其他工作,包括开课、个案选择、观察记录、家长工作等。对教师工作进行梳理后,要指导教师将工作作为整全来看待。如我园有位教师的研究专题是对幼儿学习歌表演的研究”,故而应指导她将日常教育教学作为研究载体,同时把其他工作作为完成专题研究的重要措施,如个案选择主要针对在歌表演中表现特殊的幼儿,开课的学科主要是歌表演,观察记录重点是观察幼儿在歌表演中的行为表现,家长工作也以引为中心展开。这样做增强了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保证了每位教师教育研究的落实。

 其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科研分层要求。为保证全园教师都参加教育科研,又能使每位参加者获得成功体验,园长应根据各人能力,从实际出发,提出分层分类要求,分类主要从研究层次,承担研究任务的复杂度,论文写作的科学水平等方面来进行;分层主要以教师工作年限、职称高低、实际研究水平等方面来划分。如我园在进行省级立项课题“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研究”中,采取以下步骤:先将课题研究难度及每位教师能承担研究任务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再将教师分为三层来分别承担此课题中不同的研究任务。具体为:第三层为教龄 8 年以上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高级教师,要求他们独立承担此课题中三个分课题的研究并担任研究中的主要实践者,三个子课题分别是“基本动作顺序研究”“情感及社会性研究”“各年龄班创造性内容的研究”,组长也分别由其中的三位教师担任;第二层为 5"8 年教龄的一级或高级教师,要求他们能独立进行子课题中某个问题的研究。如子课题之一“基本动作顺序研究”中的研究内容有“模仿动作的顺序”“基本舞步的序列性”“民族舞蹈动作的顺序”等。子课题之二“情感与社会性研究”中的研究内容有“规则教育”“合作教育”等等。每层为 5 年以下教龄的二级、一级青年教师,要求他们能按照集体讨论的方案中的具体要求实施某些活动,并担任资料的收集员及实践中的观察者,故而保证了研究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推荐访问: